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粗蒂息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1-08-03吴绪中
吴绪中
重庆市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重庆402760
结肠粗蒂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该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腹痛、消化不良、血便等症状,目前该疾病普遍采用手术治疗[1]。传统的开放手术损伤较大,术后恢复缓慢,可能对患者胃肠道造成损伤。近几年,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开放性手术逐步被内镜手术替代,微创手术损伤小,并且拥有清晰的影像学引导,操作便捷,切除完整,残留率低,治疗效果好,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均为临床中常用的微创手术,但对于其具体的疗效比较,学者们说法不一[3]。基于此,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期间入院的100例结肠粗蒂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粗蒂息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的100例结肠粗蒂息肉患者进行探讨,按照入院的时间顺序对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每组50例。观察组年龄43~84岁,平均(62.5±2.7)岁;男31例,女19例;蒂部直径(1.23±0.17)cm;升结肠息肉患者5例,乙状结肠息肉患者26例,横结肠息肉患者10例,直肠息肉患者3例,降结肠息肉患者6例。对照组年龄41~82岁,平均(62.25±2.4)岁;男32例,女18例;蒂部直径(1.24±0.12)cm;升结肠息肉患者5例,乙状结肠息肉患者28例,横结肠息肉患者9例,直肠息肉患者3例,降结肠息肉患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良性者;患者符合手术适应证;患者以及家属同意该次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凝血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患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麻醉不耐受患者。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负责进行,设备使用OlympusCF-HQ290I电子肠镜、ERBE VIO200D高频电发生器、安瑞AMH-EK-O-2.4X2300(4)-N黏膜切开刀、AMH-SNER241524圈套、AMH-HF-A-2.4X2300热凝钳、AMH-SYB-2418-2304一次性注射针、AMH-HCG-195-135一次性止血夹和尚贤XT-DL-128-40透明帽。
黏膜下注射液配置如下:生理盐水15 mL+透明质酸钠[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3640588号]3 mL,2支注射用血凝酶(国药准字H20051839)以及少许亚甲蓝注射液(国药准字H32024827),充分震荡混合均匀。
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麻醉后,在内镜上安装透明帽,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部注射配置好的黏膜下注射液,使用圈套器进行息肉蒂根部结扎,病变部位行电凝切除,局部出血位置使用热止血钳止血,创面以一次性止血夹缝合。
对照组实施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麻醉监护下在内镜前安装透明帽,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部注射配置好的黏膜下注射液,病变以黏膜切开刀剥离,创面以一次性止血夹缝合。
两组患者取病灶样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当天实施心电监护,禁饮禁食48~72 h,禁止剧烈活动,术后实施抗感染治疗,严密观察患者出血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参照以下标准评估患者疗效:病灶彻底切除,症状消失,影像学以及各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为显效;病灶彻底切除,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未见显著异常为有效;与以上描述不符合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50×100%。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止血夹数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止血夹数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3 讨论
结肠粗蒂性息肉属于临床常见病,该疾病属于胃肠道疾病,目前临床对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疾病可引起腹痛、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
近几年临床中一般采用内镜下手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病灶切除彻底以及恢复快等优势[4]。内镜下手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结扎手术3种[5]。由于结肠息肉供血比较丰富,不排除有恶化的可能性,内镜下单纯结扎缺乏术后病理,因此,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在临床中的使用更为广泛,而单纯结扎手术则不推荐使用[6-7]。
在该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是(19.83±6.38)min,止血夹数量为(5.12±0.27)个,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仅出现了发热、感染以及出血,经简单处理后恢复,未引起严重后果。结果说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粗蒂息肉兼具疗效和安全性,这两种手术均能够有效处理病灶,确保病灶完整剥离,而且手术损伤较小,不易引起过多的并发症,对于患者术后康复有利。王显岭等[7]在其研究中也指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下手术时间是(19.46±9.37)min,止血夹数量为(5.26±0.32)个,优于对照组(P<0.05)。其研究与该研究论证观点一致,仅存在较小的数据差异,考虑和病例数差异相关。但临床中有研究指出: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存在穿孔风险,其发生率在14%左右,与该次研究结果存在差异[8-9]。该研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孔,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考虑其原因在于:黏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混合液可以提高下液体层张力以及黏膜厚度、支撑力,故不易导致穿孔[10-11]。此外,手术中采用透明帽辅助视野,切开刀尖清晰可见,避免了对肌层造成误伤,以止血夹确切缝合也可以有效减少穿孔风险。
在结肠粗蒂性息肉的实际治疗中,建议结合患者病情、经济条件等选择适合的方案,由于既往研究中有关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存在穿孔风险的报道,为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改善预后,建议首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该手术在操作上也更为简单,手术时间更短。
综上所述,结肠粗蒂性息肉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均可以获得良好疗效,而且预后较佳,但前者操作更为简单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