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2021-08-06刘文芬
刘文芬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最为重要的素材。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对“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以中学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路径展开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學 民族团结教育 渗透 路径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面对这一使命,中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材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手段、课外实践活动等,指引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民族团结观念。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价值分析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整体来看,各个民族之间都能够团结、友好相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对民族团结造成了影响。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加强中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民族观,最终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2)与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相适应。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作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里含有大量的民族团结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民族的团结教育的要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与学校的发展形势相适应。随着新时期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动,全国各地的学校中都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要想真正维持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和谐,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必须要全面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引领各民族学生相互尊重,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二、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分析
(一)深挖教材中的素材资源,适时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其中不仅仅包含着一些与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相关的课文,也包含着大量的民族团结元素。面对这一现状,中学语文教师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教育切入点,适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例如,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文章中,针对丽江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等进行了描写;学生在这些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的文章学习中,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创造的;在《土地的誓言》这一文章中,描写了“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东北沦丧的残酷现实,作者发出了“必须要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历史,引导学生去认识: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思想意识。
(二)依托教材中民俗文化,感悟民族团结教育的优越性
中学语文教师在强化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对教材中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借助于有趣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作为引领,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探究中,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都是满族人,《昆明的雨》中的昆明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溜索》中的首领和马帮汉子都是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身边的文化遗产》中描写了各民族保持的民族风俗习惯,《学写游记》中描写了作者在旅途中了解的民风民俗,《家乡文化生活》中描写了家乡的人和物,及对家乡的文化与风俗的关注。指导学生将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在相互展示和了解的过程中,对不同民族的风俗进行全面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渗透民族团结知识,可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中学阶段的学生喜欢体验性、实践性的教育形式。面对这一学习需求,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教学,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
首先,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以《驿路梨花》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境的方式导入课堂,组织学生扮演不同人物角色,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揣摩。再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分组讨论中,逐渐认识到“各个民族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结论。
其次,积极开展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在“七一”这一特殊的节日中,教师就要带领学生结合所学文章中红军长征的故事作为背景,指导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少数民族红军长征、各个民族联合抗日的故事,使得学生在调查、分享的过程中,深刻领悟民族团结的内涵,并逐渐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最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多种感官。例如,在《驿路梨花》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云南少数民族的对歌盛况进行了直观的展示,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下,逐渐进入到相关的情境中。然后安排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学生演唱自己民族的民歌、说一说本族的风俗习惯等。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情感和认同,逐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质量
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价值,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语文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也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多样性情境化的语文活动。可以开展“读一读、找一找、讲一讲、写一写”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读一读和民族团结相关的图书,并从图书馆和网络上,搜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资料,对其进行整理,整理之后再开展“讲一讲”活动,引领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民族观念;最后,还可以引领学生将听到的、读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写一写”的方式,写下与民族团结相关的文章,举办以民族团结为载体的手抄报活动等,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拓宽视野,增强学生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对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素材进行挖掘,依托民俗文化和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强化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隆胜.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浅谈[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1):5758.
[2]刘亮.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索[J].西藏教育,2020(5).
[3]左纤.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方式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19):203204.
[4]青觉,谭刚.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三个理论维度[J].贵州民族研究,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