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2021-08-06汪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原始森林野果祖先

汪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恰当使用动词的好处。

【教学重点】

1.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2. 体会“摘、采”等动词恰当使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

1.婴儿摇篮、原始森林图片。

2.原始人狩猎、打造石器、建房搭窝等生活场景图片。

3.草原、大海图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祖、掏、逗”等7个生字,会写“祖、浓、忆、啊”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解题意,设问引读

1.认识“祖先”。

(1)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祖先是指什么人呢? 有没有人向你提到“祖先”这个词?

预设:祖先一般是指离我们年代很久远的先人。在这首诗歌中,是指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类。

(2)出示原始人狩猎、采野果、生活的图片,看图帮助学生了解“祖先”。

(3)请学生说一说认识“祖”字的方法。

预设:“组—祖”,注意偏旁“礻”和“衤”的区别。

2.理解“摇篮”。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摇

篮吗?

(2)出示摇篮图,提问:摇篮是做什么用的?给你什么感受?

预设:摇篮是给小婴儿睡觉用的,让人觉得舒服。

3.导入。

(1)题目《祖先的摇篮》是指祖先睡觉用的摇篮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2)齐读课题。开始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首先利用原始人生活场景图片,拉近久远的原始时代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理解“祖先”,再联系生活渗透对“摇篮”本义的理解,以上两步均通过“搭桥建梁”巧引学生初解题意。最后以“课题中的‘摇篮是指祖先睡觉用的摇篮吗?”设问,此设问好处有二:一是顺接“摇篮”本义设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二是指向整体,能带动全文的学习。三个步骤互为关联,由浅入深。】

二、认识字词,读好问句

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圈画生字新词,不认识的、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随文识字,读通句子。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指导学生读准“浓”字的读音。指导读好“这是多么大的摇篮啊!”中“啊(nɑ)”字的读音。

(2)指名朗读第二、三小节。

①出示“掏、摘”“逗、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异同。

方法1:结合“扌”“辶”的偏旁意义识记生字。

方法2:用熟字换偏旁,“淘”与“掏”、“滴”与“摘”比较识记。

②识记“蔷薇”。

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蔷薇图片,认识蔷薇。再结合“艹”加强

识记。

方法2: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蔷”和“墙”对比识记。

方法3:用加偏旁法,“微”和“薇”进行对比识记。

③引导学生读好带动作的

词语。

摘野果   掏鹊蛋   逗松鼠

逮蝈蝈   采野蔷薇

(3)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①识记“忆”。

方法一:利用“忄”意义识记,与心理活动有关。

方法二: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对比识记“忆”和“亿”。

②结合“这是多大的摇篮啊!”读准本小节中“啊”字的字音。

(4)游戏巩固识字。

通过“摘果子”游戏,认读生字词语。

祖先  浓绿  一望无边

蓝天  逗  逮  掏  蔷薇  回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运用掌握过的方法识字,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其形义。既充满趣味性,也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巩固已学过的生字。同时,将识字与朗读有机结合,为读通读顺诗歌做好铺垫。】

三、学习第一小节

1.师配乐范读第一小节,学生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

2.學生交流,引导理解:祖先的摇篮是原始森林。

3.拓展引导:照样子,你还能说一说吗?

那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无边无际的大海,是

的摇篮。

4.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有意思呢?

预设:

(1)结合句子“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体会。

(摇篮本来是小小的,而祖先的摇篮竟然是那么大的原始森林。)

(2)结合句子“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体会、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①紧扣“浓绿、树荫”,结合原始森林图片,体会树木枝繁叶茂。

②树叶密得连蓝天都看不

见了。

③紧扣“一望无边”体会原始森林非常广阔。

出示草原、大海图片,引导说话加深理解:一望无边的______。

5.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1)学生自主练读。

(2)指名朗读,相机评价引导。

(指导朗读评价要点:抓住“大、一望无边”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始森林广阔、繁茂的美丽,读出有趣、赞叹、惊奇的感觉。)

(3)全班配画朗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句式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熟悉的实物,形象具体地理解原始森林和祖先的关系,再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想象画面,理解体会层层深化。学生逐步体会“摇篮”的延伸意义,为后面学习全文打下了基础。】

四、归类指导写字

1.观察字的异同点,全班交流。(出示“祖、浓、忆、啊”)

2.形近字比较识记字形:

“组—祖”“忆—亿”“农—浓”“阿—啊”。

3.观察生字结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

“祖”左右基本等宽,偏旁是“礻”,不要多写一点。

“浓、忆”左窄右宽,“浓”左低右高,“忆”左高右低。

“啊”字左、中部分总宽和“可”字的宽度大致相等,“口”和“可”上端齐平,中间略高。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全班评价反馈练字作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摘、掏、蓝、赛、望”等5个字;会写“一望无边、蓝天、赛跑、摘野果、掏鹊蛋”等5个词语。

2.朗读诗歌,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能结合句子,想象画面,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森林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掏”等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出示儿歌,学生认读。

大森林,像摇篮,绿树荫,遮

蓝天。

摘野果,掏鹊蛋,逗松鼠,采蔷薇,

捉蜻蜓,逮蝈蝈,美好回忆多遥远。

2.齐读儿歌。

【设计意图:此儿歌将课文进行整合改编,形式活泼,简洁明快,学生乐于读记。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认读,既让学生巩固了生字词语,又使学生整体回顾了诗歌主要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二、品词析句,想象说话

1.整体感知第二、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二、三小节,要求:边读边圈画出描写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什么的词语。

(2)引导学生找出带动作的

词语。

摘野果  和野兔赛跑  逗松鼠

逮蝈蝈

掏鹊蛋  看蘑菇打伞  采野蔷薇  捉红蜻蜓

2.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1)体会“掏”字的运用。

①学生自主交流,换词比较。把“掏鹊蛋”换成“拿鹊蛋”,行吗?

②引导体会。(出示一窝喜鹊蛋图片)理解手伸进鸟窝中,所以是“掏”。

③出示“掏”在字典中的义项,进一步理解。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弄出来。

④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会掏什么呢?(掏耳朵   掏零钱)

⑤小结。由“掏”字我们看到了人们偷偷在树上掏鹊蛋的有趣情景,用得既准确又生趣。

(2)区分“摘”和“采”字的准确运用。

①“摘”的动作是由下往上摘取,如“摘帽子”“摘灯泡”“手可摘星辰”。

②“采”的动作由上往下地摘取,如“采蘑菇”“采茶”“采野

蔷薇”。

③联系生活积累拓展动作

短语。

摘(      )   采(       )

(3)迁移运用。

①你能根据诗中的“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的意思填一个合适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吗?

师生交流:(追)野兔   (看)蘑菇   (赏)蘑菇

交流评价要点:教师要关注动词使用是否准确。

②读板书词语,边读边想象

画面。

掏鹊蛋   摘野果   (追)野兔

(看)蘑菇

(4)归类读记。

①出示带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摘野果  采蘑菇  挖野菜

逗松鼠  捉蜻蜓  逮蟈蝈

看夕阳  赏明月  数星星

②多种形式读,学生演一演上面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着重引导学生比较揣摩“掏”和“拿”以及“采”和“摘”的区别。通过创设情境、动作演示,加深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精准,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拓展运用。学生既体会到带动作词语的表达形式,也体会到词语的多样化与差异性,达到了准确掌握词汇、积累运用的目的。】

3.读好问句。

(1)引导学生画出诗歌中的

问句。

(2)指名朗读,评价引导,相机理解“可曾”。

①引导思考:这句话中所说的情景是“我”亲眼看到的吗? 为什么“掏鵲蛋”要打问号?这是诗人的猜想)

②引导理解:“曾”是曾经的意思,“可”表示疑问的语气。这是在猜想,我们的祖先是不是曾经在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呢。

③联系生活拓展几个这样的问句加深理解:你可曾见过在草原上欢快奔跑的小马?你可曾读过《安徒生童话》?

(3)指导朗读问句。

评价要点:读出疑问的语气,带着好奇、猜想的感觉朗读。

(4)多形式朗读。

【设计意图:本节诗文以儿童视角发问,尽显天真好奇,适合学生朗读。上述环节,将理解内容与朗读有机结合,强调以读促思,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的自读自悟落到实处。】

4.引导想象,仿说训练。

(1)提问: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掏鹊蛋、摘野果”说说这样的词语。

(2)学生交流。

(3)出示原始人狩猎、打造石器等图片,拓宽思路。

采野菜  捕野兽  挖野菜

捉小鱼  搭草房

(4)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句子。(生交流讨论,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上形式的仿说,从语言到表达形式都能为学生提供范例,但结合具体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分两个层次进行,先是激起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的联想和展开想象,运用动词说短语,再利用短语说句子,形成画面。这样循序渐进,有效破解困难,从积累到运用,整个过程体现了“模仿—迁移—创新”这一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过程。】

5.指导朗读,读出趣味。

(1)引导学生体会交流:祖先在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配乐齐读第二 、三小节。

三、回扣前文,体会诗情

1.齐读第六小节。

2.提问: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预设:引导学生回扣前文理解。

(1)“掏鹊蛋”“摘野果”,原始森林给祖先提供了丰富的生活

资源。

(2)祖先在广阔的森林里快乐生活、自由成长,多么美好。

3.指导朗读。

出示原始森林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森林的辽阔、茂密、美丽,读出赞美之情。

四、归类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交流生字异同点。(出示“摘、掏、蓝、赛”)

2.观察生字结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

“摘”“掏”左右结构,偏旁都是“扌”。左窄右宽,上端基本齐平,“古”“缶”要写得紧凑。

“蓝”“赛”上中下结构,中部要窄于上下部分,两个字的横画长短不同,“赛”最后一笔是点。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评价反馈练字作品。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原始森林野果祖先
祖先与吹牛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神秘的原始森林:湖北神农架
野外登山
公平的土著母亲
Dinosaurs’ Home
五颜六色的果实
一起去大山里采野果
丛林大冒险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