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QAIT模型在儿科护理学线上课间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2021-08-03肖适崎王雪君
肖适崎,王雪君,范 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课间实习作为儿科护理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发挥着促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衔接的作用,传统的课间实习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儿科护理学课间实习从原来的线下调整为线上。如何高质量开展线上教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有效教学QAIT模型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1]。该模型包含4个要素,分别为教学质量、教学适当性、教学诱因、教学时间,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本研究将有效教学QAIT模型应用于儿科护理学线上课间实习并观察效果,目的是探索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课间实习网络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9—2020年春季学期进行儿科护理学课间实习(16学时)的我校护理专业本科生174人(6个班),平均年龄(21.35±0.77)岁,其中男生8人,女生166人。
1.2 方法
线上课间实习过程中应用有效教学QAIT模型,在教学策略中融入有效教学QAIT模型的4个要素,即教学质量、教学适当性、教学诱因、教学时间,4个要素环环相扣,提高教学有效性。
1.2.1 教学质量 护理教学管理委员会组织全体授课教师讨论如何在线上课间实习中体现教学特色,结合理论授课、毕业实习情况,综合各方教学反馈,围绕提高有效性对课间实习教学工作进行部署,精心设计实习方案,使课程内容更易于学生学习。
1.2.2 教学适当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以及线上课间实习的特点,将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温故而知新,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合理设置教学进度,便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1.2.3 教学诱因 教师通过案例导入、场景呈现、知识点穿插、互动设置等环节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授课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讲透难点,强化重点,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1.2.4 教学时间 课间实习的各个时间段安排都经过深入讨论,结合课程特点精心设计,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既能避免因环节衔接不紧密而引起的时间浪费,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让学生学习时间更加充足。
1.3 效果评价
1.3.1 学生学习成绩 在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方案中,线上课间实习成绩占课程最终成绩的20%。每次课间实习有20分的课后测试题,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整理分析,以4次线上课间实习课后测试题的平均分计算学生线上课间实习成绩。
1.3.2 学生满意度 自行设计学生满意度调查量表,共10个条目,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计0~10分。学生在课程结束时通过教师发送的网络问卷链接匿名填写。教师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学生对线上教学策略及执行的满意度,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满意度越高。
1.3.3 学习积极性 能否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评价教学效果及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我们采用臧渝梨等研制的学习积极性量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2],量表由学习驱动力、学习目标、深入学习、控制学习和扎实学习5个维度、21个条目构成,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5分,总分21~105分,内在一致性系数α=0.89,专家内容效度指数和评分者间一致性系数均为0.86。课程结束时学生通过教师发送的网络问卷链接匿名填写,填写时限为一周。教师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
2 结果
2.1 学生课间实习成绩
共4次线上课间实习,到课率为100%,课间实习测试满分为20分,答题率为100%,平均分为(18.21±1.20)分,课后测试满分率为31.75%,线上课间实习课后测试成绩见表1。
表1 学生线上课间实习课后测试成绩
2.2 学生满意度
共发放问卷174份,有效回收170份,问卷满分100分,平均分为(96.14±8.46)分,具体见表 2。
表2 学生线上课间实习满意度情况
2.3 学生学习积极性
共发放量表174份,有效回收165份。“你相信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己”条目得分最高,为(4.48±0.63)分;“对于难度很大的事情,你会知难而进”条目得分最低,为(2.58±0.98)分。学习积极性量表得分情况见表3。
表3 学生学习积极性量表得分情况
3 讨论
3.1 线上课间实习中应用有效教学QAIT模型效果良好
学生4次线上课间实习的平均分为(18.21±1.20)分,成绩较好,课后测试满分率为31.75%,说明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课间实习知识,融合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分析并回答问题。170份线上课间实习满意度问卷的平均分为(96.14±8.46)分,满意度较高,说明学生对采用线上教学方式的课间实习接受度较高,对教师授课准备、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教学效果的评价均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有效教学QAIT模型,从课程内容易于学习、新信息利于接受、学习时间充足方面采取多项措施,解决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的问题[3],取得理想效果,学生对线上课间实习教学很满意。165份学生学习积极性量表的平均分为(82.58±9.54)分,说明线上课间实习中应用有效教学QAIT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2 不足之处
对学生线上课间实习课后测试成绩、满意度及学习积极性的分析发现,应提高新的线上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满意度调查中,得分最低的条目是“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给予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的启迪”,为(9.51±1.19)分,提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通过知识点梳理、问题导入、案例呈现、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逐个解析,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启迪。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是助力护理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4]。充分发挥课间实习连接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桥梁作用,促使学生形成临床及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其在护理实践中准确提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学习积极性调查中,分数最低的条目为“对于难度很大的事情,你会知难而进”,平均分为(2.58±0.98)分,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难度很大的事情往往不能坚持,例如遇到难理解的学习内容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满足于机械记忆而不求甚解;在学习任务繁重时,没有持之以恒的韧性,在距离成功不远处停滞不前。在这些需要关注及帮助的关键时刻,学生一旦不能知难而进,必将极大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5]。教师要从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参与程度、学习时间等方面创造条件,分解难点,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消除畏难情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3.3 探索方向
在今后的护理课间实习教学工作中,应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指导思想,不断融入新理念。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学习渠道不断拓展[6],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努力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