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患儿心理特点及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干预对策
2021-08-04陈玉莺
陈玉莺
(福建省光泽县医院,福建 光泽 354100)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一种常规方法,也是儿科门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3~6岁学龄前患儿身心处于启蒙时期,认知和语言等系统还未发育完善,在面对不熟悉的医护人员和陌生的治疗环境时[1],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发生哭闹,抵抗静脉输液治疗[2]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此时,如果护理方法不当就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出现不必要的护理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要认真观察并分析患儿心理特点,结合患儿的心理特点,穿刺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3],可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医患矛盾的产生[4]。我院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在给患儿静脉输液前,应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先对患儿进行心理特点分析,结合患儿心理特点,静脉输液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静脉输液效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数据来自于我院儿科门诊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120例学龄前患儿,年龄均为3~6岁。静脉输液前先同家长沟通,询问患儿平时的生活习性,再与患儿交流,结合观察患儿言谈行为和面部表情,将患儿分为抗拒型52例,顺从型68例。根据实施的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有28例男患儿,32例女患儿,年龄3~6岁,平均(4.46±1.03)岁,包括25例抗拒型,35例顺从型;干预组有29例男患儿,31例女患儿,年龄3~6岁,平均(4.50±0.98)岁,包括27例抗拒型,33例顺从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对比,未见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 不同类型性格患儿的心理特征 ①抗拒型:患儿明显表现出对静脉穿刺的抗拒,或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较不配合,具体表现在面部痛苦表情较为夸张,哭闹不停,静脉输液时语言和肢体动作反抗激烈等,极端情况下常规操作可能无法完成静脉穿刺和静脉输液。②顺从型:此类型患儿自身性格较为乖巧顺从,可以稳定配合护理工作开展,但部分患儿可能存在恐惧心理却羞于表达(如虽配合静脉穿刺但无声哭泣等)或有不适不敢及时反馈,护理工作中需要同抗拒型患儿加以区别。
1.3 护理干预 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静脉输液前引导家属及患儿到输液室,核对患儿情况,做好查对工作,正确无误后进行穿刺,必要时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静脉穿刺区参考居家布置,可有效缓解患儿不良情绪[5]。输液厅环境保证整洁、卫生、舒适、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充满童趣。窗帘使用浅黄明快的颜色,窗上的玻璃使用浅绿色以保护眼睛视线防止刺眼,输液厅备有小儿床和沙发;在穿刺区和等候区之间设置视觉遮挡,避免患儿在等候时观察他人穿刺场景;输液等候区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座椅,满足一组家长同患儿为小单位使用的需求。配备饮水机和方便家长辅助小儿使用的卫生间[6];鼓励家长携带幼儿绘本图书、安全小玩具等,并用手机播放小儿动画视频、儿歌等,吸引儿童注意力,使其在静脉输液时容易保持专注和静态[7]。②医护人员提前同家属沟通,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告诉其家属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难点,提醒输液过程渗液危险,要求家属配合安抚患儿情绪,明确看护静脉输液过程注意事项。除此之外,告知家属不用过分担心,需要信任医护人员并且不妨碍其工作。③静脉穿刺前,确认患儿以舒适的姿势就坐,用轻柔的语气和患儿交谈或肢体接触轻抚(如抚摸患儿头部等)安抚其情绪,给予心理安慰[8],询问患儿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读书,身体哪里不舒服等,以降低或消除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告诉患儿身体不舒服不能去读书,打针输液快点把病治好等,给患儿讲道理,使患儿理解静脉输液的必要性,提高护理人员的亲和力[9],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对于抗拒型患儿,告知疼痛维持短暂,鼓励其坚强勇敢,待患儿紧张情绪缓解后进行穿刺。极端情况下,向家属介绍如何固定患儿肢体,避免因挣扎无法进行穿刺或伤到患儿肢体的情况;对于顺从型患儿,可表扬其勇气,缓解患儿恐惧感,考虑其较为被动的性格,需主动耐心说明静脉输液过程和注意事项,告诉患儿如有不适可以立即告知。④静脉穿刺成功后,帮助患儿移动到输液区,引导患儿观看动画片或使用图书、玩具等,叮嘱家属如有问题及时反馈。静脉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多加巡视[10],如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告知患儿的主治医师。对于抗拒型患儿,耐心说明需要安静等待的时间和相关注意事项,并交代家属照顾好患儿,避免其发生过大的肢体运动使针头移位或脱落。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效率和家长满意程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包含液体外渗、针头脱落[11]。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计量数据分别表示为(%)、(),使用χ2、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干预组经过护理后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3.33%,常规组76.67%。干预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对照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 干预组经过护理后家长满意度98.33%,常规组为88.33%。干预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3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 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7%,常规组为15.00%,干预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经过护理后,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经过护理后静脉输液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我院对比静脉输液治疗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对于3~6岁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12-15],干预组对患儿不同性格特点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之后,患儿穿刺的依从性、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知,护理干预对于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医院领导、护理人员、患儿、家属的共同合作之下,我院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学龄前患儿实施静脉输液时,若能针对患儿不同性格特点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极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还可以遏制不良事件发生,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