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1-08-05曹亮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

曹亮

摘要:以劳动技术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提高劳动品质,是中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面对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强化升学教育,弱化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研究从基层一线班主任的视角,分析新时代高中生劳动教育的内涵、属性和价值,积极探索从班级劳动教育日常化延伸到家务劳动教育生活化和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属性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63-04

2020年3月20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必须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班主任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之使命,有必要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劳动教育认识肤浅化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肤浅,普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成绩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家务劳动影响孩子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劳动意识淡薄,普遍存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比如起床后被子不愿叠、不会叠,自己的房间不愿整理、不会整理,简单的饭菜不愿做、不会做等,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学生“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状,影响着学生基本生存、生活技能的形成。

(二)劳动教育形式片面化,教育途径单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家庭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更加强调“智力至上”,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孩子的体力劳动,甚至认为体力劳动将来有“家政服务行业”和“人工智能机器人”代劳,导致孩子严重缺乏“出力流汗”的体验,忽略了劳动教育的内在育人价值。同时,家庭和学校都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承担家务劳动、校园打扫、偶尔的社会实践或者志愿服务活动,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造成劳动教育途径单一,劳动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包含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教育。父母和老师可以带学生走出家庭和校园,在所住小區、附近社区,甚至更广阔的社会中进行劳动。农村家庭,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去田间劳作,一起播种、锄草和采摘,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城市家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打扫小区卫生,进行职业体验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公共道德的养成,也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劳动教育目的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渐膨胀。高中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功利化倾向,容易将劳动与金钱、利益联系起来。同时家长、老师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混淆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过分关注劳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过程。拿学生做“西红柿炒鸡蛋”的例子来说,家长更多关注“菜肴做得好不好吃”的结果评价,忽略了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制作菜肴的兴趣、态度、幸福指数、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学生和家长过分追求物质需求和结果评价,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动机。这种现象过分强调育人的外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通过劳动培养习惯、提升技能、培养品质的教育内在目标。

因此,对高中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家长、老师、社会共同发力、协同育人,提升高中生的基本生存生活劳动技能,重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平衡,科学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属性和价值。

二、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的育人属性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一)劳动教育属于普通教育的范畴

劳动教育不是培养专门的、特定的职业能力,而是培养人人必需、人人能及的基础性、通识性的劳动能力,即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劳动能力和指向职业世界的职业共通能力。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和集体合作能力。因此,要避免劳动教育能力要求被职业化的倾向。

(二)劳动教育属于教育实践的范畴

“劳动教育”不等于“劳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主要致力于人的劳动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注重学生在劳动中的成长和发展,更多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劳动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教育性,而不是生产性。因此,应避免用劳动的思维开展劳动教育。

(三)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高速期,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变迁也凸显科技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后物质时代”成为社会新常态,大部分学生不被谋生需要所束缚。因此,劳动教育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育人作用的同时,把握新时代劳动技术的变革,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贴近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引导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的劳动观念,使其在劳动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感。

三、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结合新时代高中生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和育人属性,作为班主任,要站位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统一家长劳动教育观念,提升基本劳动能力

家庭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家长是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笔者通过统一家长劳动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共同制定家务劳动的“底线要求”,设置家务劳动教育菜单,指导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劳动能力。

1.家庭劳动教育观念统一化

针对家长普遍对“劳动教育”呈冷淡态度的现状,班主任要充分理解家长“重智轻劳”的心理。明确如何协调好应试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如何取得家长对推行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国家文件和理论指导层面告知家长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然不能较好地转变他们的观念。实践证明,用“案例故事”的疏导取代“理论道理”的灌输,效果更好。例如,笔者曾引导家长关注:在“整洁的书房”和“凌乱的书房”学习,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有什么区别?答案显然是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条理清晰。于是顺势提出“养成好的收纳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生活效率”的观念,促进家长理解“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可以更有能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家庭劳动教育内容生活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可与家长统一劳动观念后,引导学生制定家务劳动的底线标准。在内容上,包括物品整理、洗衣做饭、卫生打扫;在时间上,分为每日“五整理”(整理床铺、整理洗漱用品、整理书包、整理书架、整理换洗衣服)和周末“五个一”(理一次房间、洗一次衣服、刷一次马桶、逛一趟菜场、做一顿饭菜);在形式上,分为学生独立完成、家长指导完成、与家长共同完成。在过程上,通过家长言传身教、氛围营造,学生体验劳动、感悟生活。在评价上,轻结果评价、重过程评价,依据“愿不愿意干活”“过程中情绪好不好”“干得效果如何”等维度进行多元评价,引导学生提高劳动技能和基本生存能力,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明确班级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合作创新劳动品质

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队伍的骨干,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班级劳动教育应体现《中小学生守则》中“勤劳笃行乐奉献”的要求,与社团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相融合,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1.班级劳动教育内容项目化

班主任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载体,强化制度推进,实施“任务驱动—情境探究—实践检验—交流完善—互动评价”过程,设置班级劳动的底线要求(见表1),切实将劳动素养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校园打扫为例,班主任通过指导学生自主绘制校园平面图,确定校园卫生责任区域,选择卫生工具、细化班级人员分工,形成卫生打扫监督和评价机制。把看似简单的校园打扫,做成一個任务驱动的项目,引发学生思考、定案、模拟、实践、检验、完善,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班级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化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方案。作为普通高中班主任,不能一味地做课程的加法,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应做课程的乘法,把劳动教育课程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统筹融合。在与班级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商量后,笔者围绕学生职业体验,开发实施了“生活技能”“工艺制作”“现代农业”“生涯规划”“技术创新”等劳动教育课程。

以“现代农业类(种植养护)”为例,笔者利用校内综合实践基地(蔬菜园),将劳动实践与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收集蔬菜的种类和营养等知识,组织学生分组承包基地菜园;利用劳动教育课,带领学生翻土刨地、开沟围栏。各学习小组根据季节和气候环境,自主讨论研究,选种定苗、科学栽种、灌溉施肥、除草除虫、悉心养护。在亲身劳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科学的探究意识,燃起了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在家里开始了“无土栽培”的劳动实践。

(三)拓展社会劳动教育平台,突出服务奉献劳动精神

人最基本的属性是社会性,教育培养的人最终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仅靠班级和家庭的努力,不能完全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因此,要拓展社会教育的平台,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整合班级家长资源,汇聚优质社会资源,拓展劳动教育的社会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的劳动精神。

1.社会劳动教育载体多样化

班主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寻找社会劳动教育的场所,拓宽劳动教育的空间;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与普通劳动者一起体验劳动过程;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场所参加公益劳动,在着力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

2.社会劳动教育组织经常化

劳动教育的经常化,就是要避免以往个别地方出现的类似“学雷锋活动只在3月5日”的尴尬,要防止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强化劳动教育的经常性和持续性,关注劳动教育的普及程度。在保证班级全员参与,而不是个别班干部参与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学生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的参与过程和体验感悟,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以组织学生“暑期交通劝导志愿服务”为例,在充分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笔者利用市交警大队的家长资源,组织全班同学参加为期一周的“交通劝导员岗位体验”活动。根据事先的统筹安排,每个交警带领4个学生,分布在市区各条街道的十字路口,手持小红旗,负责非机动车的通行秩序维持。一两天下来,学生们是热情高涨的;三四天下来,有的学生表现出疲惫和无奈;五六天下来,有的学生产生了逃离岗位的想法……最后,一周都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半数。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学生收获良多、感悟颇深,既体会到了交警岗位的不易,也感受到了交通秩序的重要性,更感悟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实践证明,确保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一环,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班主任,应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核心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遵循劳动教育的规律,敢于破解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致力于探索与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真正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践行者和引路人。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