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湾区认同的实证研究
2021-08-02李晶曾今
李晶曾今
摘 要:港澳籍大学生作为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他們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态度非常关键。采取混合研究法对在粤高校就读港澳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度较高。其中,“功能性”湾区认同得分最高,“归属性”湾区认同得分次之,但是“回应性”湾区认同得分最低且低于湾区认同总体均值。为提升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的湾区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全方位、多渠道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基础性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衔接;深入推动港澳青年交流活动;完善高校港澳生的管理。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港澳籍大学生;湾区认同;实证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日益增强的流动性,认同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复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认同作为聚合力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聚焦我国南部港澳地区,由于两地经历较长时期西方国家殖民统治,即便在回归祖国二十多年后,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认同问题。
为了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通过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交流、鼓励港澳青年前往内地学校入学、工作与生活,推动青年人相互交流,交心交融,使港澳青年共享湾区发展成果,以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然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全球化区域发展概念提出后,湾区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认同危机”。[1]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一项民意调查指出,包括香港青年在内的近四成香港市民视大湾区规划为发展机遇,但过半数认为港人在大湾区内发展欠优势。[2]还有研究表明,有75%的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前景表示乐观,但是也有57%的青年表示不希望到大湾区发展,原因是不了解大湾区或者不希望离香港太远。[3]
实际上,粤港澳三地由于地缘相近、文化同源,港澳青年前往内地高校就读已有一定的基础。2016年在内地就读本科课程的香港学生约有 1.3万人,其中约8000人集中在广东省。[4]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公布的2017年[5]与2018年[6]的数据显示,2017-2018学年,有4470名学生升学广东省高校,与2013-2014学年升学人数相比,同比增长60.3%。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通过“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文凭试收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同比上升近14%。[7]综上所述,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驱动下,港澳青年前往内地尤其是广东省求学的人数日渐增多。
港澳籍大学生作为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态度非常关键。过往研究证实,香港人在内地的联系和生活经验可以增强他们对内地的自豪感和亲和力。[8]那么,那些在粤接受高等教育的港澳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情况如何?在粤高校就读的经历是否提升他们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培育并提高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的湾区认同?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地区认同是国际关系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若干地理上接近并相互依存的国家在观念上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认同以及将自身视为地区整体一部分的意识。”[9]地区认同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基于地区认同建造的国家间关系是合作性的。现有研究常用其探讨国际政治关系。比如,东盟或欧盟等地区内国家间对其区域的认同。[10]国际关系学的学者根据认同来源的不同将地区认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归属性”地区认同。地区内各国之间由于长期的交往,使得本地区内拥有历史、文化以及各种亲缘关系。第二,“回应性”地区认同。地区在面对地区外部各种力量时,维护本地区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地区意识和地区认同。第三,“功能性”地区认同。对地区重要性的认同是由地区内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等功能领域的长期往来而建构出来。[11]
我们认为国际关系学中关于地区认同的诠释和分类具有代表性,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研究,理由如下所述。香港与澳门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并非主权国家。但是,在“一国两制”背景下,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同中国内地各方面差异显著。首先,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保留了其特有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以香港为例,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回归祖国后,继续维持原有的法律体系和政府结构,不仅拥有印刷货币(港元)的权力,还保持单独关税地位,可以与其他国家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澳门则以博彩业、旅游业为主要产业,政治经济制度与中国内地相差巨大。此外,由于港澳两地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殖民统治,当地居民不可避免地具有与中国内地不同的意识形态。
基于国际关系学关于地区认同的研究,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认同(简称湾区认同)是指粤港澳三地居民将自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肯定三地间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指导下存在互动关系,且这种互动关系是三地发展的动力,并愿意共同面对一系列挑战。湾区认同包含归属性、回应性、功能性三个层次的认同。“归属性”湾区认同是指粤港澳三地间由于长期的交往,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历史、文化以及各种亲缘关系。“回应性”湾区认同表现为面对特定情境时,人们的行为及情感上更倾向于“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功能性”湾区认同则是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作用显著,并且在长期交往和互动下人们建构出对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性的认同。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使用三角互补策略,在结论分析中整合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各自搜集的结果,以相互补充和印证。[12]具体而言,我们通过对在粤高校就读港澳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现状;再对部分在粤高校就读港澳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加深对定量数据的理解与阐释。
1.量化研究
(1)研究对象
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的样本主要来源于暨南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等位于广东省的高校。笔者通过网络问卷方式,于2020年8月-2020年10月展开数据搜集工作,回收有效问卷共计595份。有效样本中男性273人,占45.9%,女性322人,占54.1%;学历层次为本科共有545人,占91.6%,学历层次为研究生及以上共有50人,占8.4%;生源地为香港的共有441人,占74.1%,生源地为澳门的共有154人,占25.9%;曾在香港/澳门读中学的共有331人,占55.6%,不曾在香港/澳门读中学的共有264人,占44.4%。
(2)量表检验
本问卷基于国际关系学中关于地区认同的理论框架,并参考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17年[13]、2018年[14]與2019年[15]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民调问卷以及秦向荣的民族认同问卷[16],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认同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评分量表。之后通过咨询相关专家、访谈部分港澳生,并进行前期试测,最终修订后的问卷由3个维度21项条目组成。其中,条目Q1-Q10为“归属性”湾区认同维度,Q11-Q15为“回应性”湾区认同维度,Q16-Q21为“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选项包括“非常不认同、不认同、不一定、认同、非常认同”五个等级,依次赋予1-5分,得分越高代表其认同度越高。我们使用SPSS2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以及求临界值比率分析,使用Mplus8.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SPSS26.0进行因子分析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整体的KMO值为0.963,Bartletts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3872.127,p<0.005,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符合进一步进行因素分析的要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斜交旋转法抽取因素,可以抽取出3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5.985%。综合参考碎石图、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以及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本问卷适合提取出3个因子,进一步验证问卷的三维度设计。
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可检验因子与相对应条目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设的理论关系,并对研究所呈现的模型是否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进行验证,同时也是检验量表结构效度的一种方法。为验证问卷所呈现的三维度模型是否真实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经检验,各项指标(表2)均符合模型拟合良好的评价指标:CFI、TLI大于0.90,RMSEA小于0.08。[17]所设条目与预计理论关系相吻合,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内部一致性信度。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74,“归属性”湾区认同维度、“回应性”湾区认同维度以及“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942、0.932、0.965,可见问卷整体信度较高,样本数据具有较高内部一致性,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另外,使用求临界比率(Critical Ratio,CR)的方法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量表的高分组 (总分前27%)与低分组(总分后27%)的项目,求得t值作为CR值,t值越高表示该项目在两组中鉴别越高。结果发现,所有项目t值绝对值为19.60~40.18,同时各项目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结果表明量表各项目之间具有良好的鉴别度。
2.质性研究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在广东省高校中抽取14位港澳籍大学生进行访谈。在14位访谈对象中,香港籍学生10人,澳门籍学生4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9人。学段覆盖本科一年级至硕士一年级。笔者于2020年8月-2020年10月间对14名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深入访谈。访谈开始前访谈者向受访者介绍本次访谈的目的,询问并告知受访者访谈时将全程录音。访谈过程中鼓励受访者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访谈结束后,将14位受访者的录音转录成访谈文本,每个受访者的访谈文本分别设为T1-T14。每个个案访谈时间平均约25分钟,共获得近35000字的访谈文本。
(2)分析工具
使用Nvivo12.0进行访谈数据处理与分析。首先,将所有受访者的访谈文本导入Nvivo12.0。其次,对每个访谈文本分别进行编码,将访谈文本中的“本土概念”归纳分类成“关键词”。最后将各个“关键词”结合理论框架进行逻辑梳理。另外,使用Nvivo12.0中的情感识别功能对访谈文本进行情感分类,以明晰受访者的情感取向。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湾区认同基本情况
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湾区认同的总体均值为4.19,高于临界值3分,居于“认同”与“完全认同”之间。结果显示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的湾区认同感普遍较高。分析访谈数据同样看出,14位访谈者均对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比如,有受访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规划。
“……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是比较宏大而且有远见的(规划),虽然它(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刚刚开始……但是就像我们深圳刚刚改革开放一样,到现在三四十年后发展越来越快,只是一开始的时候(发展)会慢一点而已……”(T12)
亦有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幸亲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我是亲身经历了大湾区成长这么一个过程,湾区变得越来越好,自己感觉很幸运,能在大湾区这边成长、读书……”(T6)
同时,借助Nvivo12.0中的自动识别情感功能对14位受访者的访谈文本进行情感类型分析,正向情感参考点有89个,负向情感参考点有22个。结果表明,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对粤港澳大湾区持积极认同态度。总体而言,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普遍认同港澳是粤港澳大湾区一部分,三地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互利共赢,湾区前景明朗,未来可期。
1.“功能性”湾区认同
首先,“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得分为4.24,在三个维度中的得分最高,且高于湾区认同总体均值。再结合访谈数据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多次反复提及“优惠政策”“补贴”“就业”“交通方便”等本土概念。本研究将这一类本土概念归纳为:“政策红利”“就业前景”“地理优势”,这三个关键词与“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相契合。以上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的经济功能及社会功能等功能性领域是拉高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湾区认同的关键一环。港澳籍大学生尤为重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供的政策红利、看中大湾区就业前景以及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等。其中,在“政策红利”里,教育优惠政策、实习就业补贴、住房及购房补贴等是港澳籍大学生关注的重点。
“……(粤港澳大湾区)给我们这些港澳的学生提供很多的优惠政策。因为我之前暑假的时候有去参加一次实习,这是大湾区专门给我们这些港澳青年提供的一次实习,然后这个实习会提供那些像实习补贴呀,创业补贴这些优惠政策,所以我觉得大湾区现在的发展是对我们这些港澳青年来说是挺好的……”(T7)
在“就业前景”里,港澳籍大学生认为国家通过打造大湾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留在大湾区,有很多工作机会,(自己)可以得到提升,大湾区提供给我们很多就业资源……”(T5)
而且,大湾区内产业多元化发展,将会提供更多样化的工作形式。
“……大湾区最吸引我的应该是产业多元化的发展。因为我读医学的,所以好像是主治及其以上的医生,你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平台,可以当网上顾问医生等等,可以帮助病人快速判断自己的疾病是否严重,像百度医生那种,我觉得这种发展模式挺好的……”(T9)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湾区各城市间交通便利,三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感,同样是吸引港澳籍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我在香港这边坐了车之后就过关回到深圳,然后直接在深圳坐地铁就到高铁站,然后在深圳北高铁站,我又可以直接坐到广州南,然后广州南高铁又直接可以转乘地铁,然后地铁就可以直接很方便就到达我学校。所以整个(过程)就感觉很快,没有什么太大的界限感……”(T3)
2.“归属性”湾区认同
“归属性”湾区认同维度得分为4.19,在三个维度的得分中排名第二。“归属性”湾区认同在问卷中得分较高,说明大部分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及各种亲缘关系等持认同态度。在访谈中,大多数受访者提到了“饮食”“语言”“生活节奏”“人情味”等本土概念,本研究将这一类本土概念归纳为:“文化同质”“生活舒适”,这两个关键词匹配“归属性”湾区认同这一维度。
在饮食上,港澳生表示较为适应,因为三地的饮食文化差距不大。
“……饮食方面也是差不多……尤其是广州这边,和香港那边的甜品之类的都挺像的……”(T4)
在语言上,粤语文化圈可以给这一群体带来熟悉感。
“……小时候是听着粤语长大的,所以来到这边(内地湾区城市)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让我觉得‘脱轨的那种感觉……两边的语言都很像,都讲粤语……”(T11)
在生活上,内地湾区城市生活节奏比港澳慢,更有幸福感和人情味。
“……在这里(内地湾区城市)读书是比较幸福,就是有幸福感的……因为在内地读书感觉首先是环境很好,然后是有人支持,也就是跟同学老师关系是很好的,就更有人情味……”(T14)
3.“回应性”湾区认同
“回应性”湾区认同维度在各维度中得分最低,仅为4.13,低于湾区认同总体均值,说明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在面对特定情境时,行为及情感上可能没有那么倾向于“背靠”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分析访谈数据发现,一半以上受访者提到“办事程序繁琐”“证件问题”“课程较难”“不够了解湾区规划”等本土概念,本研究将这一类本土概念归纳为:“学校管理不当”“社会生活不便”“湾区宣传不足”。本研究认为,以上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學生的“回应性”湾区认同,进而影响其对大湾区的认同,不利于培养港澳籍大学生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归属感及认同感。
一方面,在学校管理上,由于港澳两地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差异较大,部分港澳生无法很快适应,导致他们在课业上力不从心。
“……譬如数学,我们学的很不一样,就是香港的高中课程可能是内地的初中课程已……我可能觉得比较偏难的,有点跟不上学习的进度……”(T11)
而且,港澳生部分事务无法由学校统一办理,并且无法享受和内地生一样的“权益”,会令他们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我觉得学校其实对港澳生的一些措施还是有点不太完善的。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跟内地的学生有特别大的区别,比如说很多东西我都要自己去办理,内地的学生就会由学院统一帮他办理……”(T2)
另一方面,由于身份证件的问题,港澳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不便。比如,由于港澳身份证件的限制,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无法同内地居民一样享受更加便利的生活,会令他们感到与内地城市有“距离感”。
“……我现在就有一个很懊恼的问题……因为我身份的不一样,然后其实有些时候还是不方便的,比如说我要海淘的时候,他就一定要求我是内地居民的才能够付款。其实就是身份证件这一块上面就感觉让我脱离了是我也是中国人的感觉……”(T8)
同时,港澳青年因为无法缴纳内地医疗保险,故无法在内地享受医疗福利。
“……在医疗方面也不是很满意,内地生都会在学校交医保,看病的话比较便宜,但是我这种港澳生挂号看病的话就很贵……”(T1)
此外,现阶段学校及相关政府部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仍然不到位。在14名受访者中,只有少数受访者比较清楚粤港澳大湾区这一规划,大部分受访者仅限于听说过,不是特别的了解。
“……因为(粤港澳大湾区)还是比较新的概念,可能两地的同胞不是特别的了解这方面……身边的一些朋友或者说师兄师姐之类,他们可能都会就想回到香港工作这样子,(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宣传还是不是特别够……”(T13)
港澳生所在学校同样出现宣传不足的问题。
“……我已经大三了,说真的,我感觉好少接触到这些,学校宣传好像并没有很多……”(T6)
(二)湾区认同差异分析
为研究调查对象的生源地、性别、学历层次以及教育经历等特征变量是否会对湾区认同状况造成显著性差异,笔者对湾区总体认同及其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1.生源
从生源地上看,对不同生源地学生的认同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生源地在湾区总体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归属性”湾区认同以及“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回应性”湾区认同维度上,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生源地为澳门的学生得分略低于生源地为香港的学生。这说明香港籍大学生在面对特定情境时,行为及情感上比澳门籍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背靠”粤港澳大湾区。
2.性别
从性别上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对大湾区认同的差异,结果显示,湾区总体认同、“归属性”湾区认同以及“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只有“回应性”湾区认同维度在不同性别下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得分高于女性。
3.学历层次
从学历层次上看,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港澳籍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湾区总体认同、“归属性”湾区认同以及“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在不同学历层次上差异显著,“回应性”湾区认同维度在不同学历层次上差异不显著。具体表现为,学历层次为研究生的大学生在湾区总体认同、“归属性”湾区认同以及“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得分均高于学历层次为本科的大学生。虽然“回应性”湾区认同维度在不同学历层次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学历层次为研究生的学生得分高于本科学生。
以上结果在访谈文本中也同样体现:学历层次为研究生的受访者相较于学历层次为本科的受访者来说,研究生对大湾区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对大湾区的认同度也相对更高。
“……我觉得大湾区很包容,哪怕我们是港澳籍学生,内地生也把我们当成是一家人,没有给我一个感觉像是去到外地读书,而就像在自己家门口读书,没有什么距离感,比较亲切。有时候我感觉广州就像我家一样,有时候比香港更有归属感,也觉得比香港还要方便,自由自在……”(T10)
4.教育经历
从教育经历上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后发现,曾在香港/澳门读中学与不在香港/澳门读中学的大学生在湾区总体认同、“归属性”湾区认同、“回应性”湾区认同以及“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曾在香港/澳门读中学的学生在总体认同及各维度认同上得分均低于不在香港/澳门读中学的学生。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切身经历及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塑造极其关键。
同样,切身经历有利于培育湾区认同。学者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等提出的群际接触理论(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认为,与外群体(Outgroup)接触能提升对外群体的认识,从而消除对外群体的偏见和焦虑。[18]从访谈数据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受访者都认为他们在内地湾区城市的就读经历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大湾区的好感度,在内地湾区城市生活学习的经历使这一群体辩证的看待过去媒体传递的信息,消减对内地的偏见,使他们更加看好及认同粤港澳大湾区。
“……我觉得来到这边(内地湾区城市)后对大湾区的态度会有改善的,我是从香港那边过来,所以也是来到这边(内地湾区城市)才会慢慢会有认同感,才会发现这边(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些政策的优惠……”(T9)
同时,学校教育也是培育湾区认同的关键。港澳籍大学生可以在内地湾区城市的大学里更好地认识粤港澳大湾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在学校有到那些有关湾区的创业竞赛,包括老师也会讲有关大湾区的一些事情……”(T12)
“……我们港澳生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些,就是去让我们去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吧,这个肯定是好的,因为其实很多港澳生他们从来没有来过内地的,然后我们在大一大二上这些通识课肯定是会让我们港澳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T5)
四、结论与建议
总体而言,当前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度较高。其中,在“功能性”湾区认同维度上得分最高,诸如“政策红利”“就业前景”“地理优势”等粤港澳大湾区功能性优势最受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的认同及关注。其次,“归属性”湾区认同维度得分次之,居于“认同”与“完全认同”之间。这表明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基本认同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文化同质”,同时大湾区内“生活舒适”也是促使这一群体更有“归属性”的关键因素。最后,“回应性”湾区认同维度得分最低,且低于湾区认同总体均值。本研究认为是由于“学校管理不当”“社会生活不便”“湾区宣传不足”等方面造成的。因此,为提升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的湾区认同,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全方位、多渠道推广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大部分在粤就读的港澳籍大学生仅限于“听过”,但未能深入知悉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那些没有内地经验的港澳本地居民则更甚。只有让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了解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才能更好地吸引他们在内地湾区城市就业、创业、生活,提升港澳青年的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各级政府不仅要在传统媒介上宣传推廣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政策文本,还需要在港澳青年日常使用频密的新兴网络社交软件,比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在宣传形式上,可以通过发布互动视频、网络直播等模式,让更多的港澳青年直观的感受、了解粤港澳大湾区。还可以邀请港澳青年代表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粤港澳大湾区经历。其次,高校也应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宣传工作。比如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湾区相关优惠政策文本、开展湾区宣传讲座、举办湾区创新创业大赛等。但同时,在访谈中有部分受访者提到:宣传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宣传可能会令人反感。因此,政府及高校在推广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宣传的“度”,防止港澳青年产生“被安排”的消极心态。
第二,实现基础性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衔接。当前,大湾区的优惠政策已吸引了一大批港澳青年,然而,将他们“长久”留住的关键是港澳居民在内地湾区城市生活便利、无“隔阂感”。如今湾区交通网络已实现“硬连通”,如何促进心理融合的“软连结”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融合发展势必要关注到的一点。比如,港澳居民因证件导致的不便利可谓老生常谈的问题。目前,港澳居民虽然可以在内地办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但是申请条件之一是需要在内地居住半年以上,且需要港澳居民自己主动申请办理。这些办理条件可能对那些刚入读的大一新生来说较为“苛刻”,他们在这半年内可能会受到港澳居民证件的限制,比如无法顺利入住不招待外宾的酒店、购买文体演出门票等。在访谈的过程中同样发现,大部分港澳生由于不了解居住证或者感觉办理繁琐,而没有申请办理。未来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广仅适用于港澳青年的居住证,无需冗杂的申请条件与程序,随港澳学生在内地高校入学发放,以消除港澳青年由于证件问题带来的不便。另外,现时港澳居民在内地仍然无法享受内地医疗保险,需要支付较高额的医疗费用。政府未来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试行适用于港澳居民的医疗保险,为港澳青年来粤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
第三,深入推动港澳青年交流活动。本研究及过往研究[19]皆发现,内地经验可以令港澳青年瓦解过去对内地的偏见。因此,通过游学等交流活动可以提升港澳青年对湾区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是塑造人文湾区的重要渠道。迄今为止,粤港澳三地已开展不少青年游学交流活动,成效可观,但难免有的活动仅为走马观花,而无法使港澳青年为之动容。游学等交流活动不仅要保证“量”,在“质”上亦需改善。因而,未来应继续深化实施“青年同心圆计划”,继续开展以亲情、友情、商情为核心的交流活动。同时,高校、社会、政府多方合作,开展更多种类的游学交流活动,使游学交流活动更富有深刻意义。比如,以體验科技研发创新为主题的企业参观交流活动、以了解人文历史为主题的文化寻根活动等,还可举行志愿服务活动,让港澳青年在这类游学等活动中对大湾区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四,完善高校港澳生的管理。日前,港澳青年升学至内地的人数与日俱增,招收港澳生的高校数量也不断增多。除了少部分长期招收港澳生的高校外,其余高校多少缺乏管理港澳生的经验。一方面,港澳生初到内地,人生地不熟,难以迅速融入学校生活。在访谈中也有受访者表示刚来到没有朋友,难以交往。为此,学校可以号召班级或年级举办同伴交流会等活动,帮助他们认识新伙伴。在宿舍的分配上,可以将港澳生与内地生混合分配,有利于港澳生融入内地高校生活。同时教师也应及时与港澳生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初来乍到的不适感,增强其归属感。另一方面,部分港澳生由于之前在港澳接受的教育与内地差异较大,导致他们难以跟上课程进度,会造成一定的焦虑。学校可组织教师或同班同学形成帮扶小组,给予课业辅导,及时跟进学习进度,这也有助于港澳生更快融入到集体中。此外,学校在办理学生集体事务上,应将港澳生与内地生“一视同仁”,避免港澳生产生“差异感”。
最后,本研究发现,这些在粤就读港澳生在来到内地湾区城市就读前,就已经或多或少对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定的认同基础。而且,这一群体中部分学生虽然持有港澳身份证,但是他们长期居住在内地。固然,在内地湾区城市就读的经历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湾区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表明鼓励港澳青年前往内地学校升学是有效的。但同时,如何使那些没有内地经历的港澳青年了解、认可粤港澳大湾区,是未来更为紧迫的议题。
参考文献:
[1]安宁等.政治地理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2):1633-1643.
[2][15]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民调:近四成市民视大湾区规划为港发展机遇过半数认为港人在大湾区内发展欠优势[EB/OL].(2019-04-08) [2020-01-08].https://www.cpr.cuhk.edu.hk/resources/press/pdf/5caae4066cf06.pdf.
[3]王迎晖. 香港鼓励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N]. 经济参考报,2018-05-08(003).
[4]新华社.今年香港2568人报读内地大学[EB/OL].(2017-07-13) [2020-01-10]. http://www.xinhuanet.com/gangao/2017-07/13/c_1121316109.htm.
[5]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高教统计数据汇编2018[EB/OL].[2020-01-10].
https://www.dses.gov.mo/doc/2018/stat2018.pdf.
[6]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高教统计数据汇编2017[EB/OL].[2020-01-10].
https://www.dses.gov.mo/doc/2017/stat2017.pdf.
[7]新华网.今年通过文凭试收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港生增加近14% [EB/OL]. (2020-06-16) [2020-07-15].http://education.news.cn/2020-06/16/c_1126122330.htm.
[8]郑婉卿.流动与认同:以香港居民为例[J].人文地理,2019,34(1):63-71.
[9][11]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4(5):18-22.
[10]孙霞.东北亚地区认同的分歧与重构[J].韩国研究论丛,2007(3):230-243.
[12]Creswell J W. Mixed-method Research: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M]//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olicy. Academic Press,1999: 455-472.
[13]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民调:市民不确定大湾区经济能否发挥竞争优势 同城生活圈推行不易[EB/OL]. (2017-06-07) [2020-06-08].https://www.cpr.cuhk.edu.hk/resources/press/pdf/593798f81d419.pdf.
[14]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民调:知道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市民较去年增多 过半数认为香港人在大湾区内城市的优势并不高[EB/OL].(2018-06-11) [2020-06-09].https://www.cpr.cuhk.edu.hk/resources/press/pdf/5b1dd959f16bf.pdf.
[16]秦向荣. 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71-75.
[17]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2):186-194.
[18]TAJFEL H,TURNER J .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J].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1979(33):94-109.
[19]赵永佳,梁凯澄,黄汉彤.内地经验对香港青年中国观感及身份认同的影响[J].港澳研究,2017(3):38-47+94-95.
(责任编辑 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