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学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

2021-08-03孙思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2期
关键词:滑膜类风湿肌腱

孙思勤

(邹城市人民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 山东 邹城 2735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初期,小关节滑膜受损,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导致软骨受损,关节间隙变得狭窄,使得关节形状发生改变,最终对关节整体形态造成影响。在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4~0.5%,女性患病率较男性高,发病率约0.5%,而且大部分是20~50岁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且预后不良,到目前为止,依旧无根治方法[1]。因为疾病频繁发作,使得疾病展现为进行性。若可以及早发现,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程度。现阶段,主要按照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疾病。近年来,影像学检查方法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影像学技术检查的效果进行简单阐述,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6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为本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接收,其中有30例男,38例女;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56岁,均值(40.56±2.13)岁;患病时间:4个月~5年,平均(2.13±0.54)年;文化水平:小学12例,初中16例,高中14例,大专及大专以上26例。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患者沟通、理解、表达能力均正常;患者意识清晰;研究资料完整、齐全。排除标准: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具有感染疾病史者;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具有精神疾病史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拒绝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合并肾、心、肝等器质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X线平片检查方法:协助患者更换为平卧体位,应用西门子Collimalor ALolc 11 X线扫描仪平扫双手手腕、踝关节和双腿膝盖骨等位置。

1.2.2 观察组 MRI检查方法:协助患者调整为仰卧体位,平放双手,使其举过头顶,双手处于线圈中间部位。然后,对双手进行固定,确保指骨位置与掌骨处于同一水平线。通过西门子MAGNETOM Skyra 3.0T磁共振扫描仪实施矢冠轴位T1压脂增强序列和冠状位STIR序列,然后检查双腕关节、双手掌指关节和近端指尖关节等位置的骨侵蚀、滑膜炎和骨髓水肿等状况。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总体检出状况;(2)观察肌腱与关节位置检出状况,肌腱包括关节积液、肌腱炎、腱鞘水肿;关节包括骨侵蚀、滑膜增生和骨髓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检出状况

MRI检查检出率较X线检查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对比

2.2 肌腱和关节部位检出状况

68例患者总计进行180个位置的检查,包括50条肌腱,130个关节。关节积液、骨侵蚀、骨髓水肿检出率方面,MRI检查更高,与X线检查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肌腱炎、腱鞘水肿、滑膜增生检出率方面,两种检查方法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肌腱和关节位置检出状况比较[n(%)]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以滑膜慢性炎症为主,患病初期,具有滑膜充血、水肿等症状,使得滑膜厚度增加、关节积液,滑膜厚度增加后,滑膜表面慢慢产生血管翳,导致关节软骨受损、软骨骨质降低,进而缩小了关节间隙,产生纤维化强直,有些病情严重者发生骨性强直。该病男性患病率较女性低,具有关节疼痛及肿胀等症状,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慢慢出现关节狭窄及软骨损伤等,有些甚至出现关节畸形,对患者关节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2]。经调查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发生7 d后,出现滑膜增生、关节积液。该病的发生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特别重要。

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改善及疾病的控制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存在紧密联系。早期发现并实施分期诊断,然后以具体分期结果展开治疗,能够对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延缓疾病的发展,尽可能的缓解疼痛程度[3]。近年来,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治疗过程中,影像学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成像、X线检查及超声检查等。以往检查过程中,主要应用X线片检查,其能够将关节肿胀和关节间隙狭窄等反映出来,该检查方法操作便捷、价格低,进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是对于肌腱适中、肌腱炎及滑膜炎等疾病的反映并不理想,而且也无法展现骨髓密度。而MRI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MRI技术通过核自旋运动特点扫描机体。据有关资料显示[4],MRI成像技术被应用于临床中,并未发现许多伪影现象,而且该检查方法无电离辐射。类风湿关节诊断过程中,采用MRI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检出骨侵蚀及滑膜炎等,而且也可以显示骨水肿病变状况和骨髓炎症,从而及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反映疾病发展状况。除此之外,MRI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敏感性较高,结合MRI成像技术可以将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改变充分展现出来。

患病初期,应用MRI检查方法能够将骨侵蚀和骨水肿等显示出来,而且能够很好地显示肌腱、滑膜和腱鞘等,所以该检查方法早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X线检查检出率是76.47%,MRI检查检出率是97.06%,MRI检查较X线检查高,差异显著(P<0.05);68例患者总计进行180个位置的检查,包括50条肌腱,130个关节;关节积液、肌腱炎、腱鞘水肿、骨侵蚀、滑膜增生、骨髓水肿检出率方面,X线检查分别是4.00%、4.00%、6.00%、7.69%、4.62%、0.00%,MRI检查分别是16.00%、6.00%、8.00%、16.15%、5.38%、6.15%,关节积液、骨侵蚀、骨髓水肿检出率方面,MRI检查更高,与X线检查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肌腱炎、腱鞘水肿、滑膜增生检出率方面,两种检查方法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根据以上结果分析,MRI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较X线更好,其可以清楚地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改变状况,显示血流分布等。相比于MRI检查方法,X线平片检查方法除具备辐射外,而且很可能出现图像阴影和重叠现象,经过扫描获取的图像具有较低的分辨率。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检查期间,X线检查方法具有较低的准确性及敏感性。但是,MRI检查同样存在一定不足,该检查方法价格相对昂贵,针对经济压力较大的患者,无法采用该方法进行检查,所以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对诊断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对诊断方法进行选择,根据检查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改善,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MRI检查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较X线平片检查更好,其能够将类风湿关节炎病理变化清楚地反映出来,从而更好判断疾病,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参考,实现及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目标,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滑膜类风湿肌腱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基于滑膜控制的船舶永磁同步推进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滑膜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肺滑膜肉瘤诊断与治疗——附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