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08-04吕大鹏
李 军 王 强* 吕大鹏
(大连市友谊医院骨外一科,辽宁 大连 116001)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疾病,好发于65岁以上人群,主要原因为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身体功能不断下降,对钙吸收能力降低,当受到外力打击时极易发生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手术是该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常规内固定手术治疗在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较为常见,但患者术后需消耗较长时间进行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人工髋关节置换创伤较小,应用于疾病治疗中有着更高的安全性,患者术后能够更早地进行术后康复,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好[3]。本文对48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使用对手术指标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24例)。其中,观察组男性、女性分别为13例、11例,年龄在65~80岁,平均年龄(72.45±5.4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摔伤16例;Evans分型:Ⅲ型13例,Ⅳ9例,Ⅴ型2例。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14例、10例,年龄在66~80岁,平均年龄(72.64±5.4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7例,摔伤17例;Evans分型:Ⅲ型14例,Ⅳ7例,Ⅴ型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Evans分型等基线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②年龄≥65周岁。③单侧患病。④无手术禁忌证者。⑤患者意识清晰,对本研究无异议,家属签字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脏器衰竭者。②合并全身感染者。③长期卧床者。④凝血功能异常者。⑤存在精神疾病障碍者。⑥临床资料缺失者。⑦依从性不足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内固定手术治疗。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确定手术切口并进行常规消毒,采用C型臂X线机对患者骨折部位实施牵引闭合复位,直至到达指定位置,停止复位并安装定位器,使导针利用定位器的指引传入其中,并使正侧位与股骨颈的中心相重合,将DHS螺纹钉利用导针穿入,直至距离股骨头皮质下方1.5 cm处,再将方套筒钢板安装至股骨外侧,实施妥善固定。
观察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指导患者取合适手术体位(侧卧位),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及硬膜外麻醉,并做好手术前准备。筋膜利用后外侧切口方式切开,找到骨折位置,使其充分显露,切除骨折近端的股骨头及部分股骨颈,采用钢丝将整复后的粉碎性骨块进行固定,再对股骨近端腔髓进行处理,并注入骨水泥,使股骨距重塑,安放假体后固定粗隆间粉碎的骨块,必要时安装加长型股骨柄。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②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使用髋关节评分量表(Harris)分别在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髋关节功能从疼痛、行走、功能、关节活动度4个维度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好。③对比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GQO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各维度满分为100分,GQOL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明显更少(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更早(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2.2 两组Harris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5.64±6.82)分、(75.61±6.78)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arris评分分别为(91.32±5.86)分、(87.92±6.13)分。两组治疗前Harri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明显更高(P<0.05)。
2.3 两组G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GQOL评分分别为(189.87±13.42)分、(188.94±13.38)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GQOL评分分别为(304.62±10.35)分、(272.57±10.24)分。两组治疗前GQOL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G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明显更高(P<0.05)。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钙的吸收明显降低,骨骼中钙流失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4]。老年人是骨折的高发人群,其中以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较为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与交通事故的高发,我国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发生率逐渐提高,疾病给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5]。因此,近年来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6-7]。
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均为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内固定通过对断骨进行连接后固定,从而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但高龄患者大多伴有骨折疏松,骨折情况不稳定,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休养,而且骨质疏松加近端不稳容易引起内固定的切割,导致内固定失败,失败率可达12%左右,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8-9]。人工髋关节置换使用假体代替正常的关节功能,使患者术后负重风险降低,且该治疗方式有效减少患者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10-11]。
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Harri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在该病治疗中的使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其原因可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可有效降低常规手术方式所造成的创伤,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使其在术后能够更早地进行后续康复训练,缩短恢复时间,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述优势充分体现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可降低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