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2021-08-04徐媛媛
徐媛媛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县中心医院,辽宁 宽甸 118200)
脑梗死是目前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类型,该病极易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多数患者预后较差,对社会和家庭对均造成极大的影响[1]。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防治在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1]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患者发病时的重要表现,且临床研究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复发存在密切关联,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评估在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对于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之间的关联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对神经内科60例脑梗死患者及门诊60名健康体检人员的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状况进行了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筛选时间: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将本院神经内科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将同期本院门诊60名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健康组,脑梗死组: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9.50±10.20)岁;男女比例为33∶27。健康组: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9.60±10.20)岁;男女比例为34∶26。脑梗死组、健康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行对比研究。本课题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病例:脑梗死组实施CT检查、MRI检查等相关检查并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确诊为脑梗死者[3];健康组人员未发现明显疾病;一般资料完整者;可进行正常言语沟通者;受检人员或家属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例:脑出血及其他脑血管疾病者;严重组织、器官、系统病变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孕期及哺乳者;检查配合度较差者。
1.2 方法 对所有人员均进行超声检查,均采取西门子ACUSON S2000 ABV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将肩部适当垫高,头部后仰,并偏向一侧,充分显露颈部,并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从远及近,对颈部进行充分扫描,检查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部位、内膜等状况,并旋转探头,实施横切面扫描,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实施3次测定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确定受检人员实际斑块部位、数量、形态、内部回声、性质等状况。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总结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状况。②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状况、斑块类型及斑块表面形态状况。③分析受检人员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状况。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状况分析 脑梗死组中检出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为52例,总斑块数量为102块;健康组中检出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为8例,总斑块数量为17块。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86.67%)显著高于健康组(13.33%)(χ2=64.533,P=0.000)。
2.2 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状况、斑块类型及斑块表面形态状况分析 脑梗死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状况与健康组人员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患者中硬斑检出率与健康组人员组间对比更低,软斑检出率与健康组人员组间对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梗死组患者中混合斑检出率与健康组人员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患者中斑块表面形态规则检出率显著低于健康组人员,形态不规则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组人员(P<0.05)。见表1。
表2 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状况、斑块类型及斑块表面形态状况分析[n(%)]
2.3 受检人员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状况分析 脑梗死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50±0.40)mm显著高于健康组(0.60±0.20)mm(t=15.588,P=0.000)。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过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关联,患者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损伤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将引起机体多系统功能障碍,后遗症较多,病死、病残风险较高,预后较差,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加强对脑梗死的早期防治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临床对于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逐渐增多,且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存在密切关联,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后将引起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较轻时,可通过自主调节促使远端血管扩张,并可建立侧支循环,从而维持脑部血供,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而颈动脉粥样斑块逐渐增多后,血管狭窄逐渐加重,且部分斑块脱落后会导致血栓形成,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影响脑部血液灌注,最终引起脑梗死[4-5]。因此积极明确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具体关联在脑梗死的早期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机体脂质代谢异常存在关联,脂质在血管内大量沉积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因素。采取超声检查时,颈动脉较为浅表,检查过程中周边组织干扰较小,可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及时明确颈动脉血流状况,且可达到良好的斑块定位和定性效果,诊断效果良好。本研究中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86.67%)显著高于健康组(13.33%),且脑梗死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显著高于健康组,证实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通过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可辅助脑梗死诊断。在斑块分布方面,脑梗死组与健康组无差异,说明颈动脉粥样斑块可在任何部位形成,且斑块分布状况对脑梗死发病无明显影响。斑块性质方面,脑梗死组患者中硬斑检出率与健康组人员组间对比更低,软斑检出率与健康组人员组间对比更高,斑块主要由胆固醇、胆固醇脂类等物质组成,软斑稳定性较差,在血流切应力作用下极易导致不稳定斑块脱落,从而引起血栓形成,诱发脑梗死[6-7]。斑块形态中,脑梗死患者斑块表面形态多不规则,分析原因是脑梗死患者中斑块多不稳定,其表面较为粗糙,导致形态不规则,可根据该表现辅助脑梗死预测和诊断[8-10]。
综上所述,实施超声检查可及时明确颈动脉粥样斑块状况,可根据斑块性质、形态辅助脑梗死的疾病早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