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2021-08-06陆志红
陆志红
【摘 要】本文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科学探究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幼儿创设有益于探索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教师适时适宜的支持和引导,将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三个方面阐述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8-0183-02
【Abstract】The article provides children with appropriate scientific inquiry materials and supports children's autonomous inquiry activities; creates a 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exploration and supports children's autonomous inquiry activities; teachers provide timely and appropriate support and guidance to introduce children's autonomous inquiry activities.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independent inquiry ability in regional activities in three aspects.
【Keyword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gional activities; Independent inquiry
區域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发挥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应以区域活动为支点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根据幼儿发展规律来看,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好的教育活动能激发幼儿探索新奇、奥秘的世界,幼儿区域活动就是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最有探索价值的一项活动。因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幼儿成长的生理与心理规律。它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的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结合幼儿发展需要,认真梳理区域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的支撑内容,引导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在区域活动探究中要充分实现自主性,幼儿是活动的主人,而教师应该是环境的创设者,是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和支持者。本文基于科学区,探讨在科学区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具体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提供适宜的科学探究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
一直以来,对幼儿区域活动中提供什么探究材料是幼儿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可见,符合幼儿发展实际的材料、什么时间环节投放值得教师的深思。而科学区的材料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将集体教学活动中用到的材料投放到科学区,满足幼儿继续探究的愿望,并将幼儿的探究引向深入;二是搜集磁铁、镜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幼儿探究它们的特性;三是根据阶段发展目标预设的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的材料。科学区的操作材料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能够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例如,在大班的科学区“纸桥承重”中,教师投放三种不同材质的纸张——彩色打印纸、色卡纸、瓦楞纸,一种比一种承重能力强,能够让幼儿比较明显地看到几种不同材质的纸张承重能力的差别;三种纸张颜色的选择——蓝色、黄色、粉红色,可以帮助幼儿比较容易地记录操作结果。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动脑筋改变纸的形状,尝试让同样材质的纸能够承受更多的重量,这样的挑战使大班幼儿活动的持续性增强,深入探究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很多幼儿的兴趣被激发后,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研究不同纸质情况,做很多教师难以想到的探究活动。再如,科学区投放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磁铁,与不同的材料组合可以引发幼儿进行多种类型的探究活动等。在同样的科学主题下,很多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往往超越教师的想法,教师需要做好科学区材料的投稿策略。教师在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不是随意的,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旨在唤起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当然还得考虑到可操作性、可变性、多样性材料,以保持幼儿探究活动的持续性。
二、创设有益于探索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
宽松的心理氛围来自教师对幼儿的信任和放手,如果教师信任幼儿是有主动性的人、乐于探究的人、喜欢秩序的人,就有可能在区域活动的每个环节放手让幼儿自己选择、自由操作、自主解决问题,幼儿也必然会释放所有的能量于探索活动中,而不必担心教师的批评与责怪,因而也不会缩手缩脚。教师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的出错与失败,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对于幼儿的错误与失败,教师应该信任幼儿,充分认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创设宽松、积极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在科学区“玻璃球冲关”的活动中,幼儿在跑道上设置了很多的“关卡”,比赛谁的玻璃球能顺利冲破“关卡”,跑得更远。比赛进行得不是很顺利,玻璃球总是冲不过“关卡”,无论换了力气大的男孩子还是个子高的女孩子怎么都不能成功,很多幼儿经过多次调整还是不能成功。教师没有批评指责,而是轻轻问:“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幼儿一脸失落地回答:“玻璃球怎么总是过不了关呢?”教师回应道:“没有关系的,让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在教师的鼓励支持下,虽然幼儿经历数次失败,但最终发现了失败的原因,冲关成功。由于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心理安全氛围,幼儿不会为自己的失败产生担心害怕的恐惧心理,也不会害怕出错而在活动中瞻前顾后,相反他们会勇敢地面对失败,充分自由地进行探究活动。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理环境的创设又是非常隐形的,它是基于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理解,也就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对幼儿理解尊重的态度。正是由于幼儿置身于这个班级让其感到很舒服,这种舒服的感觉来自班级宽松的心理氛围。
三、教师适时适宜的支持和引导,将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耐心地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再根据需要,确定介入指导的方式方法。教师介入幼儿的区域活动时一定要小心,必须在观察基础上,明确介入指导的必要性和指导的适应策略。只有在出现安全问题或者是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才是教师必须介入的时机,其余的情况教师则需要自己判断介入指导的利弊。教师介入指导的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可以以教师的角色适当给予幼儿点拨、建议;可以用问题和任务引领幼儿深入思考,推动幼儿的操作;也可以以同伴的身份、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活动,隐形推动幼儿的学习和操作活动。
例如,在科学区“好玩的磁铁”活动中,两位幼儿在第一次尝试让磁铁转起来没有成功,教师抓住机会引导:“你们先放下磁铁观察一下,看看磁铁两个面的颜色一样吗?一面是蝴蝶,一面是蜜蜂。一块磁铁竖起来的时候,另一块磁铁的两个面要怎么放才能让磁铁转起来?”两位幼儿听了教师的提示开始认真观察,并再次尝试,这次一位幼儿终于成功了。教师又追问:“怎样让磁铁转的时间更长呢?”这位幼儿也努力转着,并试图让立在桌上的磁铁不倒下。试了两次以后,他自言自语地说:“一块磁铁太窄了,多几块。”他边说边把三块磁铁并在一起立在桌面上,又拿了一块磁铁在上面吸。当然,下面的磁铁这次是不倒了,但也无法转起来。旁边的另一位幼儿看到他的做法,似乎受到启发,他把两块磁铁并起来立在桌上,终于使磁铁长时间转了起来。在幼儿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引导起到了暗示和提醒的作用,不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还将幼儿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综上所述,在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层次性的材料,有助于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凸显科学区的独特价值。教师要信任幼儿,教师越放手越有助于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教师还要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给予幼儿探索机会,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乐于不断尝试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朱小虹.整合领域与区域活动 促使幼儿全面发展[J].甘肃教育,2019(06).
[2]陆秀华.创设情境式区域环境,营造自主性探索空间[J].学苑教育,2019(05).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