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心理调适的动力源及对策建议

2021-08-05崔诣晨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

崔诣晨

摘要:为了掌握2020年江苏省青少年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心理弹性状况,通过网络调查了江苏省13个市的201269名中小学生,内容涉及学习态度、亲子关系、身心适应等三个维度。疫情期间江苏省青少年心理弹性状况总体良好,这得益于政府制定的各项应对机制及时有效。但问题也显而易见,需要积极应对:家庭教育的情感功能未能真正发挥,亲子矛盾在“宅家模式”中表现较为突出,要提高家长家教素养、改善亲子关系;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未能切实落实,学生在“网络模式”中表现不适,要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社会环境的支持功能未能整体协调,青少年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不佳,要提高媒体舆论的责任担当,加强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辅导中心建设;心理弹性的生态效能尚未真正形成,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构“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医院”的协同工作机制。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88-06

一、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逐年上升,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塑造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关注[1]。对青少年而言,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尤为紧迫。调查显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年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发病率可高达33.3%[2]。《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版)》(CCMD-3, 2001)将PTSD纳入反应性精神障碍,其主要症状是创伤性再体验、回避、高度警觉。青少年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有些症状属青少年所特有: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不愿离开父母,产生分离性焦虑;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过度的惊跳反应等。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存在轻视疾病、适应能力不足等心理状态,特别是当家庭成员出现疫情或自身消耗的精力过多时,极易造成内环境紊乱、抗病能力下降等消极应激反应,这属于PTSD的典型特征[3]。

大量研究发现,一些青少年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后导致身心问题,而另一些青少年面对同样的处境,却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心理机能,远离精神疾病侵袭[4][5]。透过这一现象,研究者认识到,在改善青少年生存境遇的同时,应致力于挖掘其心理弹性(resilience,又称复原力或韧性)的内部保护机制[6]。针对青少年的个性特征、防御方式、社会支持等进行系统研究,探讨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的心理应激状态,制定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策,是本研究的关键点和应用价值所在。对此,本研究开展了网络调查。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覆盖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泰州、盐城、扬州),分层随机抽样了201269名学龄段(小学、初中、高中)、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本文的青少年就是中小学生)。其中,男生106349人(占52.84%),女生94920人(占47.16%);小学生132223人(占65.70%),初中生46581人(占23.14%),高中生22465人(占11.16%);居住地为城镇的92453人(占45.94%),居住地为农村的108816人(占54.06%);非独生子女占到六成,超过七成的青少年生活在核心家庭(即父母双方共同养育子女)。调查对象的分层抽样及基本构成情况详见表1。

三、调查工具

自编《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弹性状况调查问卷》,该问卷涉及学习态度、亲子关系、身心适应等三个维度。问卷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等,由多位心理学、教育学相关领域专家编制、评议和修改而成。经小样本测试后,信效度系数均超过0.75,最终形成了66个题项的正式问卷。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学习态度

1.疫情对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影响

疫情期间,15.94%的学生认为疫情对自己完全没有影响,38.75%的学生认为疫情对自己的影响不太大,4.69%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确定这次疫情对自己是否有影响,32.91%的学生认为疫情对自己有点影响,7.70%的学生认为这次疫情对自己影响非常大。

2.返校复学的适应性

返校复学后,44.42%的学生非常适应,42.53%的学生比较适应,4.89%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确定是否适应学校生活,7.10%的学生不太适应,1.06%的学生完全不适应。

3.城乡差异比较

针对考试焦虑、课余时间规划和学业压力等,对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学生的考试焦虑和学业压力大于城镇学生(p<0.001),城镇学生在课余时间规划方面优于农村学生(p<0.001)(见表2)。

4. 学龄段差异比较

围绕考试焦虑、课余时间规划和学业压力,对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大于小学生和初中生(ps<0.001),小学生的课余时间规划能力弱于初中生和高中生(ps<0.001)(见表3)。

5.性别差异比较

男生在返校复学后的适应性好于女生(t=6.264,p<0.001)。关于疫情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男女生的自我评估存在显著差异(t=4.369,p<0.001)。

与非疫情期间相比,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学习态度呈现两点变化:(1)农村学生的考试焦虑和学习压力更大。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疫情期间,农村地区的线上教育资源明显匮乏,加重了学生对疫情管控、生活节奏突然改变的适应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大农村青少年的考试焦虑和学习压力。(2)疫情對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影响最为显著。一方面,他们要面对学习成绩和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面对疫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初三、高三学生还要迅速适应疫情下学习模式的改变。

(二)疫情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1. 疫情期间亲子关系的总体评估

疫情发生以来,48.99%的学生认为疫情对亲子关系没有影响,28.27%的学生认为疫情对亲子关系影响不大,4.05%的学生不能确定疫情对亲子关系是否产生影响,15.28%的学生认为疫情对亲子关系有影响,3.4%的学生认为疫情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非常大。

(1)城乡差异比较。针对题项“疫情对你与家长关系的影响”,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对比发现,农村学生受到的影响大于城镇学生(t=5.960,p<0.001)。

(2)学龄段差异比较。关于“疫情对你与家长关系的影响”,小学生和初中生之间无显著差异(t=2.532,p>0.05),高中生受到的影响大于初中生(t=12.722,p<0.001)和小学生(t=20.128,p<0.001)。

(3)性别差异比较。关于“疫情对你与家长的关系的影响”,男生受到的影响大于女生(t=12.354,p<0.001)。

2.疫情期间青少年在家上网课时家长监督情况

疫情发生之后,各地区、各学校由于不能及时开学,将线下教学转为网课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家上网课期间有58.88%的家长在旁监督,41.12%的家长让学生独立上课。

(1)城乡差异。城镇学生上网课时家长在旁监督的比例显著大于农村学生(t=28.445,p<0.001)。

(2)学龄段差异比较。小学生上网课时家长在旁监督的比例显著大于初中学生(t=47.773,p<0.001)和高中生(t=72.468,p<0.001),初中生上网课时家长在旁监督的比例显著大于高中生(t=31.874,p<0.001)。

3.疫情期间青少年在家时的闭锁性

68.35%的學生在家时不会锁上自己房门;31.65%的学生则会锁上房门,不希望家长进入。

(1)学龄段差异。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家时锁上自己房门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生(t初-小=51.876,p<0.001;t高-小=36.311,p<0.001)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3.458,p>0.05)。

(2)性别差异。女生在家时锁上自己房门的比例显著大于男生(t=14.691,p<0.001)。

(3)城乡差异。城镇学生在家时锁上自己房门的比例显著大于农村学生(t=17.516,p<0.001)。

与非疫情期间相比,疫情期间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呈现一些变化:(1)农村家庭比城镇家庭的亲子关系更趋于紧张。(2)高中生本身学习成绩和高考升学的压力就比较大,再加上疫情期间还要担心自身的身体健康问题,双重压力的影响下,他们难免与家人的关系更加紧张。(3)城镇家庭的学生相较于农村家庭的学生而言,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更希望有自己私密的空间,所以在上网课时并不希望家长监督。(4)城镇学生相对于农村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张扬,更注重自身需求和个人隐私,所以在家给自己房门上锁的情况会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三)疫情期间青少年的身心适应性

1.作息情况

开学前一个月,青少年入睡情况良好。56.92%的学生0.5小时内就能入睡,31.21%的学生需要0.5~1小时,7.96%的学生需要1~2小时,1.88%的学生需要2~3小时,2.03%的学生需要3小时以上。

开学前一个月,青少年起床状况良好,作息规律。3.23%的学生5点前就已经起床,49.21%的学生在5~6点起床,49.96%的学生在6~8点起床,0.47%的学生在8~10点起床,0.13%的学生12点以后起床。

3.焦虑状况及其来源

开学前一个月,青少年的焦虑情况适中,38.31%的学生一点也不焦虑,48.61%的学生有点焦虑,9.93%的学生一般焦虑,2.11%的学生非常焦虑,1.05%的学生极度焦虑。对于焦虑来源分析,考试成绩占64.27%,网课学习效率占23.05%,网课作业质量占14.41%,开学时间问题占7.82%,与家长的矛盾占14.18%,身体健康状况占11.43%,其他问题占19.98%。

(1)性别差异比较

开学前一个月,女生的焦虑状况高于男生(t=-13.864,p<0.001)。

(2)学龄段差异比较

开学前一个月,初中生的焦虑状况高于小学生(t=69.359,p<0.001)和高中生(t=7.514,p<0.001),高中生的焦虑状况高于小学生(t=82.820,p<0.001)。小学生和初中生入睡所需时间无显著差异(t=4.561,p>0.05),高中生入睡所需时间多于小学生(t=21.342,p<0.001)和初中生(t=14.399,p<0.001)。

与非疫情期间相比,疫情期间青少年并未出现明显的焦虑反应,其总体的身心适应良好。一些焦虑现象之所以存在性别和学龄段差异,大体可推测为两个方面的情况:(1)女生比男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向父母倾诉烦恼,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助于排解焦虑情绪。(2)由于疫情期间学业负担没有减轻,加上网络教学形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紧迫性等的局限,一些中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自控力减弱,与父母关系紧张。这些诱因很可能导致一些学生过度焦虑,尤其在初中阶段更为明显。随着年级升高,课业负担加重,高中生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但这与焦虑情绪没有必然联系。可见,疫情期间导致中小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在于学业负担过重。另外,初中阶段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独立意识和闭锁心理增强,这些累加因素导致这一学龄段青少年在疫情期间更加焦虑。

五、对策建议

疫情期间,江苏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这得益于政府制定的各项应对机制及时有效,家庭、学校和社区采取有针对性的协同教育对策。但是,这一社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诱发了少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应激障碍。

(一)家庭教育的情感功能未能真正发挥,亲子矛盾在“宅家模式”中表现较为突出

家庭教育的情感功能是指家庭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心理氛围等方面对家庭成员所表现出来的认可、理解和支持,家庭成员表现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7]。事实上,不少家庭教育的情感功能发挥不完整,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有误解,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产生心理隔阂和情感疏离;也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内心需要、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理解孩子的困惑和烦恼,产生认知偏差和行为失常。再加上疫情期间长时间的“宅家模式”,对本来就比较脆弱的亲子关系提出了挑战。青少年不少的极端行为都与家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改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未能切实落实,学生在“网络模式”中表现不适

育人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里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使学生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忍受的超负荷状态,部分青少年在盲目追求分数中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缺失对未来的规划和理想信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会慢慢发展变化为成熟的、个性化的、独立的人格[8]。没有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或具有这种理念却不能切实落实,就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在心理方面,他们就不能遭受一点挫折、失败,而且习惯归因于外在的客观条件,怨天尤人,缺乏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不少青少年在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就显得极为消极、被动甚至颓废。所以,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学校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条件。

(三)社会环境的支持功能未能整体协调,青少年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不佳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自媒体迅猛发展,为青少年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却难以排除充满负能量的低俗新闻,其中传播出的不良信息一定程度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外,社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缺乏一个稳定有效的支持系统,特别是对那些特殊青少年(比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离异家庭儿童等)缺乏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9]。不少青少年都是“书呆子”或是“网络高手”,一旦遇到真实世界的“突发事件”,就表现为“不理不睬”的自我享受或者“满腹牢骚”的消极应对。所以,提高媒体舆论的责任担当,加强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设,将是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路径。

(四)心理弹性的生态效能尚未真正形成,社会心理服务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摸索前行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发达,未来的残疾人不仅是身体的残疾,还包括心理的不健康和精神的缺损。心理健康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当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0]。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但主要关注的还是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预防和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疫情突然爆发这一事件,全社会都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主动建构应对社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重大事件信息准确获取机制、个人防范及应对机制、身心适应和情绪调控机制、特殊群体协同工作机制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构“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医院”协同工作机制,将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4):544.

[2]刘正奎,刘悦,王日出.突發人为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2):167.

[3]伍新春,周宵,林崇德,陈杰灵.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118.

[4]席居哲,左志宏,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心理学报,2011(9):1026.

[5]Ungar M, Hadfield K.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environment and resilience on youth outcomes[J].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2019(2):2.

[6]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89.

[7]张献华,杨文.影响处境不利儿童学习表现的主要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3(3):44.

[8]Lakey B, Orehek E. Relational regulation theory: A new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link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J].Psychological Review, 2011(118):6.

[9]胡平,王雪珺,张银普,李昊健.心理学在社会服务体系中作用的思考——以复原力建设为例[J].心理科学进展,2020(1):36.

[10]辛自强.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8(1):11.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