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技能的区分看英语学习的缺陷
2021-08-04牛其刚马占营李爱国刘羽熙
牛其刚 马占营 李爱国 刘羽熙
摘 要: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知识是储存于人脑或人工载体中的经验。技能是指个体为完成某一目的,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脑之外的单一或多器官配合而表现出的行为。现学校教育中,英语学习重知识轻技能,效率极低,少有学生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严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采用效率更高的班级悟修制和情境悟修模式能解决现行英语学习的缺陷,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关键词:中学英语;班级悟修制;情境悟修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7-0016-05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人的行为分为三部分,一是信息的輸入,二是信息的加工,三是信息的输出。从这个角度认识知识与技能及英语学习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
一、知识、技能的界定及相互转化
(一)知识的界定
一切知识都隐含于自然(生物、非生物)载体或包含于人工载体中,人类是自然载体隐含知识的发现者、人工载体中知识的创造者。知识分两类,一是未发现的知识,隐含于自然载体中,需人类以创新的方式发现;二是已发现的知识,储存于人类大脑或书、网络等人工载体中。从信息处理角度看,知识是储存于人脑或人工载体中的经验。储存于人脑中的知识为直接经验,储存于人工载体中的知识为间接经验,间接经验需转化为直接经验才能起作用,学习过程就是个体把间接经验转为直接经验的积累过程。
(二)技能的界定
人的器官分两类,一是大脑,二是大脑之外的手、眼、口等所有器官。大脑是指挥器官,其他是执行器官。从信息角度看,执行器官分两类,一是输入器官,包括负责感觉的眼、耳、鼻、舌、皮肤,其他如口、四肢等是输出器官。
技能的本意是人赖以谋生的手艺,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技能的引申意是指个体为完成某一目的,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脑之外的单一或多器官配合而表现出的行为。平时我们说的技能应是引申意,本意技能仅是技能引申意的一部分。
(三)知识与技能的转化
知识的获取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输入过程;技能运用是对自然的改变,是输出过程,它们的中介就是人脑的思维活动。人工载体或人脑中的知识经人脑加工变为人体输出器官的技能,技能作用于自然,实现人类改变自然的目的。同时,技能作用的结果又以经验的方式转化为人类的知识,这样就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无限循环,人类在这种循环中认识并改变自然。
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另一种是动态(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如骑马、开车的知识等。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需要,静态知识最终也要转化为动态知识,实现知识的程序化才能起作用。如在汽车驾驶中,红灯是静态知识,它最终要转化为动态的红灯停才能被执行,红灯停已使红灯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进而转化为技能。从这个角度看,技能是在大脑指挥下知识的程序化过程,程序性的知识经输出器官转化为技能。
知识的程序化需要训练过程,在输出器官正常的情况下,输出器官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迁移性。比如说话是语言的输出,只要人的发音器官正常就能发某语言的所有音节,不需特别训练。假如一个人语言表达不熟练,如口吃是大脑中指挥系统的程序障碍引起的程序性知识不熟练,和发音器官无关,反复训练提高的是指挥系统的熟练程度以消除程序障碍,而不是训练输出器官,一旦指挥系统达到熟练,输出器官自然能熟练表达,则口吃纠正。如果发音器官不能发音,则要训练手语等其他方式表达。
二、从知识、技能的区分看学校英语学习的缺陷
英语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必修课,该学科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英语知识,指储存于人脑或人工载体中的由单词和语法组成的文字或声音系统;二是英语技能,指英语知识经人脑加工后,由口输出声音、由手输出文字的系统(个别聋、哑、盲人的输入、输出方式除外)。从这个角度看,学校英语学习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重单词、语法、文字等英语知识的学习,轻英语口语核心技能的训练。现英语教学把大量时间用于英语单词、语法的学习,少有听力内容,这些属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英语作业、考核一般为文字内容,没有口语内容,文字内容中输入内容远多于输出内容。口语是语言交流的核心技能,而现行英语教育不考口语,这是英语学习多为不能交流的哑巴英语状态的直接原因。
第二,极低的学习效率。英语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开设时长为12~14年,但学生达到母语程度的却极少,没有字幕的英文电影多数学生无法看懂,这说明其听力、口语能力差。不会英语的成年人去讲英语的国家留学,一般1~2年都能使英语达到母语程度,而我国学生十几年的英语学习,绝大多数人不能用英语正常交流,这足以说明学习效率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第三,英语学习处于“译听、译说”状态,这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大量汉语解释英语,这使英语的听、说总处于翻译状态,降低了学生听、说英语的比例,从而降低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从深层说,用汉语解释英语使人脑同时处理两种语言,这无疑加重了大脑的负担,超出了人脑的承受能力,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致使单位时间学习英语的数量大大减少,同时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第四,绝大多数英语教师达不到英语母语的水平。中小学英语教师多数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英语水平较低,极少能实现无汉语解释的全英语教学,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学习效率。低水平的教师队伍无法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三、没有形成英语思维是英语学习缺陷的根本原因
二战时,有队美国士兵要被派到德国去当间谍,给他们的命令是在三个月内学会德语,然后在德俄边境跳伞后潜入德国。试想一下,让这些平时嘻嘻哈哈、不怎么用脑的美国大兵在三个月内掌握德语困难有多大,但如果这些大兵学不好,三个月后到德国将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死期。性命攸关,但时间有限,到底要怎样学?
还好,领队的间谍军官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经验,他用的可能是历史上最有创造性的外语学习方法:他从盟军调来一群德军战俘,让他们天天和美国大兵住在一起。美国大兵不准使用英语,只能用蹩脚的德语和他们沟通。三个月后,美国大兵们奇迹般地学会了德语,圆满完成了任务。
(一)掌握英语的标准是能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词汇量关系不大
从幼儿掌握母语的情况来看,3~5岁的幼儿多能和父母正常沟通,幼儿的词汇量并不大,极端案例中的士兵三个月的词汇量也并不会太大。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能正常语言交流,其本质就是这些人已能用该语言进行思维。
掌握英语的标准是能用其进行思维,能做到这点就能实现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英语思维是个常量,它以不变应英语词汇的万变,而词汇量是个终生增加的过程,是变量,如果掌握所有英语词汇但没掌握英语思维也形成不了英语的核心技能——口语交流,因此,掌握英语的关键是形成英语思维。这好比学汽车驾驶,分驾驶知识和驾驶动作两部分,其中驾驶动作是技能的核心,如果一个人学习10年驾驶知识,而不上驾驶座进行驾驶动作训练,那他也永远学不会开车。
(二)没有形成英语思维是英语学习缺陷的根本原因
前面说过,我国的英语教学停留在用汉语解释英语的译听、译说水平,这说明在英语学习时,一个人是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这时大脑同时处理两种语言信息。
一个人处理语言信息的速度是常量,假如一个人用母语以极快的速度和你交流,即使这个人发音纯正,你也会出现听不明白的现象,这说明该速度的语言信息量已超出了你的语言信息处理能力,造成无法交流。
在译听、译说状态下,一个人要同时处理两种语言,作为学习目标的英语效率低下是正常现象。现行英语学习缺陷的总根源就是学生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一个人如果形成英语思维,上述缺陷将大部分消失。
四、七种英语知技获取方式的比较
(一)悟修取代学习的理由
学习是知技的获取过程,能承载继承不能承载创新。理由很简单,学习过程要想成立就需要学习对象,当遇到继承内容时,承载继承内容的人或人工载体就是人的学习对象,人们通过学习过程把载体中的知技转化为自己的知技。而创新内容是全人类的未知,没有人或人工载体承载创新内容,这时学习就失去了对象,造成学习过程的消失,同时带来学习行为的消失,因此,学习无法承载创新。
“悟”是通过大脑思考把未知弄明白的过程。“修”是通过实践把未知弄明白的过程。因此,悟修是指自己设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悟修可靠助悟方式依靠人工载体把继承性未知转化为已知,也可不借助别人把继承性或创新性未知转化为已知,悟修是能承载继承与创新的概念。
能承载继承不能承载创新是学习的致命缺陷,但悟修无此缺陷,因此,悟修能替代学习成为知技获取的代名词。以下的悟修除注明是本意悟修外,都是知技获取的代名词。
(二)自主度、他控度的概念
自主度是指知技获取者(以下简称知员)在悟修过程中自己控制悟修动机的程度。他控度是指知员悟修过程中教师控制知员悟修动机的程度。自主度和他控度的总量为1,二者此消彼长。悟修的效率和自主度成正相关,和他控度成反相关。
(三)七种英语知技获取方式的界定及效率的比较
根据自主度、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不同,英语的知技获取方式分七种:控学、助学、辅学、悟学、悟修(本意)、拟情境悟修、情境悟修。(见图一)
这七种方式分成两部分,前三种是他主助悟式学习,能承载继承,不能承载创新;后四种是自主自悟式悟修,其中悟学只能承载继承,不能承载创新,其他三种既能承载继承也能承载创新。
控学是指他控度为主,自主度为辅的被动学习方式。
助学是指平均他控度、自主度各占50%的被动学习方式。
辅学是指自主度为主,他控度为辅的被动学习方式。
悟学是指知员不借助教师,而是借助人工知技载体独立获取知技的自主悟修方式。
悟修(本意)是指知员不借助教师,而是借助人工、自然知技载体独立获取知技的自主知技获取方式。
拟情境悟修是指知员以活动成员的角色参与模拟社会活动,在模拟活动中获取知技的悟修方式。
情境悟修是指知员以活动成员的角色参与真实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知技的悟修方式。
图一中横轴是自主度的变化,到1达最大值。纵轴是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变化。下半部不同的三角形、梯形、長方形的面积代表不同悟修方式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共同带来的效率变化。其变化规律是:越左边的方式平均效率越低,越右边的方式平均效率越高。
五、解决现行英语学习缺陷的操作模式
班级悟修制的界定:指知员在以班级为单位的知技获取中,不借助教师而是借助人工、自然知技载体或参与模拟社会活动获取知技的模式。
从图一可以看出,班级授课制是有教师参与的学习方式,位于图中左侧的三种方式,其平均效率最低,我们没理由选用效率最低的方式,应主动让其失效,用高效的班级悟修、情境悟修替代。
班级悟修、情境悟修不仅是技术的变化,更是知技获取体制的变化。它们替代班级授课制后会发生一些概念调整:教师、学生、学校分别过渡为辅导员(或网络讲解员、答疑员)、知员、知校;小学、中学、大学分别过渡为初校、中校、高校。
班级悟修制最重要的改变是教师的退场。从前台的教师退为后台的辅导员;从口耳相传的面授方式改为网络授课和网络答疑;由教师的主导改为辅导员的被动辅导;由教师的管理转向辅导员的服务。
(一)英语掌握的班级悟修的试验模式——班级悟修制
班级悟修制是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要想实行,必须试验,试验应选同年级10轨制以上的中小学进行,以最大限度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合理性。
试验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
1.组成3~5人的辅导小组替代原教师的职能,取消现行面授方式。其职能分五个模块,一是网络讲解模块,由网络讲解员对每一单元内容进行讲解,并录成视频,或搜集该单元相关优秀授课视频,形成该单元讲解视频库并上传。二是单元、期中、期末题库模块,由小组成员搜集该单元、期中、期末大量的适用于电脑自动判分的训练题库,题库要保证8~10套随机训练题没有大量重复内容。三是网络答疑模块,答疑员在线上对知员的疑难问题进行文字、音频、视频的解答。四是单元进度模块,辅导员根据以往的经验,定出每一单元的最慢进度,知员不得低于最慢进度。五是标准模块,知员某单元是否过关的标准是从题库中随机抽两套训练题,其平均测试分等于或大于70分为过关,然后进入下一单元的悟修;如果测试平均值小于70分,该单元重修,直至过关。
2.每个班级设班主任一名,其他人员不进入班级进行教学。班主任的职责如下:一是维护班级悟修秩序,知员不得从事和悟修无关的内容。二是维护班级的网络,保证畅通。三是负责监督知员各学科的最慢进度及单元、期中、期末的测试过关情况。四是负责悟修活动之外的其他班级活动。
3.知员的职责:知员每人一台平板电脑并联网,自主决定悟修的进度;自主决定悟修方式;讲解员提供的课程视频知员可自主戴耳机选看,测试题自主选做。知员如有疑难,可自主选择百度、作业帮等网络搜索解决,不能解决的通过网络答疑员解决。
4.英语悟修游戏化。知员的悟修过程类似于电脑游戏,把现行的以年为单位的知技看作某一知技等级(一关),每一关根据单元数量的不同又分成一个个小关,知员没有跳级现象,只有闯关的速度不同,进度个性化。避免了现行中小学教学没有严格过关标准的放任状态,使素养提高成为硬指标,利于知员知技的积累及素养的提高。
5.班级悟修制适用于英语知识的掌握及低水平英语技能的训练,它不可能使知员的英语水平达到母语程度,要想达到母语的程度必须采用情境悟修模式。
(二)英语掌握的情境悟修模式
同样这种模式也是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需要理论界进行探索。
上文三个月掌握德语的案例值得借鉴,大体是人为制造一个为期3~6个月的纯英语环境,让知员在长期的英语运用中形成英语思维,英语思维一旦稳定,则标志着英语的母语化,这样知员就能实现汉语、英语双系统的自由切换,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悟修的效率,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在国内建立长期纯英语情境悟修环境的成本较高,它更适用于英语高级人才的训练。
总之,其他外语的学习同样适用于班级悟修、情境悟修模式,理论界应加强班级悟修、情境悟修模式的探索,用高效的模式替代现有低效的外语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牛其刚,马占营,李爱国,刘羽熙.班级授课制应过渡为班级悟习制(下)[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0,(09):9~13.
[2]牛其剛,马占营,李爱国,刘羽熙.班级授课制应过渡为班级悟习制(上)[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0,(21):11~14.
[3]牛其刚.教育模式应过渡为班级悟习制[J].教育,2020,(12):62~63.
[4]牛其刚,李爱国,杨建伟.论知识与技能获取的五种基本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9,(03):4~10.
[5]牛其刚,马占营.教育失效现象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8,(06):4~10.
[6]牛其刚,马占营.现行教育没有承载创新——对“钱学森之问”的解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7,(12):7~11.
[7]牛其刚,曲耀华,李文君.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J].基础教育研究,2016,(2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