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1-08-05万尧嘉
万尧嘉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而产生和发展的特殊专业,从处理对象、操作平台到结果形式都区别于由工业革命而来的传统设计艺术专业,基于数媒专业的艺术性与计算机科技和新媒体环境关系紧密,所以在高校培养上,艺术学方面的教学体系也应独立于其他艺术专业存在。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攀升,所以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适当思考目前传统的艺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复合培养方式,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符合新兴产业市场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 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艺术是较为新兴的专业学科,因其具有非常明显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涵盖着计算机、设计艺术、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多媒体、新媒体等多个领域,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型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兼具计算机技术操作和较强艺术设计能力,同时在新媒体领域坚持创新,对互联网发展趋势有一定敏感度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基于专业背景和要求的复杂度,使得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更为稀缺,为此各高校争先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据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院校新增专业榜单显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开办量常年位居首位,同时在高校综合满意度较高的“绿色专业”中位居前五,且连续3年保持榜单前列。
但与高校其他传统专业成熟的教育经验相较来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的教学体系并不能够完美综合各学科之间的差异,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学科偏向,其中较为明显的是计算机技术与设计艺术两大门类,电脑操作类的技术课程由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教师授课,设计艺术类的艺术创作课程由传统艺术学类教师授课,两者之间在教育体系上相对独立,学生在完成两种课程教学之后难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最后在择业阶段不乏出現毕业生去从事设计类或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作,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社会人才则更多由从事广播电视、动画、网络技术等其他领域转型而来,从而造成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资源浪费问题。所以就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尝试探索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艺术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性是显而易见的,数字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是以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塑造和传播的一种手段。通俗的说是将需要传播的内容可视化、艺术化、交互化。通过艺术处理的传播内容能够快速适应高速发展的数字化平台,同时也能以更加生动的形象在新的平台上传播和互动,所以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性表现就是从内容的塑造过程中体现出来。脱离艺术,新媒体的内容创作将很难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也会大打折扣。反过来,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创作在脱离具体内容处理之后,则作为单纯的艺术形式存在,即数字艺术,例如日本的TeamLab数字艺术博物馆中,在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由520台电脑和470台工程投影机的共同运行下,呈现出虚拟的光影世界,在如幻如梦虚拟场境中,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到数字艺术所带来从未感受到的震撼。然而,纯粹的数字艺术在大众的视听过程中时间较短,且缺少内容信息的输出和反馈,所以只能作为小众的娱乐展示,不能进入大众的普遍日常。
随着数字平台的发展,“互联网+”概念的全面普及,以及中国即将引来第五代通信网络商用时代的大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内容和范围无限扩张,所呈现的艺术形式随之变得丰富而特殊。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由过去的文字、图片到二维、三维动画、VR沉浸式虚拟环境,再至将来5G技术下全息投影时代的到来,无一能够脱离艺术性的处理。但跟传统艺术专业中的绘画、雕塑和设计类专业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所创作和处理的对象以及呈现的平台都有所不同。所以在高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必要且特殊的过程。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类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本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可大致分为前期的基础课程和后期的实践课程。根据专业所在院系的性质不用,艺术类课程的培养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例如,专业设置于美术或者设计类院系,课程设置的数量上则偏重于艺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也比较注重美学创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如果专业设置于工科或传媒类院系,数字媒体艺术则更注重专业在技术操作中的运用,如对实际内容的包装、传播、呈现效果以及互动程序开发等。
1.艺术类基础课程
当前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类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概论、美学原理、设计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以及美术基础、设计素描、色彩基础、三大构成等基础实操课。不同的院校针对培养目标的趋向,还会做出一些调整。
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在哪种性质的院系,艺术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都较为传统,基本与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无差别。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等都有同类型的艺术基础课程。不同的专业培养却运用相同的基础课程授课模式,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前期对于学生在专业综合性、前瞻性方面的培养无疑是不利的。
2.艺术类实践课程
数字媒体艺术的实践课程基本都与软件操作相关,而在实践项目类别里比较传统的分为影视、动画、游戏以及网络多媒体设计方向。同时针对现在手机、平板电脑、人工智能系统等硬件程序和应用软件的探索与发展,交互设计也与数字媒体艺术常有交叉,一些院系在实践课程中还会增加虚拟现实、UI界面设计、以及计算机编程等根据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性的多方向来看,即是体现专业综合性的特征但也成为教学培养的问题。首先,专业面向广、方向多就意味着什么课程都有开设,但无论哪个方向因学期学时的限制仅仅只有一两门相关课程概括。这就造成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有学而不精的情况发生。
其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在实践上的多方向性也造成一些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定问题,比如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在很多艺术院校里这两个学科是作为单独开设的四年制专业,有较为成熟的教学培养计划。而数字媒体艺术只将这两个专业作为课程教学。而在计算机网络、软件编程等方向,数字媒体专业的实践课程也有涉及,但明显计算机专业要比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计划上有更强的教育针对性和更明确的培养目标。其中还不能忽略教育对象问题,即很多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来自艺术类招考,而这类生源在计算机类的课程中先天的接受度要普遍低于理工科学生。
再次,一些实践课程的授课教师专业来源无法全面支持。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应包含网页的后台程序设计和前端的版面设计。前者需要会编程的计算机教师教学,而后者需要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教师辅助完成教学,当然也不排除有即懂网络编程也会艺术设计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师队伍,但总体上数量不多,不足以支撑所有院校的授课。
再加上专业广阔的涉及面,很多课程类别相互独立,比如电视编辑、设计艺术、计算机程序、动画游戏等,各个类别的课程由各个专业教师完成,各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基本靠学生自己完成。所以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文上所提出的专业学科和方向对立问题的产生。
三、艺术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就数字媒体艺术的性质而言,专业并不是纯艺术形式,而是有一定的科技基础的媒体艺术。区别于对信息传播没有绝对依赖,有具体的创作对象和创作结果的实体设计,数媒最终是以媒体为立足点,传播为目的,将基础内容以艺术形式塑造、包装、传播、互动、反馈等。基于这种特殊性,导致专业在文、理、艺以及综合性院校内都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在专业的课程规划和设置之前首先要根据专业所在院校的性质制定合适的教学培養计划,明确培养目标,能够最大化利用学校其他专业资源来保障培养过程。
1.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基础课教学计划
根据专业所在高校和院系制定相应的艺术基础课群,首先要明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例如工科类院系在技术上能给予最大支持,所以在培养计划上,很多数媒专业名称为“数字媒体技术”,其含义在于专业培养更趋近于技术操作,那么艺术类的课程数量可以相应减少,甚至有些工科类院校只留下基本的艺术理论课程。而艺术类院系在专业培养上则偏重艺术创作,那么在艺术基础课的种类和数量应该更为完整。
2.实施计算机硬件+软件教学的艺术基础课培养模式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技术性质,在开设基础课教育时无论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如何都应该顺应专业特性,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辅助形式完成课程培养,使学生能更快进入专业角色。上文曾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艺术类其他专业在基础课程上的无差别教学,对于后期数字创作能力培养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在低年级的基础课学习阶段,学生越早接触计算机操作就有利于后期的学科融合。
基础课的学时调整是院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的,在完善硬件设备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适应专业的工作方式,可考虑调整基础课程的顺序,尝试将基础软件调整成入学的先行课程。例如Adobe的Photoshop、Flah、Illustrator,以及电绘软件。有了一定的软件基础,再直接辅助紧随其后的艺术实操课程,而不再使用传统手绘操作。这样既能锻炼专业技术又能学习必要的知识点。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最大限度的配合到各个教学环节,巩固技术实践的同时又能早一步进入数字艺术创作培养,形成初步的专业思维。
在计算机实验室的配置上,根据具体情况可配置电子绘图的设备,如数位板或者可触屏的平板电脑等。例如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适当削减了艺术类的基础课程学时的同时,增加了“数位板绘画”课程的学时,两个学期高达128学时的电绘教学在训练基本手绘功底外还能了解当下数字绘画的流行趋势,为专业的前瞻性培养打下基础。
3.制定方向性专业培养制度,实践课程针对化、具体化。
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多有交叉问题,在培养计划制定上可以尝试采取高年级分方向培养模式,在不同方向设置不同的艺术实践课程。例如在数媒专业之下设置影视动画、网络多媒体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几个大方向,经学生在低年级时期修完艺术和技术基础课以及院校规定的通识课学分之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其中影视动画方向的实践教学主要针对广告或影视节目等传播内容方面的动画特效包装,有一定的内容加工性质,以区别于动画专业的内容创作。而网络多媒体设计方向主要针对当下一切与互联网相关的网站页面、软件界面、数字出版物、数字游戏、交互设计等相关内容。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对技术性要求,网络多媒体设计方向更注重以上内容的视觉设计,但对学生的技术实践有一定要求。而数字艺术设计方向更注重新媒体艺术创作,探索未来更多艺术形式的可能。包括虚拟现实、视频艺术、交互艺术等等,较于以内容包装和传播为主的影视动画及网络多媒体方向,新媒体艺术设计更注重内容表达的形式而非内容本身,具有一定实验艺术性质。但与传统艺术类学科相比,又更加注重与人的连接和互动过程,即具有科学技术的新艺术形式,如四川美术学院的新媒体系就是以实验艺术设计的为目标的培养方式。
根据院系的具体情况和立足点还可以探索其他方向的培养可能,学生在择向后可有针对性的增加方向内核心课程学时,消减或取消其他方向的课程。这样根据专业特性以区别其他相似专业,即解决专业界定问题又能让学生在学业期间的从理论到实践有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方向,使之在将来的择业上更有针对性。
4.双教师制课程教学以及考核模式
双教师制是指在同一门课程中若涉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采取前后两个阶段不同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且同一门课程的期末成绩由两位教师进行考核。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践课阶段,有很多课程具有一定的多学科交叉内容,如上文提到的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影视特效包装、新媒体广告设计、UI设计与制作、数字影视剪辑艺术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穿插着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主从性质,安排两位相关学科或专业的教师进行一前一后的授课,其中要注意内容衔接方式,以作业项目形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运用双教师制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在学生的审美、操作以及理论认知上进行全方位的把关,同时在学生的考核结果上能更加客观。
5.立足本土特色,开展地域化艺术类专业教学体系。
为增加学生的项目实践经验,毕业后能更好贴合地方的公司企业以及事业行政单位的工作内容,可围绕地方城市的社会文化特色,开设与之相关的艺术实践课程。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系依托贵州大数据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以及“一带一路”的国策和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立足本土,强调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专业特色。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多彩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等理论课程,以及民族品牌包装设计、少数民族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以及地方影视节目包装等与贵州省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项目或毕业创作中,尽可能贴合本土,设计塑造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数字化内容,如省内旅游景点服务数字平台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数字民俗展示、以及与省内有关的各种文化、风俗、教育、娱乐、美食类的短视频制作与包装等等。
开展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有效将理论内容“落地”,而立足本土的项目能使学生的实践结果更“控地气”。从前期调研到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和了解本专业更为实际的社会行情,尤其能够锻炼传统艺术形态的数字转化能力,为内容与受众之间建立更好的交互体验。
结语
依据院校性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可弹性操作。除上述涉及的艺术课程比例、方向设置、教学方法、立足本土等内容外。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细节也可考虑在改革项目中,例如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数媒专业艺术类课程应尽量区别于其他艺术专业的教材。然而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材系统,这也是相关专业的科研、教育工作者们未来一大重要项目。而在师资方面,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性的交叉培训和进修,例如对艺术类教师进行技术操作方面的培训,而计算机类教师则学习美学和艺术设计方面的基础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教师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打破艺术和技术间的教学隔阂。最后,改变传统独立培养的教学方式,学校与其他单位、企业甚至国外院校或机构联合培养,让学生开拓眼界的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能随时关注行业动向,学习国内外优秀的专业培养模式。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教育改革应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过程。明确培养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制定与院系实际教学相符合的培养计划,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力求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才是专业教育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军.以技能整合为目标 强化艺术创意思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8(3).
[2]王玉奎.我国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1.
[3]蒲卫国,李爱民,李冀,赵志明.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创新能力培养标准的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9,(7).
[4]郭晓,刚罡.数字媒体艺术缘何要常新常变[J].艺术教育,2018(16).
注:本文系2020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2020C026)《基于服务设计思维下贵州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