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因素连续性护理在老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1-08-02徐素霞
徐素霞
(平顶山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达581 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1]。研究显示,住院患者能接受良好康复治疗和照护,而出院后仅单纯依靠社区康复,难以满足患者实际需求[2]。而寻求一项科学、合理的干预模式使出院患者得到持续性高质量康复治疗和指导对患者康复效果至关重要。连续性护理是避免护理断层有效模式,通过时间、地点、人际关系变化推行的连续性不间断护理干预措施,而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因素连续性护理是将医院、社区、家庭作为连续性护理重要参与者,强化其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进而为患者提供细致、专业、全面、人性化服务。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平顶山市精神病医院老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6例,旨在探究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因素连续性护理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老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6例,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60 ~86 岁,平均年龄(73.01±4.24) 岁。观察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60 ~84 岁,平均年龄(72.36±4.10)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为精神分裂症者;年龄≥60 岁,家属签订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住院期间指导患者药物使用,加强心理疏导;出院时嘱咐患者定期复诊,并留下联系方式,出院后电话随访,1 次/ 周,询问患者康复情况,并给予康复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因素连续性护理。①医院护理:出院前,建立个人信息和院外连续护理电子档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告知患者定期社区体检重要性,并发放《精神分裂症家庭护理与康复系列》《精神疾病的院外治疗及护理》等康复知识材料;评估各项康复指标,记录归档。②社区护理:医院护理人员将患者资料转交给相应社区服务中心,患者转入社区后,医院和社区护理人员通过微信、电话、家访形式给予患者定期病情评估和家庭指导,医院护理人员在社会、社区护理人员配合下,与患者见面、沟通交流,并展开各项康复训练,完成病情评估;治疗形式和康复内容根据患者影响因素确定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危机辅导、服药指导、社会功能训练、婚恋指导、家庭干预等。③家庭护理:社会护理人员定期家访,1 次/2 周,首先评估家庭状况,包括家属对精神病医学知识了解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护理能力、家庭康复环境、家庭成员关系、家属心理状态等,根据家庭综合状况,明确家庭治疗及护理计划,主要以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提高家属关怀、增强社会支持力度、减轻家庭负担为目的;医院、社区护理人员及家属共同参与家庭护理工作,并明确各自职责,医院护理人员全程监督康复计划完成情况;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相关疾病知识与精神康复技巧,鼓励家属提高护理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
两组均干预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个人和社会功能变化情况。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评,共10 ~40 分,评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测评个人和社会功能变化,百分制,分值越高,个人和社会功能越强。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精神分裂症状和生存质量变化,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 评估精神分裂症状,量表共30 项内容,每项内容分值范围1 ~7 分,评分越高,症状改善越好;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 测评生存质量,0 ~100 分,分值越高,生存治疗越差。③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等。满分为100 分,非常满意:>81 分,满意:65 ~80 分,不满意:≤64 分,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 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GSES、PSP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GSES、PSP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GSES、PS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GSES、PSP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表1 两组GSES、PSP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组别 n GSES PSP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3 16.54±3.53 35.12±3.01 56.23±6.11 82.10±5.24对照组 53 15.68±3.74 29.55±3.45 57.12±6.32 74.23±4.53 t 1.274 8.857 0.737 8.272 P 0.226 <0.001 0.463 <0.001
2.2 两组PANSS、SQL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PANSS、SQLS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PANSS 评分高于对照组,SQL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PANSS、SQLS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表2 两组PANSS、SQLS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组别 n PANSS SQL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3 48.54±2.79 56.10±4.36 68.12±5.14 42.10±3.22对照组 53 47.69±2.86 51.36±4.11 67.10±5.32 50.24±3.58 t 1.549 5.759 1.004 12.307 P 0.125 <0.001 0.318 <0.001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s )单位: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观察组 53 30(56.60) 20(37.74) 3(5.66) 50(94.34)对照组 53 17(32.08) 25(47.17) 11(20.75) 42(79.25)χ2 5.267 P 0.022
3 讨 论
近年来,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社区护理服务重要性备受关注,推行社区护理干预已成为我国精神领域护理事业发展趋势[3-4]。调查发现,我国超过70%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难以在相应社区获取科学、有效、系统的康复治疗和指导,对其康复效果造成严重影响[5]。重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工作及社会生活需要一项连续性、不间断的全面干预措施,需家庭、医院、社区在内的各个环节全面合作完成,以减轻患者精神症状,早期回归社会[6]。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因素连续性护理是将医院护理延伸至社区、家庭,依据患者实际需求,利用医院、社区、家庭各自卫生资源优势提供全方面服务,促使患者获取连续卫生保健,加速康复进程[7]。张雯等[8]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护理模式对癫痫患儿展开护理工作,结果发现,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将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因素连续性护理应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医院、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实施过程中,三者相互结合,互为主体,缺一不可;患者由院内转至社区服务中心接管,医院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全过程,社区人员配合,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护理工作,三者协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减轻精神分裂症状,增强社会适应性,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GSES、PSP、PANSS 评分高于对照组,SQL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老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服务中,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因素连续性护理具有突出成效。随护理学深入发展,护理满意度成为医疗护理服务中重要指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因素连续性护理在老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工作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得到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因素连续性护理能增强老年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我效能感,减轻精神分裂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