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育人理念的语文课堂“留白”

2021-08-02郭萍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留白学生发展

【摘 要】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教师要基于学生生命成长,挖掘学科的德育价值,以学科知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學科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并走进世界,通过课堂教学“留白”,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反思、质疑和批判,在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育人;教育留白;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9-0055-03

【作者简介】郭萍,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南京,210036)教师,一级教师。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特别强调:“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立场,挖掘学科的德育价值,通过学科知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对自我的理解与体认,引导学生成长为全面而健康的人。

教育家于漪认为,“活泼的生命体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固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紧密结合语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也同样至关重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学科教学,在课堂上通过知识的教授,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并走进世界,通过课堂教学“留白”,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反思、质疑和批判,在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

一、以课堂“留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是指小学生对是非、好坏、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涉及集体感、社会责任感、纪律观、礼节观、助人为乐、诚信、公正、勇敢、环保意识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有助于他们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愉快地度过一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指向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上《桥》中老支书的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穷人》中主人公物质贫穷而精神富有的品质,三下《守株待兔》中关于不劳而获的深刻寓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提升。

例如: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下《景阳冈》一文的最后,我故意抛出这样的问题:“武松打死老虎是不是不爱护野生动物的行为,他还能不能被称为英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因为这与他们原有的道德认知发生了冲突。于是我将课堂的时间留出来,让他们自主讨论、发表意见。有学生指出,保护野生动物非常重要,武松不顾店家的劝说,贸然上山打死老虎的行为非常残忍,他不能被称为英雄;有学生说,时代背景不同,当时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要求,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和正当防卫,所以他是英雄。在这样的课堂“留白”中,学生对勇敢、对环保有了更深入的认知。而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上《滥竽充数》一文时,我同样在教学的最后对学生说:“如果你遇到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先写一写,小组议一议,再分享。”在深入思考、讨论交流后,学生们的分享异常精彩,有的说:“南郭先生,我建议你认真拜师,学习真本领,做一名真正的吹竽能手。”有的说:“南郭先生,做人首先要诚实,我建议你主动承认错误,然后重新学习吹竽。”还有的说:“南郭先生,其实你可以去学习表演,从自己的长处入手,一定能成功。”……课堂“留白”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而且让他们从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以课堂“留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中的一些经典课文中都蕴含着深沉的道德情感,对学生的道德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上《花的学校》中的童真与母爱、四上《晏子使楚》中主人公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四下《小英雄雨来》中主人公强烈的爱国精神、五上《慈母情深》中伟大的母爱、五下《祖父的园子》中祖父的慈祥和宽容、六上《七律·长征》中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学阶段作为独立人格(个性)形成的初期,学生开始积极表达自身的感情与生活体验,对其他人、事、物的看法也或多或少带有自我感受的“投射”。而教材文本通常不会将表达的情感直白地呈现出来,需要阅读者借助已有的经验在听说读写中深入体会。课堂“留白”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感与生活体验上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所以,在学习《七律·长征》时,我会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听配乐朗诵;在学习《花的学校》一文时,我会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个性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自我阅读、自我发现、自我感悟。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留出时间来让学生自主地听和读,还有留出时间引导学生说和写。在教学五上《父爱之舟》时,我将文本中的“父爱”延伸到现实中的“父爱”,引导学生说一说:“父爱是什么?”“生活中的父爱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某一场景与细节,体会父子之爱,回忆父亲疼爱自己的场景和细节,并当堂写出来。学生从各自的家庭实际出发,通过生活细节的回顾,对父亲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动,写作分享环节中,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

三、以课堂“留白”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挥语文教材“文以载道”“以情感人”的作用,还要利用课堂“留白”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以课堂“留白”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我的做法是,通过两难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在课堂开展辩论,模拟表演正确的道德行为。道德两难情境下的辩论主要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意识以及综合判断、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上《司马光》时组织学生辩论“砸还是不砸”,教学四上《牛和鹅》时辩论“欺软怕硬还是一视同仁”。知行合一是德育原则之一,强调德育认知与实践并重,道德两难情境辩论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知道,德育工程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处理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支持问题的解决。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上《司马光》一文时,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认识到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可是遇事如何才能做到沉着机智呢?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留出时间,组织学生围绕“砸还是不砸”展开辩论。学生们从“砸”和“不砸”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和表达:他们有的从救人的紧迫性出发,突出时间就是生命,强调“砸”的必要;有的從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多元思考,指出“不砸”的其他各种可能,如用梯子爬上去把人拉上来、扔给救生圈、呼叫大人帮忙等。在多方辩论和演示后,学生们知道了在具体情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等。其实,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辩论并不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而是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下《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我组织学生围绕“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展开辩论,学生们结合课文获得的认知,通过辩论和演示,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为人即人为我”“利他即利己”,了解助人为乐真正的含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行动。

总之,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重要阶段,是独立人格(个性)形成的初级阶段,语文作为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隐含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内容,其育人价值不言而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以文本为载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的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景斌.学科育人的理论逻辑、价值内容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30):1-4.

[2]张良.从学科价值走向育人价值——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改革知识价值论的演进与融生[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2):54-59.

[3]李政涛.深度开发与转化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55-61,101.

[4]李重.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与融通转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98-103.

[5]余娟伟.也谈语课堂文教学中的留白[J].文学教育,2012(5):58-59.

[6]黄萍.“留白”与学法渗透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2):92.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留白学生发展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