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的临床检验指标变化观察及分析
2021-08-04王微
王 微
(辽宁省锦州市妇婴医院检验科,辽宁 锦州 121000)
很多妇科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因为手术创伤的影响或者妇科肿瘤组织对大血管侵犯,导致患者出现大出血,这样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大量的输血治疗,以此来维持患者体内正常血容量和血液携氧能力,帮助患者防止出现失血性休克,同时对于帮助患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1]。大量输血主要是在24 h之内输血量达到患者的总血量的一种输血治疗方案,或者在4 h之内输血量能够达到或超过患者血液容量的50%[2]。最近这几年临床成分血在普及,所以也有研究将在24 h之内输入体内的悬浮红细胞容量超过10 U作为大量输血的范畴。很多患者进行大量输血以后会存在着相关并发症状况,如果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将容易导致输血患者死亡,并且有研究认为,因为大量输血而导致患者死亡的病死率超过10%[3]。为有效的分析妇科肿瘤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指标情况,以便为临床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本文特进行此次调查,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来我院进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选择58例患者进行调查,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大为69岁,年龄最小为22岁,平均年龄为(40.25±12.05)岁。本文所选择的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符合伦理委员会的标准。本文研究对象均通过输注成分血液制品进行相关的调查和治疗。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文所选的调查对象均为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②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围手术期内24 h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10 U的患者。③所有研究对象在输血前24 h以内和输血以后24 h之内进行血常规检验、肝功能检验、凝血4项检验、电解质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检验工作[4]。
1.2.2 排除标准 ①因为疾病和药物因素对凝血、血小板和肝肾功能产生影响的患者。②对本文所采取的检验方法或治疗措施不耐受的患者。③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调查而中途退出研究组的患者[5]。
1.3 方法 对本文的所有调查对象在输血前和输血以后24 h之内通过我院的检验科室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凝血4项检验和电解质检验。检验所使用的仪器为贝克曼750血细胞分析仪、贝克曼DX800生化分析仪和STAGO血凝仪,同时配备相配套的试剂,检验的过程中均严格落实相关的检验流程和检验标准,并严格的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观察指标 对本文所有研究对象经过大量输血前后比较血小板计数(PLT)、血清总蛋白水平(TP)、纤维蛋白原水平(FIB)、血清钾(K+)、血清钙(Ca2+)、血清镁(Mg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清钠(Na+)、尿酸(UA)、血清氯(Cl-)等相关指标[6]。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5.0对本文的所有标本资料和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采用()表示本文所有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n(%)]表示本文所有调查对象的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两组差异采用P<0.05表示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差异性指标比较 本文所有患者输血治疗之前血小板计数为(188.02±96.54)×109/L,输血治疗以后为(116.25±62.06)×109/L;治疗以前的血清总蛋白水平为(59.96±10.98)g/L,治疗以后为(41.25±9.92)g/L;治疗以前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65±1.14)g/L,治疗以后为(2.20±0.91)g/L;治疗以前的血清钾为(4.15±0.48)mmol/L,治疗以后为(3.94±0.52)mmol/L;治疗以前的血清钙为(2.13±0.20)mmol/L,治疗以后为(1.94±0.18)mmol/L;治疗以前的血清镁为(0.82±0.11)mmol/L,治疗以后为(0.72±0.11)mmol/L;治疗以前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为(37.62±6.13)s,治疗以后为(39.56±7.41)s;治疗以前的凝血酶时间为(16.12±2.38)s,治疗以后为(18.34±4.61)s;治疗以前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5.08±2.64)s,治疗以后为(16.68±3.18)s;治疗以前的丙氨酸转氨酶为(39.49±637.82)IU/L,治疗以后为(119.42±33.82)IU/L;治疗以前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为(47.19±23.05)IU/L,治疗以后为(132.05±45.08)IU/L。经过统计,妇科肿瘤患者经过大量输血以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蛋白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清钾、血清钙、血清镁和进行大量输血之前比较均存在明显的降低,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大量输血之前比较出现明显升高,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无差异指标比较 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钠、尿酸、血清氯等相关指标和进行大量输血之前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本文患者治疗前后没有差异性变化的指标比较
3 讨论
对于大量输血患者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出现了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和低体温等情况,所以临床对大量输血的患者应该重视这种情况的发生[7]。有研究认为,大量输血会使得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而妇科肿瘤患者常常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强,经过大量输血治疗以后,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变化还没有临床文献的支持[8]。
对大量输血以后妇科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经过分析以后,本文显示患者在这两项指标方面存在有显著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对患者进行止血时,因为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也因为输入了大量的悬浮红细胞,不能及时的对血浆进行补充,也没有补充血小板,就会使得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存在稀释性减少的情况[9]。在失血和输血时,患者的胞质素原会被激活形成胞质素,这种物质会使得纤维蛋白原存在过度溶解,这样就会导致纤维蛋白原减少。临床对大量输血的患者需要及时的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注意大量输血以后患者是否存在低体温情况,而低体温会导致患者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这样就会使患者表现出凝血障碍的情况[10]。
除此以外,血浆、血小板制剂和冷沉淀等相关情况也应该在大量输血的妇科肿瘤患者当中予以重视,临床有研究认为,如果患者血小板计数不超过60×109/L,那么就须及时对患者进行血小板的补充。血小板计数存在着一定的消耗性,所以当血小板计数降低的时候,患者的应激状态就会较为明显,这会导致患者的脾脏和骨骼释放作用加强,所以在临床的监测过程中,也避免简单的通过血小板计数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缺乏的情况。监测血小板需要反复的多次进行,而且要避免单纯对血小板计数进行监视,临床上可能会忽略,因为血小板功能降低而导致再出血情况。通过血栓弹力图可以对患者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进行检测,对患者血小板的凝固性高低进行检验,也能够用于对患者的大量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状况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临床对妇科肿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的对患者的凝血相关功能进行监测,检查患者的肝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等情况,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