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间的孩子

2021-08-05徒婷婷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徒婷婷

【项目简介】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自建园以来,在“自然、亲历、多元、成长”课程理念的关照下,形成了以自然、社会、文化为线索的园本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园依托园内园外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关注和践行自然教育,并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幼儿自然生长的实践样态研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尝试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建构记录、行走、寻访等多种实践样态,促进孩子的自然生长。

摘要:在自然教育的背景下,南京市第一幼儿园以自然生长为基点,以资源建设为基础,建构出记录、行走、寻访等多种实践样态,具体表现为笔记大自然、开垦种植区、探秘动植物的世界、行走丛林和寻访自然博物馆。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自然智能,并以自然智能的发展,推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与儿童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林间的孩子成就了林间的教师。

关键词:林间的孩子;自然生长;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35-06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是一所园林式幼儿园,长期以来关注和践行自然教育。我园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游戏精神观照下儿童博物馆的园本建构”的研究对园本课程的深化和拓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整体上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出了以“自然、社会、文化”为线索的课程内容。

其中,自然线索课程内容以开放性和广博性为原则,根据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和自然资源本身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结合丰富的家长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为儿童提供广阔的自然探究空间。虞永平教授曾指出,“一幼丰富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座自然博物馆。”在园所承办的南京学前教育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中,我们打造了全国首家儿童博物馆,使其成为儿童博物馆研究的实验场和资源库。在建构幼儿园儿童博物馆基础上,我们尝试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以记录、行走、寻访等多种实践样态,促进孩子的自然生长。

一、探究幼儿自然生长的缘由

(一)自然知识的缺失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求知是儿童的本能。生活在大自然中,儿童总是会想要了解和认识自身所处的外部世界,并努力适应周围环境。然而“自然缺失”的兒童难以拥有关于自然知识的积累,难以拥有相应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展开进一步的感知和探索。例如,樱桃是孩子们喜爱吃的水果,可他们却不知道樱桃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带着疑问与好奇,孩子们去观察、发现、讨论幼儿园里的樱桃树。从春天到夏天,孩子们积累了关于樱桃树的一系列知识:樱桃刚长出来的叶子是红的而不是绿的,像枫叶;樱桃开的是小粉花,花瓣落了就长果子了;樱桃刚长出来是绿色的像小豆芽,然后变黄、变红……因此,儿童在大自然中进行自然探索,是对自然知识的积累,也是保护并进一步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有效过程。

(二)亲近自然情感的缺失

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儿童的天性。苏联著名教育家卡普杰列夫曾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汲取对它的印象,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儿童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远多于户外活动的时间,他们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原野,缺乏与大自然的接触和自由探索当地动植物群的机会,与大自然渐行渐远,出现了与大自然情感断裂的现象,患上了“自然缺失症”。有研究表明,若与大自然情感疏远,儿童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所以,重建儿童和自然的联系,激发儿童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成了自然教育的重大挑战。

(三)探索自然方法的缺失

儿童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奥秘,吸引他们去寻找、探索和发现。然而传统的教与学不仅会限制儿童在自然中玩与学的内容、方式、对象、地点等,还会束缚儿童,使其与自然相脱离。将自然世界作为儿童学习的世界,教育的方法则应是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带领儿童走进自然,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探求新的知识,重建与自然的联结,回归纯真快乐;培养遵循自然规律的健康心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二、幼儿自然生长的实践样态解读

(一)林间的孩子

儿童是自然之子,应当接受自然的教育。我们认为林间的孩子应当走向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主动建立与自然的联系,返璞归真,正本清源,成为一个保持自然属性的“自然人”。

本项目中的“林间的孩子”即指的是上述的“自然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拥有强健的体格和勇敢的精神,他们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善于发现自然世界的无限美感,他们能够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谦虚踏实地处理事情,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思考和分析。在与大自然接触中,他们形成了对自然世界的基本的认识、朴素的情感和自主的探索,从而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自然生长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提出,幼儿教育要顺应自然,不仅要根据自然的规律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还应该遵从儿童发展的天性,这正是儿童自然生长的力量。自然教育使得自然、事物和人的教育高度结合,培养出自由成长的、身心调和的、能自食其力的“自然人”。

本项目中的“自然生长”是基于幼儿生长发展视野对教育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它以生长为教育的基点,着眼于幼儿生长的长远发展,遵循幼儿自然特性和发展规律,为幼儿的生长创造条件,尊重幼儿生长的需要,促进其发展完善,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幼儿自然生长的实践路径

基于自然生长的视野,在对“林间的孩子”特质基本解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建构记录、行走、寻访等几种典型的研究形式,促进项目研究的具体落实和不断深化。在实践自然生长的多种样态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儿童亲近自然、感知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明确“儿童是自然之子”的身份属性。进一步梳理资源库,充分开发与利用园内已有资源,补充园外相关资源,拓展资源建设的方式与途径,丰富教师的资源建构观。在多种自然生长样态中,引导幼儿充分释放天性,感受自然世界的无穷现象和无限美感,享童年之乐(项目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一)开发多样态的自然活动

1.记录大自然,重建与大自然的联系

自然笔记是一种自然观察方式,观察者在户外进行直接观察,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自然、纪录自然,同时将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促进观察者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高。我们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然笔记”,广泛关注周边的环境以及自然界的变化,找回失却的联系。中大班的孩子可以从熟悉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开始,用绘画的方式绘制幼儿园的地形图,依照节令特色或者植物的明显变化做自然笔记;小班的孩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通过看、闻、摸等身体感知了解大型植物。在笔记大自然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对幼儿园现有的植物进行研究,扩大幼儿科学研究的内容,使大自然成为幼儿学习的乐园。这样做,不但可以提升幼儿的注意力与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启发联想力,让幼儿随时随地感受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促进幼儿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开垦种植区,体验“全收获”的理念

种植活动是幼儿与植物、泥土、水以及各类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所需要素的过程。在体验种植的过程中,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种植区域从园内延伸到园外:在园内,每个班的孩子都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小菜地;在园外,有一个属于集体的“小草娃农庄”。无论是园内的小菜地还是园外的农庄,幼儿都会全程参与种植活动的全过程,深入理解各种自然元素间的关系。种植人员从孩子到家长全员卷入——孩子们是种植活动的绝对主角,同时也少不了家长的支持和引导。教师积极与家长分享幼儿在种植中的故事,潜移默化地传递幼儿园的教育理念。随着活动的开展,家长逐渐转变了教育观念,从而更加理解和支持孩子在种植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

3.探秘动植物的世界,感受生命的成长过程

在探秘动植物的过程中,幼儿对生命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他们精心呵护、仔细观察,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对生命充满感情、倾注热情。我们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了系列活动,尝试总结自然项目活动的实践路径(如图2)。例如,他们利用各种感官与大自然全面互动,探究“根的秘密”、亲历芭蕉的生命轮回、追寻园子里的蚂蚁……从中感知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享受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4.行走丛林,锻造爱探险的品质

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幼儿是自然的探险家,户外探索是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机会。我们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真正走进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脉络,并培养幼儿的探险精神。例如在每月一次的户外野营中,鼓励幼儿以家庭为单位,和父母一起感受丰富的自然环境,领略神奇的生物,趣玩多样的自然物品,回归到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饮食的生活。这让幼儿在家人的陪伴下,获得了来自本能的勇气,在自由的行走中锻造勇敢、坚韧、友爱的品质。

5.寻访自然博物馆,培养博物的精神

自然博物馆是重建儿童与自然联结的一个重要场所,寻访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可以让幼儿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自然界事物的发展过程,让广博的视角和纵深的探究成为可能。例如孩子们在进行“恐龙”主题活动时,带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和问题,走进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去探索、体验古生物时期的秘密。在古生物博物馆里,他们发现了各种化石,了解到古生物学家能够从恐龙的化石中得到很多宝贵的信息;他们还穿上了白大褂,拿起了专业的化石修复工具,体验了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幼儿们通过“给博物馆的一封信”这样的活动了解世界各地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史,通过走访身边的自然博物馆,了解自然界的事物,进一步体验自然和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整合园内外的自然资源

儿童自然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坚持室内和室外、园内和园外相结合原则,充分挖掘幼儿园、家长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幼儿在家园共同建构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交往、探究。

1.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幼儿园致力于把幼儿置身于大自然和自然物品之中,既把幼儿从室内带到室外的大自然中去,也把室外的大自然带进室内,促进幼儿自然生长,最终推动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我们认为,最好的室外學习环境就是把树木、花草、水果和蔬菜融入其中,使幼儿与大自然紧密联系,获得丰富的户外体验。为此,我园将以本项目为引领,利用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把大自然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引领他们通过对幼儿园动植物开展自然项目探究活动和日常的“笔记大自然”活动,拓宽了幼儿与大自然接触的广度和深度。

2.开发和改造自然资源

一方面,我们改造幼儿园户外环境,把“自然”当成主角,增加幼儿生活空间中的自然环境。一是优化运动区,以“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呼吸”为引领,在幼儿园自然环境中建构既能满足幼儿冒险和挑战,又能便于幼儿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开放式的运动器械。二是设置沙、水区,使两个区域互融互动,收集和提供各种各样的自然物品,鼓励幼儿自由选用,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其多感官地探索沙子和水的特性。三是在户外创建落叶池,引导幼儿收集落叶、观察落叶,感受叶的脉络、树木的多样性和季节的变化,并在垃圾处理实验室观察落叶转化成有机肥料的过程,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四是开垦种植区,在户外场地为孩子开辟种植园地,以“全收获”的理念引导幼儿参与种植的全过程,观察植物的生长以及被植物吸引来的小昆虫,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并给幼儿提供品尝自种果蔬的机会,学会分享劳动的喜悦。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发周边社区的自然资源,整合植物园、公园、农庄、绿地等公共自然资源使其成为我们研究的资源,带领幼儿以多种方式走进周边的自然世界。如和中山植物园合作开展自然工作坊活动,带领幼儿以主题式学习的方式,深入探究植物的秘密,关注植物的生长特性。

3.管理自然资源

园所聚集项目研究小组成员,规范管理和统筹规划幼儿园的自然资源,形成管理规程,为幼儿提供他们能够探索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物品,培养他们研究自然的能力。鼓励幼儿收集自然材料,仔细观察、自由探索幼儿园和社区公园里的不同植物和动物,阅读有关自然的书籍,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同时,园所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以亲子教育的方式邀请家长进入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中來;倡导家长以“义工”的身份参与幼儿园博物馆的创建过程以及幼儿自然博物馆的使用管理当中。

(三)培养具有“自然智能”的教师

在自然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教育理念等会直接和间接地渗透到其行为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自然探索。因此,我们将教师的培养作为本项目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从丰富自然知识储备、激发亲近自然的情感意识和提升自然研究的技术支持三方面开展教师培训。

1.丰富教师的自然知识储备

在自然研究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是幼儿探索活动的直接支撑,必须做足前期资料的收集,简单来说,教师先要成为这种动植物的“专家”。我们通过建立自然书籍库、开展教师自然行走活动、建立相关专家链接平台等方式,为教师的自然知识的深化、更新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例如在进行“爬山虎”主题时,根据农科院专家对爬山虎的介绍,结合在自然书籍库中对爬山虎的了解以及网络资料的查询,教师逐渐丰富了对爬山虎的认识,并整理出能够运用在主题活动中的相关内容,对相关研究点作出价值判断,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兴趣点进行了筛选和预测,绘制出主题前期的网络图。

2.激发教师亲近自然的情感意识

培养亲近自然的孩子,需要亲近自然的教师。我们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户外拓展、自然寻访等活动,激发教师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系,更好地感染幼儿,进行自然情感的传递。同时,随着项目的深入,我们发现,当教师跟随幼儿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发现了他们的新发现,生成出各种有趣的主题时,教师的态度也会随之转变。教师认为这样的方式更加自由,是在做幼儿想要做的事情,也是教师愿意做的事情。而这样的自由来自课程管理者的放权——课程管理者给教师赋权,教师给儿童赋权,打破了原有的框架。例如小班在做“水世界”主题时,正好遇上梅雨季节,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地上的小水坑、玻璃窗上的小水珠,以及突如其来的暴雨吸引,教师也跟随孩子的兴趣,生成了和雨有关的班本课程。

3.提升教师自然研究的技术支持

本项目活动是全面、丰富、复杂的研究过程,孩子们的探索形式是丰富多样、不断深化的。例如孩子们需要用拍照、录视频、绘画等多种形式记录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技术支持。幼儿园便提供相机、摄像机等硬件设备,开展“教师摄影知识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摄影、摄像技术,丰富项目过程的记录形式;通过油画、写生等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使其在孩子们记录的过程中能够提供绘画的指导。这些技术支持让幼儿们能够用多种表征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为自然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四、幼儿自然生长的实践成效

在幼儿自然生长的实践样态研究中,我园形成了四种幼儿实践生长样态,即记录、开垦、行走、寻访,并结合园内园外的课程资源,尝试开发了笔记大自然、开垦种植区、探秘动植物的世界、行走丛林和寻访自然博物馆等多样态活动,梳理形成了《幼儿自然生长案例集》,充分体现了我园在项目建设实践中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

从幼儿成长的角度来看:一是幼儿的角色愈加丰富。在自然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记录、行走、寻访、种植等多种形式来观察、探究、参与,运用表述、绘画、动作、音乐等多种方式展示着他们对自然事物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只是自然中的学习者,更是自然人的一种身份体现。二是幼儿的审美素养和情感不断发展。学龄前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审美和情感的发展并不遵循理性的原则,而多是以幼儿自身的体验为基础的。同时,丰富的想象力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与大自然交流的通道。于是在幼儿与大自然的对话中,自然事物的形状、结构、颜色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便在幼儿的心灵驻扎,从而促进幼儿审美和情感的发展。三是幼儿的实践探索能力不断提高。自然研究活动强调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即使是年幼的学龄前幼儿也可以进行积极的探究、推理,解决困惑。最为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从教师的成长角度来看,在自然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也置身于自然之中,各类新奇的事物,不断发生的认知冲突同样引发了教师的观察、疑惑、探索和思考,从而丰富了其知识经验。幼儿园搭建了各类培训、提升平台,鼓励教师必要时积极借助外力,寻求专家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他们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儿童。于是,“林间的孩子”成就了“林间的教师”。

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从课程管理者的放权开始。虽然有的教师很渴望改变,但因为习惯了既定的框架,面对突然而来的赋权,反而有点不知所措。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师素养和能力提高的角度对项目进行新一轮规划和更深层次的实践研究。下阶段,我们将从园本课程建设的角度推进项目,坚持儿童本位,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渗透到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教师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促进儿童的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幼儿园课程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
让幼儿园课程妙笔生花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在五大领域中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