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2021-08-03聂见云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2期
关键词:造影机体检出率

聂见云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00)

颅内动脉瘤是目前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类疾病,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因素,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是该疾病的主要特点[1]。据相关文献报道,当机体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后,其致死率可达30%~40%,同时首次出血幸存的患者在3周内再出血的发生率高达40%,致死率更是高达80%[2]。由此可见,颅内动脉瘤已成为一项严重危害广大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为更好地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关键就需要做到颅内动脉瘤的早诊断和早治疗。此次研究中搜集我院自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2例颅内脑动脉瘤患者,以DSA结果为“金标准”,针对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现将此次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自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2例,其中2017年10月—2019年9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确诊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0月—2020年10月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确诊的26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为:(1)临床病例资料完整;(2)无合并严重的脏器器质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3)无以往精神病患病史及用药史,无恶性肿瘤患者;(4)患者意识清晰,具备正常交流能力;(5)配合度良好,对研究知情且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因各种原因未能够完成治疗和随访的患者;(2)处于哺乳期和妊娠期的女性患者;(3)拒绝参与和中途退出者。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为,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7.82±5.18)岁,首次出血者16例,多次出血者5例,颅内血肿者5例。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8.21±5.52)岁,首次出血者18例,多次出血者5例,颅内血肿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GE公司3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DSA检查,具体执行方法为:经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使用高压注射器抽取7~12 mL的碘帕醇注射液保持6 mL/s的注射速度注入。再采用Seldinger穿刺的方法针对机体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观察组选用GE lightspeed 64排CT进行MSCTA检查,具体规格为: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为120 kV和205 mA,层厚0.6 mm,准直宽度为0.5 mm×128 mm,螺距1.2,球馆旋转时间为0.5 s/r。从机体的头部由上至下到第3颈椎锥体进行扫描,以4 mL/s的速度将80 mL的碘海醇药液匀速注入周静脉,随后再使用35 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检测完成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完成后续相关处理,并由科室指定2名高年资医师针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以DSA为“金标准[3]”针对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对患者而不同部位脑血管瘤的检出率进行评价。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4]为:Ⅰ级:4级以上分支及小血管能够清晰显示,同时从图像中能够清晰查看小动脉瘤的形态及大小;Ⅱ级:4级以上的分支、小血管及动脉瘤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Ⅲ级:在血管周围存在部分的虚影,但不影响动脉瘤诊断;IV级:血管周围遍布虚影且影响动脉瘤的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使用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和MSCTA对机体不同部位脑血管瘤的检出率比较

经DSA检查的对照组患者不同部位脑血管瘤检出率均为96.15%,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DSA和MSCTA对机体不同部位脑血管瘤的检出率比较(例)

2.2 DSA和MSCTA图像检测质量比较

两组检测方法不同质量分级的图像数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DSA和MSCTA图像检测质量比较[n(%)]

3 讨论

在当代临床疾病治疗领域,颅内动脉瘤属于一类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研究表明,机体脑动脉局部先天性缺陷以及腔内压力增高是导致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同时高血压、血管炎以及脑动脉硬化等因素和颅内脑动脉瘤的发展密切相关[5]。脑动脉瘤通常多发于机体的挠地动脉分叉处,主要以颈内动脉、前交通动静脉和后交通动脉等部位为主。当机体动脉瘤发生破裂时,患者常会伴有头痛等症状,当继发出血之后,患者的头痛症状会明显加剧,同时会伴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脑膜刺激征。随着颅内压的持续增高,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相应部位的神经定位等症状。个别动脉瘤出血形成了较大血肿的患者,病情通畅会急剧恶化,诱发脑疝,严重危害患者生命。面对颅内动脉瘤的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积极地做好前期的诊断和准确定位也就显得意义深远。

目前临床山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AT)两种方法。朱金奇[6]指出,MSCAT在颅内动脉瘤检测上的优势就在于:(1)扫描速度和数据获取速度相对较快;(2)具备多种重建方式,能够进行分别的成像观察;(3)三维立体成像,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便于准确地获取动脉瘤空间定位以及瘤壁钙化及瘤腔内血栓情况等;(4)能够准确且快速地制定手术计划;(5)整个检测过程患者并无任何危险,同时也不会存在任何不适,比较适用于一些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

此外,MSCAT诊断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瘤体、瘤颈以及周围血管和颅底骨质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也能够清晰地显示腔内血栓及瘤壁钙化情况。而关于DSA诊断法,其归于临床脑动脉瘤最为常用的一项方法,而且也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有点就在于能够动态地观察机体血流动力学,且具备着较高的分辨率和诊治合一的特点,虽然临床上应用也较为广泛,但与MSCAT相比,则明显耗时、有创以及费用高,同时也会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劣势。近年来,随着MSCAT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扫描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同时随着对比剂用量的持续优化,也促使该技术也能够适用于对机体血管的多期扫描,而且其图像重建技术的不断优化及发展,也引起了临床广大医师及患者的关注。

关于两种诊断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在此次研究中也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本次研究分别结合行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确诊的颅内动脉动脉瘤患者,结合两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在进行MSCAT诊断的患者中,不同部位脑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不同质量分级的图像数量和行DSA检查的对照组中并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张昌伟等[7]研究成果相一致。由此也表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AT)在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过程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一样具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但结合前人研究来看,MSCAT还具有着无创、快速和普适等优势,因此也应作为一类首选的检查和诊断方法来应用。

猜你喜欢

造影机体检出率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