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型”课程视域下“阳刚助学”活动的实施路径

2021-08-05赵莹莹翁静娟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

赵莹莹 翁静娟

摘要:父亲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互动型”课程理念下阳刚助学活动的开发,强调开放的、动态的课程行动观,以幼儿园为基础聚合男性家长的力量,从学校到家庭,实现助学空间的不断延展;从爸爸到重要他人,实现助学资源的整体规划;从应邀到自荐,实现助学时机的有效把握。各课程主体在多维多向的对话关系中开发助学活动,活化课程,从而实现幼儿、教师、家长等课程主体的共生共长。

关键词:“互动型”课程;阳刚助学;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84-04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父亲以自身的行为引导着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由此可见父亲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互动型”课程理念下阳刚助学活动的开发,强调开放的、动态的课程行动观,以幼儿园为基础聚合男性家长的力量,各课程主体在多维多向的对话关系中开发助学活动,活化课程,从而实现幼儿、教师、家长等课程主体的共生共长。

一、从爸爸到重要他人,助学资源的整体规划

阳刚助学是通过男性助教与幼儿的互动,以男性特有的坚韧果断的性格和简约粗犷的处世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形成自信、坚强、勇敢、果断、大方、关爱等品质的助学活动[1]。因此爸爸是阳刚助学活动的第一资源,而具有男性特质的其他重要他人也是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在深刻理解阳刚助学内涵的基础上发挥爸爸和重要他人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力量加入助学队伍,共建助学资源。

(一)爸爸资源的共建共享

每一批新生入园,我们都会给家长发放“阳刚助学家长意愿调查表”,在向家长宣传阳刚助学活动意义的同时,从爸爸的特长、职业、兴趣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关调查,系统了解来自爸爸们的教学资源。同时根据各年龄段的共性课程与班级活动的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的规划,在爸爸资源与课程需要、幼儿兴趣之间进行资源匹配,让爸爸们的参与有的放矢。例如,在主题为“人们怎样工作”的课程审议中,各班根据幼儿的调查,基于班级不同的爸爸资源,确定想重点了解的职业,充分借助爸爸的职业特长与工作资源,在爸爸的陪伴下进行深度的探究,对邮政、医生、造型师、导游等职业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资源的共建在实践中慢慢地转化为共享。当不同的班级在课程实施中苦于本班资源的缺失时,我们打破班级、年级组的局限,邀请相关爸爸走进不同的班级融入不同的活动场景。如中(3)班的种植园地“秘密花园”,在打造的过程中虽然孩子们已经很努力,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种植成果一直不理想。孩子们求助老师,寻找种植经验丰富的家长,于是助学资源库中大(2)班从事园艺工作的吴爸爸应邀走进中(3)班,从与幼儿商量种什么开始,到什么是“活土”,再到“养料”的发酵,等等,爸爸陪伴孩子们经历了整个种植季。在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除种植以外的其他的经验,当果实成熟后,孩子们的成就感也与以往不同。这种资源的共用与共享,让爸爸的参与更加广泛。

(二)重要他人的有效融入

重要他人,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不能脱离群体单独存活,个体时刻处在群体中受到他人的影响。我们起初把目光放在爸爸身上,似乎爸爸成了我们“阳刚助学”活动的唯一资源,但很多时候孩子们身边的重要他人,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为此,我们尝试把“阳刚”一词的意义延展,不仅仅局限在爸爸身上。让幼儿身边的人和事,都成为幼儿成长的能量。

例如我们的保安叔叔,每天站在门口热情地和每一位家长、孩子们互动,孩子们游戏时,他也会主动参与到游戏当中,在幼儿园的重要活动中,都能看到保安叔叔伟岸的身影。由此,我们生发课程活动“不一样的保安叔叔”,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人的闪光点。

在资源的共建共享中,我们从大局中思辨小环节,让“阳刚助学”活动更加贴近幼儿,在课程的行进中不断碰撞,不断卷入课程主体,从而获得新的发展,也让幼儿在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活动中,感受爸爸与重要他人的独特魅力。

二、从应邀到自荐,助学时机的有效把握

我园的“互动型”课程强调:“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教师和幼儿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對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2]因此,我们在“互动型”课程的三种样态中,逐步探寻与“阳刚助学”的连接通道,尝试多种助学活动形式,让爸爸在场的助学转换为爸爸有心的陪伴。

(一)主题共生,以预为主,助获核心经验

“互动型”课程中的主题共生概念,既不是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化的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在主题共生的过程中,“阳刚助学”活动更加聚焦主题目标,关注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要,有效建立主题目标、幼儿需要和助学资源间的连接,更好地帮助幼儿在课程活动中获取相应的核心经验。

例如早上,编着好看辫子的西西走进教室,引发了班级里孩子们的热议。西西的爸爸是个美发师,因此编的辫子也与众不同。在孩子们的邀请下,西西爸爸走进教室,在孩子们的带动下,也有其他爸爸愿意尝试学习编辫子。但是班级的男孩子不能编辫子怎么办呢?可以剪头发啊。恰好在主题活动“人们怎样工作”中,老师为孩子们联系园所内所有的理发师爸爸,来了一场“爸爸来理发”的公益活动。当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魅力时,孩子们的职业理想也在生根发芽。而爸爸们给孩子们带去真实的体验,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教师聆听到了幼儿的需求,爸爸满足了幼儿对于职业的理解与向往,幼儿也积累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二)游戏做伴,率性而为,齐享童稚之乐

随着“互动型”课程的不断探索,我们用关系视角去看待儿童的游戏,发现儿童的感受、思考与互动的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也更加珍视阳刚助学活动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例如在“玩色吧”里,孩子们在用身边的材料创作自己的艺术品,爸爸在旁边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是也在努力地想要加入。这样的状态,在一次吹泡泡游戏时发生了转变。孩子们在洗手时发现了泡泡,而做泡泡水则是每个爸爸儿时经历过的游戏,于是我们就以讨论组的形式邀请爸爸,邀请一发出就勾起了爸爸们童年的回忆,他们聊着自己玩泡泡水的经历,还在讨论組里说起其他儿时游戏。这抓住了与幼儿一起深入探索的契机,幼儿也通过活动的不断深入,累积起玩泡泡的经验,在这样的经验生成与累积中,不断创新与更迭游戏玩法。

(三)生活相遇,因需而动,共探未知之趣

幼儿的一日生活,大多是琐碎的寻常时刻。“互动型”课程追随“点滴生活都是课程”的课程观,力求与幼儿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天。“阳刚助学”活动的开展,也在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成人真正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哭一笑,捕捉到陪伴的需求点时,才会有强烈的陪伴愿望,才会真正意识到陪伴的价值。而这是开启“阳刚助学”的最好时机。

例如一日的户外活动陪伴中,爸爸和孩子们正在做午操,一声巨响,让爸爸和孩子都把目光投向了远处放皮球的玩具箱。原来是一只皮球爆炸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们的各种猜测:有的猜测太阳暴晒导致皮球爆炸,有的猜测皮球太旧了想要重新换气,等等。在诸多猜测中,大家都想去探秘皮球爆炸的真正原因。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在兴趣的驱动下,爸爸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原因,一起找寻解决办法。

生活中总是有很多未知的事情,会突如其来地发生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建立与课程连接的通道,及时给予支持性回应,同时注意给予幼儿自己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以此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求,与爸爸一起探求未知之趣。

三、从学校到家庭,助学空间的不断延展

爸爸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游戏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打破了一成不变的活动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爸爸与孩子们的活动,相约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相伴于课程实施的每一个阶段,相随于幼儿园和家庭的每一个空间。

(一)“声”临其境,让“助学意义”不缺席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很多爸爸都慢慢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助学课程活动中,但是还有一部分爸爸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没有时间来陪伴。我们聆听孩子们的想法,尝试“声”临其境的陪伴方式,让爸爸的声音陪伴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

例如一日活动中渗透着爸爸温柔的声音:早上入园时有爸爸的诗歌声,做操时有爸爸铿锵有力的口号声,午餐前有爸爸提醒幼儿小手洗干净的儿歌,中午入睡时有爸爸讲述的故事,傍晚离园时也能听着爸爸的歌声,等等。这突破了以往爸爸在身边的陪伴方式,给予很多有心但是没时间来园的爸爸们阳刚助学的机会,也拓展了爸爸陪伴的思路,让大家对阳刚助学内涵和实施方式有了新的思考和尝试。

例如中班的达达是个害羞的男孩子,平时入园和老师打招呼也是唯唯诺诺,当听到爸爸响亮的声音时,达达说:“爸爸的声音真响亮,我也要学习!” 根据“声”临其境的启发,我们还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请爸爸们出差时,把碰到的新鲜事物及时地拍成视频,传送给班级的老师。让幼儿感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产生了爸爸时刻陪伴在身边的满足感。

(二)“项目”追随,让“共生共长”常相随

项目活动是幼儿围绕一个研究专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成人适时适度地给予支持和引导,鼓励幼儿主动、大胆地参与探索和学习的活动。项目活动让爸爸的参与、幼儿的学习更加系统、有意义。

例如春天是旅游的好时光,巧的是大(3)班的好几个孩子都去了北京。孩子们在交流旅游趣事的过程中,分享了对北京的深刻印象,让一旁的小听众们对北京的风光、美食、交通、建筑有了初步的印象,北京成为孩子们心之向往的地方。随着无锡旅游节的到来,孩子们冒出了这样的想法:都说无锡是个好地方,我们也来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无锡,来无锡旅游。于是,“无锡印象”项目启动了。确定研究对象、邀请组员、确定研究问题、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实地探访、制作海报……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过程中,小朋友们成立了三个行动小组——景点组、美食组、交通组,确定了各自想要研究的问题。每一组在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陪伴下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制作海报三个步骤一起研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描绘、记录、整理,形成属于各自的研究海报,最后在信息分享的基础上形成属于大(3)班特有的“无锡印象”。这个项目活动中,在幼儿园,我们并没有看到爸爸的身影,但是当孩子需要家长支持的时候,爸爸就在身边,一起讨论去哪些地方走访、实地调查,和孩子一起制作宣传海报,和孩子一起经历每一件需要家长支持的事。在家长的自然卷入与支持下,孩子们打开所有的感官去体验、描绘、记录、整理,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无锡印象。家长陪孩子亲历研究过程,孩子用特有的方式感受、认识事物,这样的亲子深度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拓展,幼儿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对于爸爸们来说,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深入到儿童的学习场景中,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看到孩子的学习潜能。

阳刚助学活动唤醒了爸爸的教育担当,将“参与儿童学习,陪伴孩子成长”的理念,植根于每个爸爸心中,将被动陪伴转化为自觉陪伴,进而提升为有效陪伴。从儿童的立场去观察自己的孩子,解读孩子的真正需要,实现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翁静娟.阳刚助学课程中“爸爸”的角色蜕变[J].江苏教育研究,2014(4B):35.

[2]曹玉兰,等.学习真实发生:追随儿童成长的“互动型”课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1-2.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