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导向的网络课程协同知识建构模式
2021-08-04柴桦杨露
柴桦 杨露
[摘 要] 作为一种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深度学习需要以协同性互动作为基础获得高阶思维能力。根据“教育准备—协同共同体组建—组内协同建构—组间协同建构—评价反思”五部分组成的协同知识建构路线,在混合学习环境中开展了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协同知识构建对于学习者在认知领域、协同过程、人际交往中能力提升的积极影响。该模式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深度学习;混合学习环境;协同知识建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促进深度学习的计算机网络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HNJG-
2020-130);2020年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计算思维的MO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202031)
[作者简介] 柴 桦(1978—),女(土家族),湖南长沙人,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图像处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101-04 [收稿日期] 2020-12-17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特征下,混合式学习环境成为常态,泛在化、智慧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建构成为大势所趋。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这与深度学习的目标不谋而合。深度学习旨在通过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出创新性、抽象性和批判性等高阶思维。2019年中国互联网学习发展报告中指出深度学习已为互联网学习的内涵之一。换言之,深度学习是否达成已成为决定学习者将来能否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
作为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结合体,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优势,此外,克服了线上学习时空分离的基本特性,保留了教学者引导、学习者协作等重要环节。混合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简单机械叠加,如何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优势互补,如何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构成有效学习,促进深度学习,一直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者的诸多学习行为中,互动是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在線上学习环境中,是否构成协同性互动是评价学习者有效学习状态的重要标准。由此出发,本研究将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探索协作知识建构模式,以期达到协同性互动,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二、相关理论简介
(一)深度学习理论
在学习科学领域,深度学习源自1976年马顿和萨尔约在阅读层次差异阐述中首次提出的与浅层学习对应的概念,两者由于知识建构的差异性,造成不同的知识建构结果。深度学习被定义为具有批判性、促进知识迁移和建构的高阶思维的发展。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强调深度学习在学习者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对其认知领域、人际交往领域以及个人领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2]。
国内对于深度学习的关注始于2008年黎加厚对于深度学习的介绍。祝智庭发展了NRC对于深度学习的理论,在认知领域能力的提升指学习者掌握核心的学术知识,并且具有理解知识产生和迁移过程的能力;同时获得审辩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在人际领域提升协同作业和有效沟通能力,即如何学会与他人通过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协作中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的能力。在自我领域中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发展与维持学术意念。
(二)协同知识建构模式主要观点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知识建构是个人知识获得和学习共同体内的知识创新,创建和修正公共知识的过程[3]。混合学习环境下,协同知识建构是指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环境中,在一致的目标激励和协作规则的保障下,利用信息化技术途径,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共同探讨和协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最终共同建构有价值的知识,并外化为共享的知识制品,内化为认知图式的过程。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国内研究者把协同知识建构活动划分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四个阶段,同时考虑反思、情感因素。教学模式上,韦怡彤提出的协同知识建构过程模型以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协同为核心,包括先行引导、共同体组建、组内协同建构、组间协同建构、评价反思五个环节[4]。由此可见,协同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之间积极的合作与沟通,强调通过集体知识建构获得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满足深度学习的诉求。
三、深度学习导向的协同知识建构模式
本研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具体的协同知识建构模式,并开展了教学实践。以深度学习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中协同知识建构模式如图1所示。
1.教学准备。在学习资源丰富和学习方式个性化的环境下,学习者获取知识愈发零散化、碎片化,难以迈向深度学习。教师在组织学习者进行协同建构知识之前,需要预先为学习者提供完整清晰的概念框架,为之后学习者有的放矢地学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同时,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层次和知识储备提供定制的学习资源,包括微视频、微案例、微实验等,安排线上自主预习。
2.协同共同体形成。协同共同体是承载协同发生的组织实体。共同体界定的基础条件是具备明确的目的性,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目标。因此,教师需要首先发布学习任务,此任务对于学习者来说既有一定的挑战,又是在协作下能够胜任的,任务可以是真实情景的主题活动或者虚拟环境下的多角度和多观点问题。之后组建学习小组,小组组建主要内容包括成员挑选、任务分配、规则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