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胆红素特点的分析
2021-08-04韩仕阳
韩仕阳
(辽宁省锦州市妇婴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溶血性贫血在贫血中的发生率较高,患者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需要尽早诊断与治疗,以便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改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主要是免疫功能调节出现紊乱,机体内的B淋巴细胞功能出现异常,从而促使机体内红细胞抗体显著上升,红细胞破坏能力在不断增强,从而引起贫血的发生[1]。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畏寒、发热、黄疸、腰背酸痛等。在对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网织红细胞、乳酸脱氢酶与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以及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等指标是判断该疾病的重要指标,尤其是直接胆红素(DBIL)与总胆红素(TBIL)比值能够对黄疸原因进行较好的鉴别诊断。溶血性黄疸的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在20%以内,肝细胞性黄疸比值在20%~50%,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溶血性黄疸患者比值会超过50%,与上述参考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出现误诊情况。因此,需要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胆红素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其进行鉴别诊断[2]。在本次研究中,对100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作为A组,同期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肝细胞性黄疸患者作为B组。A组患者中,女性与男性患者分别为28例、22例,年龄为14~78岁,平均为(46.73±3.46)岁。B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24例,年龄为15~79岁,平均为(47.21±3.74)岁;其中病毒性肝炎34例,药物性肝炎9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胆红素进行检验的时候,需要采用钒酸盐氧化法进行检验,了解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水平,检验科室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质控血清处理,并给予室内质控,以便提高胆红素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胆红素检验的时候,需要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试剂与标准品均为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正常的直接胆红素水平为4.00~26.00 μmol/L,总胆红素水平为1.17~14.00 μmol/L。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进行了解,分析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水平进行了解。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胆红素水平对比 A组患者TBIL平均水平为(61.72±23.67)μmol/L,范围在6.32~245.10 μmol/L;B组患者TBIL平均水平为(201.46±46.93)μmol/L,范围在29.53~736.34 μmol/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对比 B组患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对比
2.3 两组患者DBIL/TBIL比值在30%~50%的ALT、AST、LDH、γ-GT水平比较 A组DBIL/TBIL比值在30%~50%的患者有25例,其中ALT水平为(24.34±5.73)U/L、AST水平为(34.64±3.87)U/L、LDH水平为(493.28±71.65)U/L、γ-GT水平为(24.17±3.94)U/L;B组DBIL/TBIL比值在30%~50%的患者有19例,其中ALT水平为(915.92±109.83)U/L、AST水平为(474.26±43.97)U/L、LDH水平为(290.68±12.72)U/L、γ-GT水平为(164.73±10.29)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属于一种获得性溶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并且会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从而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发生。该病属于比较特殊的贫血症状,通常对该病的抢救治疗为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脾大、贫血等。该病主要为排他性诊断,临床特点不够明确,因此,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能够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3]。该病患者以女性居多,其中青壮年患者较多。根据抗体作用在红细胞膜中的需要温度情况进行分类,可以将该病分为温抗体型与冷抗体型两种,其中原发性的温抗体型与冷抗体型不存在基础疾病,继发性冷抗体型常见病因包括B淋巴细胞瘤、感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而继发性温抗体型常见的病因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风湿性关节炎、淋巴瘤、巨细胞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大多数患者存在肝大与黄疸等现象,部分患者出现脾大情况。急性发病会出现腹泻、呕吐、高热、腰背痛、寒战等症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诱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红细胞膜蛋白成分异常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巨大改变,该病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且老年患者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针对该病需要尽早诊断与尽早治疗,以便确保良好的预后效果。诊断该病时,胆红素水平检测可以为其提供依据,因此,需要对胆红素水平检测加以重视[5]。
在对该病进行鉴别诊断的时候,可以根据胆红素水平进行分析,以便减少误诊的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肝细胞黄疸比较相似,可以根据胆红素水平检测对上述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溶血性贫血的主要诊断关键在于判断是否出现溶血发作情况,其中乳酸脱氢酶、网织红细胞、骨髓细胞学与血清胆红素等均是判断溶血的重要指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在20%以内,总胆红素水平在85.00 μmol/L,而肝细胞性黄疸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在20%~50%,总胆红素水平在17.0~171.0 μmol/L[6]。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溶血性黄疸患者的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超过20%,部分会超过50%。采取钒酸盐氧化法检测胆红素水平,其检测准确性较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灵敏性,抗干扰能力较强。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其相关数据与研究报道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其可能是与本次研究数据偏小有关[7]。由于各个医院检测胆红素方法、试剂与仪器等均存在一定差异,质控标准是否严格把控,均会对胆红素检测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并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发作的时候血红蛋白水平会快速下降,患者机体代偿不足[8],容易导致肝脏ATP合成减少,从而导致ATP功能下降,肝细胞内钠水潴留,细胞出现肿胀,出现类似肝细胞性或梗阻性黄疸情况。患者在严重发作的时候,会由于当时骨髓增生无法维持正常红细胞水平,肝脏恢复部分造血功能,出现髓外造血灶压迫毛细胆管或小胆管等,从而出现胆汁排泄困难,胆管内部压力显著上升,胆红素会直接逆流到血液中。在对直接胆红素进行测定的时候,其中有一种白蛋白与胆红素间非酶促反应,会形成共价结合物δ-胆红素(δ-BIL),δ-BIL的半衰期较长,并且会导致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上升[9]。因此,在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进行鉴别诊断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加大研究数据,以便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为该病的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胆红素水平进行了解,能够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提供鉴别诊断依据,能够降低溶血性黄疸的误诊率,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