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城市化与技术创新交互关系的研究
2021-08-02潘和平魏偲琦许雨晗
潘和平,魏偲琦,许雨晗
(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国家与集体所有,但地方政府可以代表国家低价征收土地,并通过招标、挂牌、拍卖的方式高价出售土地招商引资。1998年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将土地的主体完全垄断,自此,土地出让金以及相关税费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财政具有两面性,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土地财政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房地产泡沫、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失衡等,房价的过高造成企业技术创新成本的升高,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且地方政府政策行为对技术创新十分重要,而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依赖的经济来源,对技术创新也具有重大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研究土地财政、城市化与技术创新三元交互影响关系,以创新驱动的方式改革土地财政至关重要。
1 土地财政、城市化、技术创新交互影响机制
1.1 土地财政与城市化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而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更离不开基础设施所发挥的作用。土地财政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中介,地方政府正是通过土地财政获得巨大收益,进而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规模扩大。越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其土地正向效应越显著,城市化水平越先进。城市化水平上升又促进了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财政来履行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土地财政激励措施与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近年来,土地财政呈现上升趋势。2004~2018年土地财政收入及其占比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04~2018年土地财政收入由6 412.18亿元增至65 096亿元,增长幅度达十倍以上。2018年土地财政收入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6.49%,人口城镇化率也已达到49.7%。一方面,土地财政快速发展的优势带动了城市化集聚能力的提升,改善了城市居住与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土地是城市化的基础,土地财政同时推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相关的税收收入。然而土地存在稀缺性和不确定性,土地财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达到稳定阶段,城市化发展也逐渐趋于平稳,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将会降低,转型土地财政的道路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图1 2004~2018年土地财政收入及其占比
1.2 土地财政与技术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这个概念,十九大更是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科技体系的重要支撑”,地方政府的政策行为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土地财政可推动城市化进程,进而改善区域创新环境、科研环境、金融环境等,并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因土地财政获取收益,同时为企业创新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大吸引了科技人才。资本和科技人才的集聚现象又加快地方GDP快速发展,对周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产生一种“补给效应”,商住用地出让收入放松了地方政府预算约束,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技支出,加快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土地财政促进了技术创新的提升,但这种正向效应并非长期均衡的。受房价的影响,高房价热潮会使得低端技术人才流失,创新活力下降,阻碍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的双向效应如图2所示。一方面,地方政府因“晋升锦标赛”将更多的土地财政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招商引资,吸引大量资本与科技人才加入,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越发依赖土地财政所引发的房价过热现象,也造成了部分科技人才生活成本较高,无法承担高房价的压力。且因户籍制度限制,他们无法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在企业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少,最终对区域创新技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土地财政的作用方向不同,产生的效应也是不同的。
图2 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的双向效应
1.3 城市化与技术创新
基础设施建设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政府的治理水平与管理效率,而技术创新最能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创新投入,更与地区经济、国家政策、政府管理行为、城市化水平紧密相关。城市优良的社交环境,共享的基础设施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加速了知识的产生、发展、扩散,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的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已经到达一定的高度,城市化规模越大,对信息与资源的集聚效应越强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凭借着自身的要素禀赋、资源禀赋实现工业集聚,产业结构逐渐完善。工业化、产业结构的提升会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成本,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会带来人力资本的集群效应,促进技术吸收,提高区域产出效率,加大地方政府对教育资源、科教事业的投入力度,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引导城市往更具优势的方向发展。城市化是新常态经济体制下我国土地财政发展的引擎,技术创新是我国土地财政增长的动力来源,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共同激发了土地财政的潜力。此外,技术创新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充当催化剂,加快了城市化的转型升级,吸引资本集聚、产业集聚,缩短了土地财政质量提升的效益期。
探究土地财政、城市化与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与规律性变化对找寻正确把握土地财政发展方向、稳定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有大量文献研究土地财政的内在机理,多数是分析土地财政、城市化、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两两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现有文献中关于土地财政、城市化与技术创新三者之间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较少。鉴于此,研究将土地财政、城市化和技术创新纳入同一框架,采用较长的省级数据以及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动态研究,即采用了31个省份2004~2018年的数据,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土地财政、城市化、技术创新三者间的交互影响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深入分析其动态影响,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土地财政、城市化、技术创新交互影响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分析土地财经、城市化与技术创新三者间交互影响关系,研究选用了31个省份2004~2018年的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ADF平稳性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工具定量分析三者之间的动态联系。
(1)指标说明。土地财政:土地财政的度量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土地出让金,第二种是土地出让金及房地产相关的税费总和。鉴于土地出让金在土地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大,综合考量后以其作为衡量土地财政的指标。城市化:研究以城市区建成面积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区建成面积越大,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技术创新:研究借鉴绍云飞等的研究,采用各个省份的专利授权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为了减少数据的波动性,对土地财政、城市化、技术创新采用对数化处理,即用LNTR、LNUR、LNTI表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数据来源。土地财政收入来自历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城市区建成面积、各个省份专利授权数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土地财政、城市化、技术创新两两数据之间的散点图和拟合直线反映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具体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3个变量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正向关系。散点图很难看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调整关系,还需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图3 土地财政、城市化、技术创新之间的相关性
2.2 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产生,确保结果的有效性,需对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 10软件,对所有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未拒绝原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假设,LNTR、LNUR、LNTI均不平稳。为了得到平稳序列,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处理。最终结果表明,LNTR、LNUR、LNTI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ADF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变为平稳序列,即D(LNTR)、D(LNUR)、D(LNTI)是平稳序列。
表2 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2)VAR模型的稳定性。ADF结果表明,LNTR、LNUR、LNTI均为一阶平稳序列,三者为同阶单整。根据AIC和HC等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一阶,构建VAR模型,为确保VAR模型的平稳性,画出AR根图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VAR模型中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说明VAR(1)是稳定的,故后续的脉冲响应、方差分解也是有效的。
图4 稳定性检验 图5 城市化的脉冲响应曲线
(3)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是分析一个标准误差项冲击对系统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以此反映系统动态的变化。首先以LNUR作为因变量,刻画来自LNTR、LNTI以及自身滞后值的一个标准差冲击下10期的脉冲响应路径如图5所示。LNUR在第1期时受到自身的冲击影响较大,为1.3%,但这种冲击效果是逐渐减弱的,在第1期时受到LNTR的冲击较少,这种正向效应不断增强并趋于稳定。在4~10期始终平稳在1.1%~1.4%,LNTR受到LNTI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后,在第1期毫无影响,说明刚开始技术创新对城市化毫无影响。但从第2期开始,LNTI、LNTR对LNUR的冲击愈演愈烈,在第6期后相对平稳,说明这一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及较长的持续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财政和技术创新对城市化的影响越来越大。0~10期土地财政、技术创新的累计效应分别是0.113 727、0.087 413,由此说明,土地财政、技术创新对城市化具有正向的作用,土地财政收入增加,地方政府会有更多资金用于城市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也随之加大,激励更多人才涌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以LNTR作为因变量,绘制LNUR、LNTI以及自身滞后值的一个标准差冲击下10期的脉冲响应路径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当在本期给LNTR一个标准差冲击时,LNTR受自身冲击的影响较大,在第1期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达到21%;第2期却到达最低值。随后有个轻微的回升,后期波动幅度不大,趋于平稳,整体来说,波动效应较为显著。LNTR受到LNTI的一单位标准差冲击下,第1期无任何作用,随后开始上扬,在第2期到达峰值。随后作用效果又呈现下行趋势并逐渐趋于平稳,在3~6年维持在4%~7%之间,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LNTR受到LNUR的一个标准差冲击时,在第1期为0,第2期下行至低谷,随后具有上扬趋势,在第6期由负向作用转为正向作用。但总体来说,LNUR对LNTR的冲击幅度较弱,0~10期累计效应为-0.018 231。整体上看,城市化规模的扩张并不是土地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对土地财政具有较为薄弱的负向影响,土地财政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但这种效应会逐渐减弱至平稳,说明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作用,这也与现实相吻合。土地财政是中国土地制度以及地方官员晋升激励的产物,在中央政策与政府经营的加持下,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
图6 土地财政的脉冲响应曲线 图7 技术创新的脉冲响应曲线
选择LNTI作为因变量,绘制LNUR、LNTR以及自身滞后值的一个标准差冲击下10期的脉冲响应路径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LNTI受LNTR以及自身的影响较大,当期给LNTI一个标准冲击时,受自身冲击的第1期正向影响最为显著,高达10.2%;随后逐渐降低,缓慢下行,始终维持在4%以上。LNTI受到LNTR一个标准差冲击后,在第2期达到峰值9.1%,随后逐渐下行。LNTI受到LNUR一个标准差冲击后,在第1期产生负向作用,随后迅速转为正向作用,且正向作用的幅度大于负向作用。整体上来说,技术创新具有积累效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效应的增速虽在不断减弱但始终处于扩大的趋势。城市化、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提高也具有正向效应。正如Holcomb R.G.等提出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较低,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也就较弱,而土地财政和城市化的进展会加快地方GDP的增长,从而吸引高科技人才与资本的集聚。
(4)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分析评价不同冲击的重要性。对城市化、土地财政、技术创新冲击的方差分解结果分别如图8、图9、图10所示,设置的预测期为10。由图8可知,城市化受自身的冲击影响最大,在第1期到达100%,随后对其自身的贡献率逐渐下行,下行趋势明显;LNTR、LNTI对LNUR的冲击在第2期才开始显现,随后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尤其是土地财政对城市化的冲击,从第2期的5%攀升至第3期的15%,随后始终处于增长趋势,表示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土地财政、技术创新对城市化的贡献在初期波动较大,增速较快,随后增速较为平稳,但始终保持在30%以上。由此说明土地财政、技术创新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应。
图8 对LNUR冲击的方差分解
对LNTR冲击的方差分解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土地财政对自身冲击的贡献率较大,在第1期达到97%,随后大幅下降;第2期下降至78%,紧接着这种下降趋势逐渐平稳,虽然贡献度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直到第10期贡献度仍高达68%。城市化的贡献率较小,从第1期到第10期始终未超过2%,说明城市化对土地财政的影响较弱,LNTR受到LNTI冲击的贡献率较大,从第1期的0到第2期的19%,后期持续平稳,始终稳定在26%左右。由此说明土地财政受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大,并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图9 对LNTR冲击的方差分解
对LNTI冲击的方差分解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知,技术创新受自身冲击的贡献率较大,第1期到达峰值,随后缓慢下行,到第10期都稳定在44%以上;技术创新受土地财政冲击的贡献率从第1期的29%逐渐上升至第10期的52%,并且这种增长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说明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效应,并且持续稳定。LNUR对LNTI影响较弱,随后持续增长,增长幅度依旧较弱,说明城市化的进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弱,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图10 对LNTI冲击的方差分解
3 结论与建议
自分税制实施以来,土地财政已成为焦点所在,故应正视土地财政,通过制度与国家政策更好地发挥土地价值,促进社会均衡稳定的发展。研究利用31个省份2004~2018年的数据,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土地财政、城市化与技术创新三元交互影响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土地财政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关系,土地财政促进了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而技术创新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土地财政的发展;②土地财政、技术创新对城市化的进展有正向作用,城市化对土地财政及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也是存在的,但显著性较低;③短期内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具有正向效应,城市化对土地财政的贡献有限,影响较弱,其可能是因为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所致;④土地财政与城市化并非是长期稳定的关系,为了充分发挥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与城市化发展的促进关系,探究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道路至关重要。
3.1 加大创新投入,培育技术创新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水平、政策环境、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各地区政府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吸引外资,发挥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提高落后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加大对各地区技术创新的要素投入,积极引导投资导向,实现工业集聚与产业集聚;地方政府应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创新的持续扩散效应,促进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通力合作,将创新的扩散效应与引擎效应相结合,提升区域技术创新的成果质量与产出力度;大力发展科教补贴,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推动技术转变与发展,不断提高创新的成果质量以及产业效率,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中央应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财政支出,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以激励区域企业创新;为使我国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必须重视技术创新,空间效率提升与要素投入相互配合,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地方政府应适当调整收入与支出结构,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完全垄断,对新型技术、高新技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土地财政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3.2 加强法律建设,实现空间、人口城市化协同发展
土地财政促进城市化进程转型的关键就是资金来源,因此,中央应积极调节财税制度,推动差别化税收政策,积极征收房产税,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收入,更好地发挥各区域土地价值,促进城市平稳可持续发展;目前城市化对技术创新与土地财政的影响较为薄弱,可能是因为我国城市化水平尚未饱和。政府应加大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的投入,促进城市化发展;地方政府应全面提高区域整体城市化率,强固基础,同时,积极推动新型城市化进程,高速高质量推进主要城市转型发展,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城市网络体系;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然而我国人口城市化显著滞后于空间城市化,中央应大力推行促进人口城市化的政策,防止空间城市化过度扩张,完善房地产市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实现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共同繁荣发展;中央应实施差异性城市转型战略政策,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能级阶段的城市提供相应的国内标杆,全面性、整体性提高中国城市化转型效率,改善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现象。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人口集聚城市致使城市房价持续膨胀,农村人口买不起房,无法享受公正的社会福利与基础设施,因此,中央应改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加大公租房的使用,开放外来人员购房资格,推进“租购并举”政策,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3.3 调节税收制度,推动土地财政转型
土地财政促进城市化进程转型的关键就是资金来源,因此,中央应调节财税制度,推动差异性税收政策,积极征收房产税,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收入。一方面,推进差异性税收政策可以扭转现有的土地财政模式,更好地发挥各区域土地价值;另一方面,征收房产税可以改变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使得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相匹配,促进城市平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