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的“唤醒”向度

2021-08-02王一军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6期
关键词:唤醒协同育人

王一军

“协同育人”本不是实践问题,家长的孩子、老师的学生、社会的小公民,主体利益一致、教育关怀一体,“育人”中的协同是自然的事,“协同育人”就是教育常识。生活总是捉弄人,在“有学上”走向“上好学”以后,在学校教育由“高高在上”走向“争取满意”以后,“育人”首先成了问题。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存在紧盯分数而“目中无人”的现象,然后“协同”也成了问题。家长的教育需求多元化,“让家长满意”难住了学校,“冲突”成了家校关系中的常客。“唤醒”的对象本是“新思想”“新事物”,然而当“协同育人”这样的常识被集体遗忘以后,竟也成了唤醒的对象。当然,当代“协同育人”融入新时代教育理念、目标与内容,赋予了“唤醒”新的专业使命。“协同育人”首先需要所有教师先自我唤醒,再去唤醒广大的家长。

教师自我唤醒需要消除“裹挟论”的思想误区。学校有教育理想,也有专业底线。广大学生家长对美好教育的需要是学校教育努力的方向,但部分家长对落后教育的偏执则是学校要着力扭转的误区。时下,有的学校与教师以“人民满意”为借口,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于不顾,迎合部分家长,大搞“应试教育”,荒废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甚至有偿补课,即所谓家长“裹挟论”。若真的如此被家长“裹挟”,是相关学校的堕落,也是涉事教师的堕落。不排除有的家长会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闹学滋事”,对此,学校与教师不能失去专业操守,必须成为坚定的理想教育推进者。高举“立德树人”大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着力引领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协同育人视域中教师自我唤醒的基本内容。

教师唤醒家长投入“协同育人”,需要突破“内卷化”的社会障碍。面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理想大学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大众化需求的现实,家长们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你努力我必须加倍努力”等社会心理所左右,被迫卷入唯分数教育的恶性竞争之中,这就是当下存在的教育“内卷化”。其恶果就是家长无视“育人”目标,无视学校对“育人”的协同诉求,任性支配孩子的学习,使孩子的教育成为“功利行动”和“面子工程”。唤醒他们,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让卷入其中的家长放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一要让他们认知“光明”的美好,二要让他们自觉采取“放”的行动。直面“内卷化”这一“黑暗的闸门”,唯有专业智慧整合辛勤行动,才能催生教师召唤的力量。让部分“觉醒者”卷入育人行动,讓育人的种子在孩子身上开满鲜花,让“有德者则优”成为教育标准,成为唤醒家长投身“协同育人”的行动方向。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唤醒协同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