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
2021-08-05郑莲玉
郑莲玉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中,由于数学需要较强的逻辑性,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缺乏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生就会对数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中,需要加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让学生在情境创设的背景下理解小学数学知识。本文针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意义
1.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加强题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确数学解题方向,帮助学生找到清晰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能够快速抓住题目的主次关系,进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题相关内容的理解,让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审题不仅是对数学语言的阅读和理解,更是一种严谨的思考过程。审题不但对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较高要求,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帮助。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要长时间、科学的训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更精确、严谨,能够对数学题目所给出的条件观察的更为细致,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找到数学问题的切入点。
3.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我认知,同时能够让小学生快速精准的找到解题方法,增强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另外,通过互动教学以及学生,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实施现实化数学教学的对策
1.教师要树立现实性数学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对小学生的直接教学指导者,应正确认识到现实性数学教育的价值,积极地思考与探究有效的现实性数学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数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学保障。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之前,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生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能接触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设计契合其自身数学学习需求的现实性数学教学方案。运用这种现实性数学教学理念与方式,将课本中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现实化的数学实例,使得学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数学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并使得学生能够从现实性的数学实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效果都能够不断提升,加快学生数学发展的步伐。
举例来说,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一)》这节课时,先为小学生讲解在现实的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要将物品转动观看,检查物体是否受到损坏的实际事例,使得小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图形运动的方式。之后,拿出实际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物品,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与操作等,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加强自身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并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与基本特征。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指导,强化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现实中的数学图形问题。
2.创设有趣而又现实的数学问题
为确保对小学生进行现实性数学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设置可以吸引学生主义的问题,在趣味性问题开展下,让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兴趣。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启发,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加强自身学好数学的信念。与此同时,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回答与数学学习见解,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散自身的数学学习思维,切实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效果。以此,让学生可以将数学和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解决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随之使得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不断提升,促使学生自身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
举例来说,在学习《混合运算》这节课时,小学生都经常到超市中购买玩具与零食,根据小学的这一特点,以及课本中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讲台前开设一个小卖部,并为学生分配一些人民币数学模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物品购买活动。并向学生提出趣味性且现实性的数学问题,如“小明同学,你要买一个羽毛球拍,还要买个5个羽毛球,那么总共需要花多少钱呢?”,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实际的现实性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对数学知识的现实化与自主学习。活动之后由教师进行对学生的补充指导,使得学生都能高效地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增加对审题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解题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另外,让学生理清题目的具体要求,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将要求隐藏起来的题目,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容易按照惯性思维进行思考,造成审题遗漏,进而造成解答不完全或是解题效率不够。
例如:小学生在看到“教室距离图书馆50米,小强每分钟走40米,小刚每分钟走35米,两人分别从教师和图书馆出发,相向而行,问两人相遇是,小强比小刚多走了多少米?”这个题目中显然将“两人相遇时共用了多少时间?”问题隐藏起来,而是直接要求学生解答“小强比小刚多走了多少米”。一些小学生在看到题目的已知条件时,很容易凭借思维定势计算“两人相遇的时间”,进而造成问题漏答。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时,需要引导学生遇到已知条件较多的题目时,需要先准确找到题目的要求,然后以“要求”为线索,寻找与要求有关联的已知条件,将要求和已知条件做出标記,这样能够让题目变得更加简化,也能避免题目的漏审,影响到解题正确性。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中,需要积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以及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发展现状入手,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找出自身在审题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反思,进而帮助小学生提升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浅析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44期.
[2]施玉霞.让小学数学课程因“作业”更精彩[J].文理导航(下旬).2019年01期.
[3]邵建平.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之我见[J].知音励志.2015年22期.
[4]李光树.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开发与重组[J].小学数学教育.2015年Z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