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

2021-08-05江文清黄云生王宁若郑婷婷刘翰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咨询服务双一流建设工程

江文清 黄云生 王宁若 郑婷婷 刘翰

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现状

(一)当前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站位不够高,未充分与学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发展相适应。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四川省内33所高校的建设工程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当前以“造价、付款”审核为核心业务的高校占比为64.40%,说明当前大部分高校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工程造价审核方面,未对管理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导致学校类似问题重复多次发生,不仅不能合理控制工程投资,更无益于改善学校建设管理。

(二)部分高校未建立完善的审计管理制度。近期国家先后出台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47号)《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意见》(教财〔2016〕11号)等相关制度,给建设工程内部审计指明了方向,也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通过调研分析,未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高校占63.33%,已建立的相关制度条款主要涉及造价审计的占56.66%,基本建立管理审计相关制度的高校仅占36.66%。

(三)经费保障不充分。根据调研结果,当前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经费中设有专项经费的高校占33.33%,审计处直接审签支付的仅占9.09%,建设管理部门审签支付的高校占45.45%。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由建设管理部门按照工程项目支付审计费用,未设立单独的审计经费预算。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中面临经费不足或无预算的困难,导致审计部门开展相关审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四)审计结果执行落实不到位。据统计,53.33%的高校未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66.67%的高校未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80.00%的高校审计公示内容不完善,可见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审计结果重视不够,导致审计工作“有果无实”。未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对

“双一流”建设的意义

(一)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审计工作涉及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合同管理、工程结算等各环节的造价管理、内控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上述基建管理工作是否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是否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等,需要审计发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把关作用,从而保障项目建设预期目标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如建设工程洽商变更审计是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变更开展审计监督,重点关注变更内容的可行性与合法合规性、变更费用的合理性、变更程序的合规性等,从事前杜绝随意变更的发生,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主要是对已完工程的前期实施情况进行的全面审计,是对项目整体造价管理、内控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的再次把关,为后续项目管理提供审计建议,防范类似风险的再次发生。因此做好审计监督,可以有效保障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发展,为高校“双一流”发展发挥重要的监督促进作用。

(二)服务一流学科发展。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虽不直接参与学科发展,但在协助服务一流发展方面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从审计角度参与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提出审计建议,为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科学决策建言纳策,保障高校学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例如通过学校实验室维修改造审计,促进科研经费有效规范使用,为学校科研事业、学科发展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

(三)促进完善高校治理。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高高校治理能力是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而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的核心就是要对高校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如建设工程内部审计主要以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抓手,向学校提出审计建议,强化审计整改落实,从而促进学校基本建设管理规范发展,进而协助高校一流学科发展,完善高校治理体系。

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一)内部控制。切实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如开展“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跟踪监督和检查,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健全基本建设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完善的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是否履行基本建设项目的主体责任,是否符合高校“双一流”发展需求等。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确保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及顺利实施,合理使用高校财政资金。

(二)造价监督。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如何开展好工程造价审计是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要转变以往单纯的造价审核思维,提高审计工作站位,将造价审计以造价审核为线索,以管理监督为目标,创新开展造价审计工作。首先,要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对象是基建管理部门;其次,明确审计工作性质为造价监督,而非造价管理;第三,明确审计工作范围为工程建设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招标、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各阶段投资、质量、进度等方面;第四,明确审计结论是工程竣工结算支付的参考依据。从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控的角度出发,开展多维度、多阶段的造价审計,在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上,发现项目管理风险点,提出审计整改建议,促使学校层面建立完善长久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专业评价。专业评价是高校审计工作者按照相关的审计依据和标准,利用审计手段进行详细的查证、事实认定后,对审计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性分析后而得出的判定结论。新形势下,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工作应当转变以往单纯的合法合规性评价思路,重点开展以风险导向性为主的审计评价活动。对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业务、重要经济事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及时查错纠弊,将风险防控在萌芽状态,从而促进基本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高校的风险防御能力。

(四)咨询服务。咨询服务是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以服务增值型审计为导向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当前高校创新审计工作的主要突破口。过去审计人员对于咨询服务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与审计对象的日常业务层面的交流或解释,而未真正理解或体现审计咨询服务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实际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条件,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发展提供全面、中肯、可行的咨询服务建议。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独立而权威,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信息丰富可靠、政策法规熟知精准、视角独特专业。所以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应当提高服务站位,拓展咨询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对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招标阶段、勘察设计阶段等提出审计建议,供决策层参考;另一方面,对于基本建设过程中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审计人员可以从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改善内部控制流程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或改进方案,从而完善高校内部治理。

构建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

管理体系框架

通过分析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现状以及“双一流”建设发展对审计职能定位的新要求,本文围绕以服务增值型内部审计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厘清审计权责、找准审计重点、明确审计难点,系统性地构建了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框架,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具体框架内容见下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审计处)

猜你喜欢

咨询服务双一流建设工程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咨询服务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
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