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精神密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蕴、耦合与路径

2021-08-02邹欢艳

高教探索 2021年6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高校思政课

邹欢艳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精神密码”在革命文化中发挥着凝心铸魂的引领作用。将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密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能够凸显三重意蕴,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价值耦合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运用中发挥铸魂育人的积极作用。将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创造性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须从丰富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实践等路径入手,实现教学目标与革命文化传承的同向同行,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关键词:革命文化;“精神密码”;高校思政课

革命文化是由“革命精神、革命历史和革命遗存”三位一体共同构筑出来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革命精神”发挥着凝心铸魂的引领作用,成为革命文化育人的关键“密钥”,称为“精神密码”,解锁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密码”,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大量感人至深的教育资源。从宏观视域看,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包括革命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感、革命乐观主义等。从微观思辨看,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以及由此挖掘出的凸显育人作用的中国革命精神。

一、革命文化“精神密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意蕴

第一,宏观上论述中国革命精神价值,微观上挖掘具体革命精神内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物质力量的支持,更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继往开来的新时代,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须得到进一步的开启和发扬。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内核,100年来,革命文化孕育的伟大精神指引着党和人民锐意进取,战胜一切困难险阻,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世界民族之林将没有中华民族的立足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 因此,革命文化典藏着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精神密码”,例如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密码”作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突破口应得到充分深度的考察。

第二,理论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实践上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2], 指出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身的精神世界。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作为党和人民改造世界和自身的“密钥”,成为中国人民实践活动和思维依附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必然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适应现实需求,这一系列的历史实践活动成为革命文化创造发展的逻辑起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了革命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使命,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革命精神通过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做法,一代代传承下去,进而增强思政课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达到革命文化传承的目的。

第三,学理上加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诠释,行动上把握新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冲击的教育边界。通过对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诠释,主动占领高校思政课的舆论阵地,使主流话语占领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当前我国国际地位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而逐步提高,但从来不乏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满,想尽各种办法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大学生应不断传承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站稳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脚跟,敏锐地发现各种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排除万难携手时代新人共同实现民族振兴。通过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让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和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革命文化“精神密码”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 明确新时代我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目标。从提升政治认同感、塑造崇高理想信念以及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等角度看,“精神密码”与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价值耦合性。

第一,提升政治认同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革命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耦合性集中体现在政治认同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一是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属性,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体现出来,革命文化属于“人化”范畴,是人在革命实践中创造并自觉遵循的价值追求,通过主客体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生成。革命文化通过“精神密码”所展现的“爱国、奉献和牺牲”等革命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指引着中华民族取得一个个胜利,这些“人化”所体现的精神和展现的内容,都能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鲜明政治立场的催化器。大学生作为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其政治立场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国家能否接续发展,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加强其“四个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为高校思政课在政治认同教育上提供真实案例,例如革命英雄不畏艰险作出巨大牺牲换取民族独立、革命先辈以异于常人的意志与付出换取祖国繁荣昌盛,这些隐藏在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密码”应由新时代大学生不断解密、不断传承,并自觉坚定个人鲜明的政治立场,自觉做到听党话、跟党走。

第二,培育国家认同感,培养高校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革命文化典藏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奋斗的百年历史,其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就是爱国,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认同国家和民族的爱国的时代新人。革命文化蕴含的爱国理想信念是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精神密码”,纵观中国近代史,涌现出无数在生死抉择前坚定赴死的革命者;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量远赴欧美学习的科学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为祖国奉献毕生精力,正是爱国的力量让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在一起。这些革命先辈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之钙是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是高校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帮助大学生强化理想信念的精神补给,能够防止部分大学生理想缺失与精神懈怠等风险的出现。爱国是每一位时代新人的本分和职责,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话题,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密码”深刻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

第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课融入革命文化教育,不但起到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作用,还能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并使其形成文化自信。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一代代中国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产物,例如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各个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土地政策的调整制定等,都是一把开启中国奋勇前进的成功“密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成果,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一代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青年大学生要吸收足够多的“养分”,树立对党的领导的自觉认同,让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深深地烙印在其血脉中,从内心深处坚定对中国的文化自信。

三、革命文化“精神密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将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落实。只有厘清新时代思政课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深刻变化,立足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才能凸显革命精神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丰富教学方法,凸显革命文化的教学资源作用

一方面,把握思政课革命文化话语叙事方法,重构革命文化语言策略。采用多价值相协调的辩证手段,提升革命精神教育艺术,增强革命文化教育话语的亲和力,以提升革命文化资源用于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人民利益的社会实践中孕育形成的。[4]革命文化的素材来源于鲜活的红色历史事件,典藏着中华民族的革命记忆,具有鲜明的红色话语特质,在思政课授课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官方语言姿态,例如用巧妙的叙事方法深刻讲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榜样教育法积极做到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感染学生内心,以榜样示范的授课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说服力,其感染教育和精神激励的效果定能大大增强。

另一方面,创新思政课革命文化模型教学,构建革命文化立体情境。从构建模型角度着手整合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密码”资源用于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采用史学研究、理论探讨、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研究手段,深入挖掘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密码”教育资源,将其以单元化的形式在思政课堂上构建立体情境,以实践教育法设计出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用于思政课堂教学。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授“中国精神”“革命道德”等章节内容时,可以选择具体的“精神密码”进行情景模拟,将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课堂上构建立体情境,讲述中国共产党自红船起步并扬帆远航的革命文化,提出红色基因就是革命的传家宝,引导大学生赴井冈山、走长征路、进延安城再到西柏坡,让大学生“身临其境”见证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在波涛汹涌中开辟航路。通过模拟具体的革命精神情境,学生亲身体验革命文化“精神密码”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自觉置身于历史洪流中,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与革命文化传承的同向同行

一是内容具有导向性,增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同感。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教育价值在于让大学生牢记历史,紧随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理想信念认同感。理想信念认同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凸显于高校四门核心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并优先于诸多教学内容而处于重要地位。因此,高校思政课在选取革命文化资源时,应将理想信念认同教育作为主导内容,讲授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导向的“精神密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育人功能,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通过讲授革命文化价值观导向、革命精神动力源泉导向、革命事迹实践导向等内容,让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受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是资源具有当代性,促进大学生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时代发展中。狭义上的革命文化资源主要来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义上的改革开放时期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同样有革命文化资源,需要思政教育者在思政课上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使其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让革命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密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精神密码”的解锁应符合当代性,同时具有合目的性,革命文化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即使在异常艰难的困境中,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希望,这些精神符合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上选取具有当代性的革命精神,更能感染和涵养时代新人。

三是案例具有引领性,选取能够唤起大学生情感共鸣的先进典型。典型案例的选取是创新革命文化“精神密码”融入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教学案例能够感染课堂上的每一位听众,反之,案例选取不恰当会直接导致一堂思政课失去灵魂。在案例选取上,应谨慎选择与每一章节高度契合的革命文化精神,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爱国精神案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党建案例,使每一堂思政课都能唤起大学生情感共鸣,让大学生领悟革命精神实质与思政课堂教育实质的同向同行。

(三)创新教学实践,利用地域和网络革命文化资源提升教学实效

一是开发地域性革命文化精神教学案例,修复革命文化集体记忆。各地高校结合地域性文化特征,开发当地革命文化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建立地方革命文化教学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调研,运用自媒体等手段拍摄制作革命文化教学视频用于课堂教学,深入挖掘当地不同时期的革命文化“精神密码”,达到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针对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高校应优化革命文化培育的制度环境,净化舆论环境,营造家风教育、红色教育的校园氛围,为师生外出实践调研提供各种制度和政策上的支持;在思政课教师层面,应提升思政课教师革命文化教育责任意识和传承使命意识,拍摄制作革命文化教学视频时要坚持革命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层面,应在参与开发革命文化精神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做到自觉参与和有序推进,促进革命文化传承主体力量的发挥。

二是打造红色网络新平台,优化革命文化“精神密码”當代话语。要推动革命文化“精神密码”的融入,除了占领课堂和课外教学渠道外,还应注重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打造。近年来,高校越来越注重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将革命文化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与思政课网络教学相结合,尤其是精神资源由于其存在形态的特殊性,用网络教学手段将其“物化”,更能加深大学生对“精神密码”的生动理解。精神资源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需要通过教师理论引导、问题启示和交流探讨将其具体化,因此,网络平台是优化革命文化“精神密码”当代话语的优质渠道。通过设计革命精神主题展示活动,建设思政教育网站,并与当地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建立联合网站,借助手机媒体推送革命文化网络模块,例如单列革命精神模块作为微媒体和微窗口推送的内容,设计革命文化VR资源供大学生网上畅游革命古迹,让思维活跃同时喜爱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精神密码”育人精髓,从而达到高校思政课与革命文化网络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社,2021-02-2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

[4]王增福.大力弘扬红色精神 培育健康政治文化[J].红旗文稿,2021(2):16.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高校思政课
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