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舞蹈鉴赏的探讨
2021-08-04王晨露
[摘 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迈向了新的高度,在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创新型的构建模式,在素质教育方面逐步出现了体系式的变化。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步出现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能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提出改革意见或建议。立足于目前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育人效果等方面尚存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相关课程实践以及利用“互联网+”,优化课程思政入舞蹈的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舞蹈鉴赏”课程当中,提升学生的舞蹈思想素质,升华艺术情感。
[关键词] 课程思政;舞蹈鉴赏;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陕西师范学前师范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处项目“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的传承与民族性研究”(2020YBRS12)
[作者简介] 王晨露(1990—),女,陕西西安人,硕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助教,主要从事舞蹈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J723.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45-04 [收稿日期] 2021-01-24
一、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现方式之一,是作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显性课程为传播的具体方式,突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属性鲜明。思想政治课程有明显的优点,其思想政治教育属显性存在,教学可以得到充分的组织与实施,同时,教学的效果与教学反馈相对明显。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教条化、单一化与表面化亦无法回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迈向了新的高度,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步出现了新的要求。因此,传统的思政课程必不可少,课程思政也尤为重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在教学上达到更好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教育进行了全面阐述。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學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要将思想政治有机渗入进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不同科目、不同专业的课程中添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专业性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步推进,有效发展。在教学中逐步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做到润物无声,实现立德树人。因此,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不教条、不单一、不枯燥,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更容易接受,持久性更强,同时效果显著。课程思政的实现,不仅需要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挖掘思政元素,更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贯穿育人目标,纵向与横向发展,开发深度与广度,最终实现“三全育人”。
二、关于“舞蹈鉴赏”美育课程
舞蹈鉴赏是对舞蹈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衍生作品的理解与品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与品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推进学生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进而引导学生能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2]。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舞蹈鉴赏知识,认识和了解舞蹈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历史背景、情感塑造以及内在精神。培养学生鉴赏舞蹈作品的能力[3]。
“舞蹈鉴赏”课程即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舞蹈艺术教育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舞蹈鉴赏”课程时,处于主动地位,对舞蹈与音乐均形成主动联想,情感更容易与舞蹈艺术作品相统一,在精神上形成对舞蹈艺术的满足感[4]。
课程思政的实现,最终需要落脚至育人工作上。“舞蹈鉴赏”课程的课程思政切入点,主要在于通过舞蹈作品的内在意义挖掘其思想情感与映射出的精神。引导学生透过舞蹈动作看内容,通过作品情感悟精神。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透过舞蹈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在“寓教于乐”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循序渐进。
三、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教学案例分析
中国经典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抒写出革命的主题,传承中华儿女艰苦的红色记忆,经过对现实的战斗生活的艺术加工与升华,创作而成。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是中国芭蕾在民族化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到引导学生上,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体会革命精神,领悟革命斗志。笔者根据“舞蹈鉴赏”课程相关内容,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设计与授课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以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
(一)从舞剧创作角度融入课程思政
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建构出中国文艺形式的历史使命。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后,与校方领导和舞剧的部分创作者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提出,要在很好的掌握芭蕾艺术的基础上,突破以表现爱情的独舞和双人舞框架,尝试去创作一些表现集体主义精神的作品,给西方芭蕾以全新的内容,探讨芭蕾中国化与民族化的问题。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都音乐舞蹈工作座谈会”,文化部、中国音协、中国舞协提出音乐与舞蹈“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问题。会议中谈到,舞蹈作品需要与现实加强联系,要能够深刻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不能一味地崇拜或者照搬“洋艺术”,要对民族民间的艺术提升重视度。避免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要能够做到“洋为中用”。最终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被确定下来并提上日程。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在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编创中发现,由于演员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战斗生活,在表演上总是会缺少点状态。因此,芭团全体演员及编导至部队当兵体验生活,这是演员从思想情感到外形动作上的根本改变,同时也为编导编创娘子军操练的舞段提供了大量的动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