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庭中特殊儿童心理辅导的个案研究
2021-08-02潘志坚
潘志坚
在“二孩政策”背景下,生育二孩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面对突来的变化,家长若没有及时做好头胎孩子的心理疏导,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头胎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和成长,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都来了负面影响。笔者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调整等方面出发,通过正向行为支持策略、个案心理疏导、集体心理辅导等手段,促进个案接纳自我、接纳家庭及周围的人和事,从而探索出针对有排斥二孩行为的特殊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解决个案面对二孩到来后出现的一系列行为问题。
小杰,男,11岁,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他的现有能力中,感知觉、认知能力占优势,有常人的感知觉,认知能力较好。受智力及生理上的限制,他在情绪调控、生活自理、动作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手部精细动作受限,导致有些生活技能无法精准独立完成,遇到一点小事情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遇到问题时,他不能准确地表达需求和情感,时常用推人、打人等方式表达不满;若有大人在场,则会稍作忍让,大人不在场时,就动手打比他弱小的同伴。
一、个案成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小杰经医院诊断为脑瘫,属于中度智障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方面存在发展迟缓,导致小杰对齐自身情绪情感控制不够稳定,很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小杰记忆的宽度和深度有限,一次最多能接收两个指令,出现第三个指令便会出现混乱;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发现其精细动作不好影响生活技能的掌握。
2.心理因素
由于其精细动作受限,在课堂上常常无法独立完成某些任务,看到其他同学高质量完成任务获得表扬时,他心理落差较大,自信心受到打击,因情绪波动而发脾气;和他较好的学生和其他人玩或者说不和他一起玩时,他会比较失落,没有安全感,甚至会发脾气、大哭。
3.家庭因素
小杰长期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长大,弟弟没有出生前,母亲会在家里进行功课辅导,生活以他为中心,母亲能准确了解他的需求,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弟弟的到来,母亲用大部分精力去照顾弟弟,对小杰的耐心也不如以前,小杰因此产生焦虑;随着弟弟的长大,家人会不自觉地将两兄弟对比,使他觉得自己不如弟弟优秀(弟弟是正常儿童);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他在家里经常发脾气,父母没有及时恰当地到引导,加剧了小杰内心的焦虑和烦躁,小杰会趁父母不注意到时,偷偷欺负弟弟。
二、心理辅导策略
小杰在母亲生了弟弟后,在情绪、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个案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对同班同学也造成了极大的干扰。笔者通过运用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正向行为支持策略、个别辅导等手段,对小杰排斥弟弟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特殊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
三、个案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及分工。
2.筛选、确定介入对象。(一名四年级来自二孩家庭的智障学生)
3.收集资料,筛选检测表,对个案及其家庭情况进行沟通及干预前期铺垫。
4.做好其它准备工作。(包括个案心理成长档案资料、家长会沟通、个案前测、家长教养态度前测等,明确训练内容和方法)
(二)实施阶段
1.与家长深度访谈,邀请家长观摩个案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反馈个案在校的行为问题,了解个案在家表现情况,不断调整个案干预策略。
2.定期开展个案心理辅导课程。
3.召开班队会,进行融合心理辅导。
4.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缓解、矫正个案焦虑引起的生理及心理问题。
5.运用正向行为策略,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增加个案被接受的正向行为,消除问题行为。
①针对个案的行为,建立“行为”“前事”与“后果”间的关系。
②改变周围環境,预防个案正向问题行为的出现。
③教育个案以恰当的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实现个案行为的意图与功能。
④安排有效的行为后果,降低个案问题行为的出现率。
⑤在实施正向行为支持计划时,通过持续评估来确定、干预是否恰当并做出相应修改。
⑥与家长沟通合作,使正向行为支持的介入策略在家庭中得以实施。关注问题行为发生的情境;问题行为的功能(即儿童出现问题行为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通过结果来说明干预措施是否有效;最终结果要使个体家庭和支持团队都能接授。
⑦个案后测、家长教养态度阶段性后测。
四、个案研究效果
1.观察、记录个案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对个案的消极行为起到正强化作用;当个案出现冲动行为时,发现教师有认真做记录,有表现出愧疚感,下一次再出现冲动行为时有所克制,在同样时间区域中,冲动行为明显减少。
2.对个案进行心理辅导时,个案得到充分关注,个案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反复,或出现其它不良替代行为。通过引导个案恰当的替代行为,增加个案的恰当行为,从而减少问题行为。
3.召开班队会,进行融合心理辅导,在班里形成团结互助氛围,对个案提供更多的包容、关爱及帮助,令个案减少消极行为,效果明显。
4.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有效缓解、矫正个案焦虑引起的生理及心理问题。
5.通过访谈、直接观察、功能性行为评量等方式,运用正向行为策略,多维度了解个案的问题行为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增加个案被接受的正向行为和消除问题行为,效果明显。
五、个案研究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把握对学生唤醒和激励的有利时机,掌握有效的唤醒与激励策略。适时、有效的唤醒和激励,就像一剂良药或一场及时雨,不但能改变学生对现状的认识,甚至可能引导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是对问题行为的干预,既要以减少问题行为为目标,还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以提高个案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二是对问题行为的干预,单单靠学校教育的影响有时微不足道,应加强家校联动,发挥教育的最佳效能。三是改变诱发问题行为的环境可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不论是家庭、社会或者学校,对学生会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应重视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昝飞,张琴.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2]徐静,王道伟,严小琴.发展性障碍儿童沟通教育指导[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3]钮文英.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M].心理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李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