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领导同步审过程中的审计信息化研究

2021-08-05王天艺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县区财政部门数据库

王天艺

同步审过程中审计信息化的可行性

(一)审计机关信息化系统运行情况较好。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审计署也看到了未来会计信息电子化的趋势,早在上世纪末就明确了构建全方位的审计信息系统化的战略目标,一方面从战略上对审计信息化的进行了系统整体规划和落实,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对地方审计机构的指导,通过培训考试等方式,提升了系统构建的稳定性与效率性。

审计信息化项目工程——“金审工程”一期与二期工程分别于2002年和2008年成功启动和实施。三期工程也在立项筹备过程中。通过该信息化工程,初步实现了中央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也保证了审计数据的标准化,明确了相关会计核算系统数据的接口标准,方便了信息数据的获取,同时还在内部设置了审计经验包,使得各级审计人员可以合理利用共享数据,提升审计质量。

(二)县级财政部门信息化有初步成效。县级财政部门的会计财务数据信息化是县级领导同步审过程中审计信息化的基础。此处财政部门的信息化是指县级财政人员通过符合相关标准的财务管理软件,如金蝶、用友等所构成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核算最初的填制凭证、审核和报账等流程全部通过软件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自动化。一方面可以提升财务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财务人员把工作重心从以往的核算转向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基于这些会计财务信息的数据化,相关财务软件后台的数据库就可以发挥存储、处理和反馈数据的作用。审计人员通过对数据库的进一步处理,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发掘,更好地促进了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开展。

(三)各级审计人员信息化能力较强。陕西省各级审计机关按照省审计厅的要求每年进行审计项目信息化评比,并且省厅每年都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计信息能力培训,逐步培养了一批具有审计经验和信息化审计能力的复合型干部,并且持续地在审计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迭代,极大提升了审计监督能力。

同步审过程中审计信息化

流程和难点分析

(一)同步审过程中审计信息化流程

1.审计信息收集阶段。目前,县级领导同步审过程中的审计信息就是审计对象所在县区财政局的会计信息,随着各县区会计中心的成立,基本一个县区的财务信息都保存在财政局的数据库中。因此审计信息收集的过程就是从财政局的数据库中导入到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由于各个县区所购买的财务管理系统软件不一样,因此保存的数据格式也略有不同,处理方式也有所区别。

2.审计信息核查阶段。当信息录入完成以后,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按照传统审计流程,对会计账簿设置是否合法合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有效、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等方进行核查。传统审计过程中这个步骤繁琐零碎而且工作量巨大,耗费了大量人力。随着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运用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账目核算等任务,提升了效率并提高了审计质量。

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相关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相对应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并明确流程操作规范,一方面要注意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与财政局原始数据对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要将所获得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确保财务信息质量。

3.审计信息处理阶段。通过审计人员运用结构化查询语言,多维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在审计现场实施系统中分析财务数据,按照一定的指标对传统财务数据进行审计项目核算。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精通数据查询代码,能根据实际需求编制相关查询语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由于语法错误造成的核算结果偏差。

4.审计信息汇总分析阶段。财务数据分析汇总后,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结果按照重号分析或分类分析等方法找寻可能存在的审计疑点,并通过时间分层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进一步进行梳理验证,结合实地走访调查确定审计疑点。最终明确县级领导履职情况,确保审计建议针对性,促进政府绩效提高。

5.编制审计报告阶段。作为审计信息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实施,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在确定审计疑点的情况下合理取证,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并撰写审计报告。应当强调的是,县级领导同步审需要审计工作组对其任职期间内履职情况和相对应的经济责任做出明确判断,因此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应当由各组员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共享数据的情况下编制不同阶段的审计底稿,最后交由主审,由主审撰写审计报告。

(二)同步审过程中审计信息化难点分析

1.信息收集阶段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各县区财政局由于种种原因,采购使用的财务软件种类繁多,个别县区财政部门的数据库与审计现场实施系统数据端口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部分业务数据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审计人员对原始数据进行手工还原。这种情况一方面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另一方面对审计人员的数据库知识储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信息查詢语言精准度要求高。在实施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合理编制查询语句是提升收集审计证据的关键,然而查询语句往往冗长,操作过程中经常发生错误。为了使错误率进一步降低,软件开发部门可以将查询语句进行分类编排,并将审计人员最常用的查询语句范式化后简化处理。对于疑难查询情况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共享交流,选择最合适的语句进行相关处理。

3.信息汇总过程中取证难度大。由于县级领导同步审项目中涉及单位多、人员杂,还可能存在政策跨年度等实际情况。因此进行审计取证时要反复核对确保其真实合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可以自动显示对应的违法违规情况,不过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政策法规时效性得出合理的判断。

4.审计信息化风险难以控制。对于审计信息化而言,审计风险的重点在于对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审计组在进行审前调查就应当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软件情况、数据库运行状态等进行了解和沟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通过提高计算机安全防护等级、提前备份数据等进一步降低和控制相应审计风险。

同步审过程中审计信息化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审计机构信息化建设。当今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根据审计署的规划,“金审三期”初始目标就是通过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来实现联网审计。通过设立互联网审计信息平台,可实现以下操作:1.通过数据平台读取审计人员所采集到的财务数据;2.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所采集到的财务数据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数据进行相比对,实时判断这些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准确。运用到具体到县级领导同步审中,市级部门可以通过联网数据,突破时间节点获得的县级财政静态数据。同时电子信息资料具有搜索快、易保存、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可进一步扩充资料并提供相应审计问题模板,实现同步审审计效率大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宽。

(二)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信息化水平。县级领导同步审过程中审计信息化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县级财政部门财务信息化。目前,大多数县区财政部门的财务信息系统较为完整,相关预算部门也可以使用财务软件处理财务信息,并且通过财务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数据库的构建。例如从设立账套到各个部门之间往来信息都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然而也有个别财政部门对于数据库的构建和设立存在一定的短板,甚至于存在极个别县区数据库丢失、格式不标准无法导入等问题。而审计信息化的数据分析与疑点挖掘都需要数据库的技术支持。所以要让县级部门财政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加大复合型审计干部队伍培养力度。县级领导同步审想要发展和普及审计信息化,复合型审计干部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搭配不同专业的人员相互学习交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专长,根据项目特点、自身状况科学安排工作。另一方面审计机关也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相结合,推动审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作者单位:咸阳市审计局)

猜你喜欢

县区财政部门数据库
规范财政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数据库
对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
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财务部门作用的策略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人民银行与财政部门财政支出数据差异分析——基于新疆2008年-2013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