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千载 众星孤月
2021-08-05马誉榕
马誉榕
摘 要: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探究对象,基于对画作概述的基础上,分析青绿山水的设色特点与画面中展现的意境美,从音乐的角度对画卷进行划分。这幅巨幅长卷再现了北宋年间,江山无限壮阔之景色。《千里江山图》可谓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巅峰之作,在中国绘画领域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 设色 意境
北宋晚期画家王希孟是艺术史上一位及其神秘的隐客,《千里江山图》就是他所创作的作品。他被时间的滚滚洪流裹挟而去,又因一卷丹青载誉而归。年仅18岁的王希孟曾在画院当生徒,结果却被分配到文书库。他曾在宋徽宗左右侍奉,独具慧眼的宋徽宗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乎就传授他绘画技法,随着王希孟的技艺精进,用时不到半年的王希孟就绘制出千古之鸿篇杰作。未曾预料到,这却是此少年天才唯一传世作品,后续在画史文献的记载上也不见踪影,其余的画作也未曾留存于后世。
一、王希孟青绿山水作品
《千里江山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长篇的绢本设色。画作纵向长度为51.5厘米,横向宽度为1191.5厘米,画卷起首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卷尾出有宋朝蔡京的跋文,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画家的年纪与身份,卷后,元代著名书画家溥光和尚题跋,对《千里江山图》推崇备至,“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晉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由于皇家对“富丽堂皇”的审美理想与追求,也因此金碧山水深受皇氏子弟的追捧。《千里江山图》以鲜丽明亮的青绿色著称,历经九百余年,除卷布略微变暗外,青缘颜色仍然鲜丽如新,后世难有逾越者。
青绿山水是工笔重彩画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艺术品种,早期勾勒填色的技法青绿山水的形态,在画家顾恺之的画作中,已有显现,也是成熟时间颇早的画种。青绿山水是用石绿、石青来描绘大好河山,这里相较于现代化学合成的颜料相比,设色时的颜料是采用天然矿物质材料,具有覆盖性强、纯净明亮、不易变色的特点,所绘出的画面设色瑰丽、富丽堂皇。用色时所掺水墨的比例时区分大小青绿的标准,大青绿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小青绿则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青绿相呈,在古代绘画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亮丽青绿赋色为主的《千里江山图》被后人誉为“独步千载”“众星孤月”,也为中国山水画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二、王希孟山水画之设色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设色,常见存世的以水墨为主,以黄公望与王蒙为代表淡雅的“浅绛山水”也较为普遍,青绿者较少。与水墨山水不同,《千里江山图》属于设色山水之一。画作时至今日仍保存良好,创作时所用的天然矿物颜料就是使其千年不褪色的精髓所在。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到“六法”作为绘画的品评保准。具体内容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而其中“随类赋彩”讲的就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法则。①
王希孟在绘制《千里江山图》时,突破水墨画的程式,大胆地融汇南北风格。“平淡天真,崭绝峥嵘”②著称的南方董源创造出画面渲染时的江南云雾溟濛之感与李成所表现的气势雄昂的北方大山大水的景致相结合。画面中题材的表现内容极大地因为穿插以山居、行旅、渔翁、雅集等人物活动而丰富多彩。延绵不绝得南方丘壑,颇有仙境般的感觉。北方的峰峦形象,颇有雄浑壮阔之感。山石峰峦都用线勾勒大致外形,施以重墨,部分地方再用线条加以皴擦。山石的质感、体积感、结构造型也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或接染来展现,有时山廓﹑石纹、楼阁等用泥金勾勒,增加金碧辉煌效果,因为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故称为“金碧山水”。细赏《千里江山图》的画面,设色和线条的层次感分明,从一种角度上来说,相对于隋唐时期画面呈现出的单调叠加和简单平涂的绘画技法,已有显著的进步。山峰的宏伟气势,通过纯度较高的石青,石绿加以罩染,较高的纯度和厚重的用色,使得整个长篇画作尤为璀璨夺目。
具有“三绝”之称的东晋画家顾恺之,他的《洛神赋图》中,具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③的特点。而宋代山水点景人物与早期绘画中的人物比例特点,已有所不同,人和天地的比例相接近。画中豆大的人物众多,千姿百态。细小如蚁的人物各执其事,活灵活现。有的涂以厚重的白粉,于厚重、苍翠的山石中也显得十分明显,有的精工勾勒。在绘画时,运用不同的设色技法,以青绿为画面的主要基调,并加以赭色为衬,也因此画面并不单一,而十分地有层次感,可谓是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 “飞鸟只轻轻一点,即具翱翔之势。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④
《千里江山图》不见笔墨而用颜色罩染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宏壮开阔的景色,这种长篇巨幅画作在历代名画中也是较为罕见的。
三、王希孟青绿山水作品之音乐感
美术与音乐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是凝固化了的“绘画”;而绘画,是神话般的“音乐”。《千里江山图》宛若一首完整的交响乐,将全图分为六段:分段、序曲、渐起、发展、高潮、回落、尾声。全卷山势连绵千里,高低错落,蕴含着很强的节奏感和秩序感。王希孟在创作作品时,很明显的用书法中点、线、面组成富具有音乐韵律感的作品,给画作带来新的生机。
序曲部分,画面开篇以回落的浅山为序曲,起首处尖圆顶山巅向上绵延,高至画面越三分之二。其后山次回落,小山错落地分布在周围,中间用波浪木桥连接木桥的左侧众山山顶微微地向右倾斜,作朝揖之势。渐起部分,画卷这个地方主要画以浅山,众山汇聚,或高耸挺立,或委婉曲折,或气宇轩昂,或顾盼生辉。居中的山势逐渐变高,意味着为该段的中心。序曲部分,此处的山势逐渐升高,最高峰占据了画面的五分之四,形成了明确的中心。连绵不绝的山岭,左右相互呼应,扑面而来的雄阔的势态,给鉴赏者暗示,画面的高潮部分即将揭开帷幕。画面的高潮部分意味着是整幅作品最为丰富精彩的地方,以中间几乎高耸至画面顶端的主山为标志,主山与周围的众山差别较大,流畅的线条、厚重的设色、微妙的肌理,在视觉上十分突出。回落部分,画面此处逐渐恢复平静,整体山势渐渐退却,呈现出回落的趋势。左侧山峰略高,山势迅速回落,延绵不绝。随之而来的就是画面的结尾,画面的山峰有渐次回升的势态,尤其是尖圆山峦突兀而立与起首山峰遥相呼应,形成闭合结构。画面以平远之景而告终,江面也延伸之远方。山中放牧,渔家在岸边撒网,全卷由寻常百姓的田园生活构成。
音符和五线谱融入在音乐中,线条和色彩融入在书画中。二者相互结合。如果说线条就好比五线谱,色彩就好比音符,可谓是“音中有画,画中有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被列入为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而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青绿山水的画家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也可与其相媲美。同为绢本长卷的,赵伯驹的这幅绘画作品,微观来看细节处刻画入微,且多变化。宏观来看布局更是宏达,虽色彩厚重浓丽,但却不失清新雅致,颇有宋代画院气派。
四、王希孟青绿山水意境特点
意境美取材于现实生活,究其根源是自然与现实,当然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中融汇着画家独有的审美趣向以及思想观念。一幅画作中的意境是否存在,意境的鲜明与否,又或者是否能让鉴赏者身临其境,感受中国传统绘画中特有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诗意空间,是十分重要的,更是歷朝历代画家所追求的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意境的表现方式上显得较为深远,在作品中《千里江山图》,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意象至为关键,亦体现了太平江山的意象:山石、林木之分布分别体现了君臣、君子小人秩序;图中山势险要连绵不绝,但是没有表现关隘城防,而是强调了士人的闲雅和民众的安居乐业;碧波万里之清水既是季节的表现,也是太平的象征。《千里江山图》中水纹以纯度较高的石绿染,着重突出水清的形态。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非常注重祥瑞,“水清”在《宋史·徽宗本纪》里反复出现,与“天下太平”息息相关。北宋末期,在宋徽宗的新政改革之下,《千里江山图》也体现出艺术的政教作用,反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大好河山,社会氛围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象。
中国画中的“意境”在绘画领域是传统美学思想之一,在文学界中,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的其中之一。这种至高的审美准则,经过岁月的蹉跎,成为了中国绘画中具有民族性的独特艺术形式。在《千里江山图》中,王希孟高超的笔墨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画的意境美,中国画的独到之处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中国特色艺术生命力。
结语
《千里江山图》被誉为中国青绿山水史上的一大瑰宝,凝结了唐宋丹青精华,中国五行之色,咫尺千里却有空灵之趣。中国山河之雄伟壮观,在王希孟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且应有尽有。他用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来表现,沉淀着悠悠千载中华文化。昔日之画成之时,便是山水间的一段艺术传奇。今日再赏,氤氲千载,愈加胜翠。江山千里,岁月之万古,文化依旧延续。
科技的日新月异,除了给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同时也扩宽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千里江山图3.0》数码艺术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得以展出,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科技的发展让文化与艺术科结合,让艺术与乐趣结合,在传统美学中宣召新的生活方式。在千里长卷下,感受时光之一瞬,日月之永恒;在行游望居中,体验山水之乐趣,内心之安宁。在澳门这朵海上莲花间,领悟和谐之美,自在之象。
《千里江山图》是色彩斑斓的旖旎,是斗转星移的瑰丽,是日月输转的周期,也是山水合奏的音律。《千里江山图》以一卷丹青独步千载,以皓月之光璀璨于星辰之中。时至今日,仍在影响着后世的艺术从业者。这幅青绿山水长卷在绚丽夺目的青绿光泽下,历史价值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注释:
①葛才江, 罗震宇. 谢赫六法与盆景艺术[J]. 绿化与生活, 2001(6).
②杨渝.读《名画家论》——董源论之感[J]. 艺术教育, 2012(6).
③孟宪平. 对“水不容泛,人大于山”误用之批评——反思古代美术史研究的一个视角[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0(4).
④刘学惟.北宋画院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J].文艺争鸣,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