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核磁与CT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效果

2021-08-03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门静脉肝硬化影像学

万 磊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医学影像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肝癌属于国内临床中发生率相对较高的恶性肿瘤,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相关研究证实,肝硬化和肝癌关系极为密切,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概率较高。肝硬化初级阶段由于肝脏尚存在较强的代偿功能,因此并不会存在明显的临床表现,疾病进一步发展后会损伤肝功能,诱发门静脉高压,进而会导致机体多系统受累,疾病晚期极易发生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癌变等严重情况。肝癌发生具有较高隐匿性,早期因不具备明显临床表现极易被忽视,通常情况下存在明显临床症状就诊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阶段,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无法确保预后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早期准确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及小肝癌(肝癌早期)是保证后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将本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接收的疑似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患者总计65例作为研究对象,目的为判断MR及CT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8月—2020年8月本院接受的疑似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入组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参照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判定),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证实为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患者家属知晓研究详情同意接受MR及CT检查,签署同意文件。排除标准:精神及意识障碍患者、妊娠期女性患者、昏迷患者、过敏性疾病患者。65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为36~77岁,均值(55.46±4.65)岁。依据 Child-Pugh 肝功能分级法判定,A、B、C级患者分别为17例、30例、18例。

1.2 检测方法

CT检查,使用设备为128层螺旋CT(生产企业:德国西门子;型号:Definition AS),对比剂选择碘帕醇370。0.75 mm层厚,1.0 mm重建层厚。扫描参数:球管0.3 s旋转一周,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为80 kV、160 mA。扫描前0.5 h要求患者服用温水1 000 mL。之后首先进行常规平扫,患者保持仰卧位,要求屏气呼吸,呼气末接受平扫,扫描起始点为膈顶至肝部下缘,扫描过程中对视窗进行缓慢调整,确保能够充分显示小肝癌病灶。初步确定患者病灶位置后,将碘帕醇注入(浓度为350 mg/mL),对比剂使用量标准为每千克体重1.0~1.5 mL,注入速度为2.5~3.0 mL/s,注入完成后将CT调整至动态增强扫描模式,扫描肝脏整体,扫描阶段分别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分别为对比剂注入后的25~30 s、65~70 s、3~10 min,确保能够充分获取病灶特征。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传输到工作站(Syngo MMWP VE40A)进行计算获得相关数据。

MR检查:使用核磁共振成像仪(生产企业:德国西门子;型号:Avanto 1.5T)。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接受腹部同反相位动态增强扫描(T1WI)及弥散加权扫描(DWI)。T1WI同相位重复及回波时间为225 ms、4.4 ms,T1WI反相位TR、TE分别为225ms、2.1 ms,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5 mm、1 mm,矩阵为256×192。T2WI TR、TE分别为6 000 ms、82.6 ms,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5 mm、1 mm,矩阵288×224。动态增强扫描时使用对比剂为钆贝普安注射液,药物经静脉注入,使用剂量标准为0.1 mmol/kg,推注在5~10 s内完成,注射后及时进行扫描,获取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并进行处理。

检查后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阅片师2名以上共同判定疾病诊断情况。

1.3 指标观察

详细记录MR和CT诊断结果并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其诊断准确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及CT疾病诊断准确度比较

病理结果证实,22例为肝硬化再生结节,43例为小肝癌,MR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及小肝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MR及CT疾病诊断准确度比较[n(%)]

2.2 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2.2.1 MR检查影像学特征 肝硬化再生结节特征为T1WI表现为均匀高信号,T2WI则多表现为低信号,且不存在明显动脉期增强;小肝癌仅有少数病灶T1WI表现为高信号,T2WI则多表现为略高信号,动态扫描结果显示三期均可表现为高强化或部分高强化。

2.2.2 CT检查影像学特征 肝硬化再生结节特征为平扫期病灶多表现为低密度,存在清晰边界,增强期呈强化幅度不明显的多发结节,病灶呈不均匀分布,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微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基本呈等密度,提示未发生恶性病变;小肝癌平扫期病灶多呈低密度表现,增强扫描则表现为动态强化,动脉期多表现为明显高强化的结节,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多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结节,提示存在肝细胞肝癌病变特征。

3 讨论

肝硬化属于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的慢性进展性病症,是因一种或是多种因素持续或是反复作用诱发的弥漫性损伤性病变。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肝细胞发生坏死,结缔组织广泛性增生、残余肝细胞发生结节性再生或是形成纤维间隔、会导致肝小叶结构受到损伤,形成假小叶,肝脏形状及硬度发生变化导致发生肝硬化[2]。肝硬化属于肝癌发生的密切相关因素,随着疾病发展会逐渐发展为肝癌。肝癌发展周期长且过程极为复杂,初级阶段典型表现为再生结节,再生结节逐渐发展后会形成不典型增生,此时有很大概率会发展为小肝癌,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目前临床中判定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如何准确诊断再生结节和小肝癌成为疾病临床诊断的关键[3]。

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活检后能够准确判断疾病情况,但是检查操作复杂且费用高昂,诊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临床应用受限[4]。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发展,CT、MR用于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和诊断小肝癌获得了理想结果,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CT特点为采取容积式采样及扫描,屏气后即可快速扫描肝脏,可防止因呼吸运动导致的伪影或是跳动,且工作站具有极强的处理能力,可完成多类型图像重建,便于对病灶进行细致观察[5]。但缺点为无法明确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组织结构差异性,重叠情况较为常见,误诊和漏诊情况存在,另外CT检查辐射较高。MR属于临床诊断中新型技术,检查不但能够获得清晰、分辨率较高且精细的图像,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及丰富的信息量,方便医师能够对组织结构进行清晰的鉴别,此项技术用于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价值显著。检查后可以对组织特性和功能有明确鉴定,同时能够清晰显示再生结节、肝脏、肿瘤组织的质地及性质,包括病灶边缘情况,肝硬化纤维条索等,增强扫描后还可以了解性质不同病灶的血流动力学调整,大大提高了肝癌检查准确率[6]。MRI检查速度慢,但是辐射危害较小,安全性优于CT检查。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小肝癌的准确度率显著高于CT(P<0.05),且疾病应用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影像学特征明显。

综上所述,MR和CT均可良好分辨软组织情况,可清晰显示肝硬化的形态和继发性改变,并准确体现异常病灶,能够为临床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二者相比,MR分辨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结节能力更加理想,有助于提升肝硬化再生结节以及肝硬化小肝癌的诊断准确度,便于及时进行治疗改善预后情况。鉴于本次研究时间短,有效样本数量不足,因此可能对准确性存在一定影响,条件许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长研究时间,进一步明确MR及CT对于小肝癌和肝硬化再生结节的临床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门静脉肝硬化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