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21-08-04邢海月

关键词:研究综述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邢海月

摘   要: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在语文教育界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通过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相关研究做出横向与纵向的梳理调查,从教学研究的历史变迁、现状分析方面对这一研究历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旨在对接下来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语文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7-0008-04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及其作品一直被视为“超越时代”的“民族魂”,而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蕴也随着中国的发展持续在普通民众中扩大着其影响。但是在当下物质建设的高潮期,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陷入了一系列困境,引来众多学者与一线教师积极投身于其教学研究中。

一、历史回望:鲁迅作品教学的沿革变迁

(一)“旧时期”鲁迅作品教学初探索

建国以来的十七年探索期中,有多部针对鲁迅作品教学所作的专著,但总的来说,十七年间的鲁迅作品教学深受前苏联文学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照搬前苏联的“四步骤”教学法,也称之为“红领巾”教学法,把“编提纲”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即: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提纲式教学看似具体,但实际缺乏层次性,让学生无法从整体掌握文章线索与主题。使得本来内容丰富,可以从多角度多元化解读的鲁迅作品变得模式化、简单化,甚至到今天,一些未曾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地区、教师仍在套用这一僵化模式。

“文革”时期鲁迅作品被严重歪曲,以致全面崩溃,教学方法混乱。实行“开门办学”“小字眼讲出大方向”的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根本谈不上启发式或探究式,甚至连老旧的注入式也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致对鲁迅作品产生了错误的解读,鲁迅作品教学进入了极为艰难的困境。

(二)“新时期”鲁迅作品教学开新路

新时期(1978年以来)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教学方法由“串讲法”向多种教学方法转变。其中,“讨论法”一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积极性,教学效果相对良好,但部分教师选择用介于“串讲法”和“讨论法”之间的方法,进行“串讲串问”,自己提问自己答,反而适得其反、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90年代前后,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与教学反思逐渐出现新思路。岳灵曾在西北师大学报中发表《对“四种权力”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一说的质疑》,文中对毛泽东所提出的“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之说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正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并借此文章指出在研究或教学鲁迅作品时要实事求是,注意其前期与后期的界限和差别。同时众多学者开始对鲁迅作品教学现状进行反思,试图在世纪之交找寻新的适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所真正需要的教学方法,减小时代隔膜带来的阻碍,拉近学生与真实的鲁迅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鲁迅作品的积极性,为鲁迅作品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也能够让鲁迅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二、聚焦当下: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研究

(一)名师率先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实施教学范式

首先,部分名师率先将自己的教学范式应用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实践中,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在课前由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关的问题,教师对所收集的问题进行整合筛选后在课上进行回答讲授,在这一动态生成课堂资源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难点处由教师点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积极性。宁鸿彬老师的“五步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思考《孔乙己》中孔乙己与丁举人的相同与不同点,探究作者这样落笔的用意。为学生穿针引线,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辨能力。吴泓老师运用“专题性研究学习”将学生的語言与思维相联系,通过“选材列序——转换生成——整合提高”的操作过程设计并实践了“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思维品质培养、技术能力训练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也有一些教师一味“为了新而新”,在课上运用所谓“问答法”,抛出几个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后便“隐身”,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成了“满堂问”形式,这是教师对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极端解读。还有一些教师无法摆脱“应试思维”,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一味用“操练法”取代对课文的理解与赏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后或相关练习题“下放”至课文中,僵硬无序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做往往只能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表面意思,而无法透过鲁迅的“表面”看到“本质”。

(二)鲁迅及其作品价值的重新审视

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相关学术研究在新课改背景下更是井喷式发展,许多教师与学者意识到了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问题。薄景昕在《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中提出鲁迅作品的困境在于“艺术形态化的阐释与技术化的处理”以及“去精英化思潮的暗示”和“教师视域的窄化与抱残守缺”;而对应的对策是“加强对中学鲁迅作品选编的研讨”“鲁迅研究要与语文教育界相对接”以及“要改变中学鲁迅作品的解读方式和形成正确的鲁迅观”。贺卫东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鲁迅》中提出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鲁迅作品教学应给予相应变化,教学方法应克服传统的政治公式化教学,要重视体验与感悟、要“活化”“人化”鲁迅作品教学。任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中提出鲁迅作品教学方法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结合学情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契合的点;不仅要“走近”文本,更要“走进”文本;删繁就简,寻找教学切入点;重视朗读,品味个性化语言;比较阅读,加强课堂互动性。

(三)鲁迅作品教学方法的视角转向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与研究与过去有着较大的不同,尤其在“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各种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法实践与研究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体系日益成熟。

朱广盛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艺术辩证法》中运用科学的矛盾辩证法,对鲁迅作品教学中“虚实相生”“寓无限于有限”“现实与历史”方面进行了科学详细的阐释,指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不能以偏概全、以一时替一世。姜建明在《读出自己:新课标下鲁迅小说教学谈》中提出要将鲁迅小说当做真正的文学作品来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孔庆东在《鲁迅是语文的金钥匙》中指出中学教鲁迅作品要按照学生立场去解读,不用硬说鲁迅的历史身份,而是让学生自行加以评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把握好鲁迅这一关键点,能为其他作品的学习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另外仍有众多有关鲁迅作品教学的新阐释、新成果,笔者在这里不一一赘述。纵观教学策略与方法相关的鲁迅作品教学文献,笔者发现大部分学者或教师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中学生学习鲁迅,不在于怎样“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只要能引起学生对鲁迅的一点兴趣,那么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新课改对人文教育的诉求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乃至语文教育界仍需要引入更多更新颖的视角去解决鲁迅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唤醒”问题。

(四)鲁迅研究界与语文教育界联系加强

21世纪的普遍问题是鲁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形象不断淡化,一方面是因为近十五年来高考对鲁迅作品的忽略,另一方面源于近三十年鲁迅研究成果与中学教育之间的隔阂,为此,鲁迅研究界与语文教育界开始主动加强沟通与合作,共享资源,互相促进。

在2009年召开的“新世纪的鲁迅作品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各界学者与一线教师积极探索鲁迅作品教学的出路,中山大学邓国伟教授对鲁迅作品教学境界和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鲁迅作品教学应“正本清源”。

2013年在四川鲁迅研究会的发起和倡议之下,成立了“中国鲁迅研究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3月30日“鲁迅与中学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成都西华大学召开,围绕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学生与鲁迅作品、鲁迅研究界与中学语文教育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2014年在“鲁迅文学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200名师生共同回顾总结了上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相关成果,并重新对鲁迅精神进行了挖掘和把握,各一线教师也分享了中学语文鲁迅作品专题实践策略。2015年起,中国鲁迅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成为中国鲁迅研究会的分支,进一步加强了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与鲁迅研究界、基础教育界的联系与沟通。

除大量的学术论文与相关期刊外,许多学术界权威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入到鲁迅作品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的相关著作也日益丰富,如安永兴所著的《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钱理群教授所著的《钱理群中学讲鲁迅》、顾明远教授的《鲁迅作品中的教育》和曹禧修《鲁迅与语文教学》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对鲁迅作品教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教学策略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语文教育界与鲁迅研究界的紧密结合,可以让大众在讨论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鲁迅的精神,更贴近鲁迅,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探讨在新世纪怎样更好地教学、理解鲁迅作品,必能进一步使鲁迅精神得到弘扬。

三、问题反思:鲁迅作品教学研究应落脚于实践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鲁迅作(下转第13页)(上接第10页)品教学研究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作品教学一直站在语文教育界与鲁迅研究界的风口浪尖上,虽然鲁迅作品教学相关学术成果非常丰富,但结合具体教学法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解读的研究还未成有规模的体系,或会犯类似阿Q的错误,即“用未庄的标尺来丈量未庄以外的世界”,有些研究在权威学者先前经验的影響下,用我们已有的视角框定鲁迅的世界,用先置的意图索解鲁迅,这往往导致教师难以提出更为新颖适用的教学策略、方法指导。

根据以上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是我们没能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付诸于课堂。一线教学始终滞后于学术研究进展,跟不上时代步伐,也就无法真正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其次,教师专业素养不能积极提高,大多中学语文教师都担任班主任的角色,在教学之余还要应对班级管理事务工作,也就无法在空余时间沉下心来去“走进”鲁迅、分析鲁迅作品,从而使本来就与鲁迅存在时代隔阂的青少年学生变得更“不爱学鲁迅”,也就造成教师“怕教鲁迅”现象的产生。其三,部分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近年来,语文教材中《论雷峰塔的倒掉》《记念刘和珍君》《风筝》等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之时,就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面对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调整情况,有人直接称这种现象是“鲁迅大撤退”“鲁迅作品边缘化”。先不论这种说法的真伪,但我们应意识到鲁迅作品进出中学语文教材的确是时代变迁使然,要辩证看待语文教材的变更。

总而言之,鲁迅作品是读不尽的,与鲁迅相关的研究也应该是无穷尽的。对于鲁迅作品,我们要“教什么”“怎么教”给学生,怎样才能用正确的方式读鲁迅作品精神,使其在时代变革中实现积极传承,是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岳   灵.对“四种权力”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一说的质疑[J].西北师大学报,1994,(11),93~94.

[2]潘旭红.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3]薄景昕.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8,(9),16~19.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