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经营风险与企业绩效
——基于2015~2019年深沪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分析
2021-08-02唐湾湾胡志勇
唐湾湾,胡志勇
(集美大学 财经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在企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也逐渐完善规范。20世纪70、80年代,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以内部牵制的形式存在;到了20世纪90年代,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内部控制开始以会计控制为主要内容;2008年五部委(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此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进程;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意味着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初步建立。这不仅因为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内部控制的发展,更是因为内部控制系统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减少了各种风险并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风险的种类、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影响程度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过去企业往往把风险等同于损失来应对,但其实风险伴随着一定的发展机遇。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获取长期的绩效,必须明确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对面临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合理评估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举措,提升企业对风险的敏感度。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内部控制与绩效
国内外不同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分析了内部控制与绩效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结论。①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Whisenant等使用股票价格来衡量企业绩效,检验了内部控制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时,股票价格将持续走低,导致不良市场反应。②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张双鹏等从企业所处的组织环境的角度研究,认为没有统一适用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应与组织环境相适应。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担心经营者做出损害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决策,因而,所有者必须制定严格的契约、监督机制来约束经营者的代理行为,代理成本因此上升,企业绩效降低。依据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代理理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企业日常活动,与其他员工相互高效率地配合协作。企业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内部信息沟通不通畅,或经营者与员工的利益存在冲突矛盾,员工可能会利用企业的资源谋求私利,经营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去监控员工的行为,随即产生内部代理成本,降低企业绩效。内部控制系统要求明确权责划分以及信息与沟通的通畅,从而降低舞弊和财务造假等恶劣事件的发生,动态监控企业经营活动,避免员工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以及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产生不信任,实现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还有员工之间的相互制衡。因此可以得到假设1。
假设
1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1.2 风险与绩效
经营风险与绩效的关系尚不明确,有较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经营风险越大,绩效越高。廖理等发现高风险的公司,收益也高,且经营风险公司的晋升激励对业绩的积极影响显著大于低风险公司。王秀芬等表示承受更高的经营风险,迎接机遇和挑战,通过加大研发,提高绩效。第二种观点认为,风险与绩效负相关。朱永明等提出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代表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评估企业绩效可以促进企业防风险意识的提高。杨志飞采用经营杠杆衡量经营风险的高低,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从导入期到成熟期再到衰退期,经营风险是无所不在的,且在各个阶段,经营风险的大小也不同。面临着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针对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制定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实施战略路径,降低经营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冲击,实现最大化的绩效。因此可以得到假设2。
假设
2经营风险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1.3 内部控制与风险
我国的内部控制指引将内部控制大致分为5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企业营造有利的内部环境,必须塑造纪律性氛围,使得制定的纪律和规定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有力地执行;各个管理机构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力恰当分配,严格执行各项控制活动;建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制度,保证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传递通畅,对经营活动以及各部门实时监督,增加对风险的敏感程度,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同时,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中很重要的环节。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评估过程,企业必须设置风控部门,根据企业情况建立风险委员会,其主要职能包括收集风险信息、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的影响,制定应对方案。丁友刚等认为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谢志华等表明内部控制是基于企业存在风险而产生的,是为了进行风险管控。风险控制的两种不同语义表达形式正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三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可以得到假设3。
假设
3内部控制质量与经营风险负相关。
1.4 经营风险的中介效应
一项经济活动的发生,其相关实操流程记录要进入内部控制系统,其责任人员在处理各个节点业务的同时,还需要识别出风险点,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判断应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按照企业现存的内部控制程序运行制约可控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降低了,企业经营活动才会在稳定、可控的环境中稳步高效地推进。企业的管理者利用以往积累的经验和学习曲线,进行预测性的决策,减少不可预料的损失,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这样就形成了“内部控制——经营风险——企业绩效”的逻辑路径。因此可以得到假设4。
假设
4经营风险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研究选取2015~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ST、*ST公司以及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缺失值以平均值代替,并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经过筛选,得到了3 250家公司的样本,一共有13 766个样本观测值。研究使用的软件是Stata 16.0和Excel 2010,所用数据来自CSMAR和迪博数据库。
2.2 变量定义
①内部控制质量。研究中使用Ln(1+迪博数据库内部控制指数)作为衡量内部控制质量(IC
)的指标。②经营风险。研究使用应收账款/
收入作为公司经营风险(Risk
)的衡量指标。③企业绩效。研究中使用公司年末净利润与公司总资产(按年末总资产与年初总资产之和除以2计算)的比率来衡量企业绩效(ROA
)。其他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表1 变量定义
2.3 模型设计
为了对研究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分别进行了模型设计。验证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业绩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ROA
=α
+α
IC
+α
Lev
+α
Growth
+α
First
++α
Size
+α
State
+∑Industry
+∑Year
+ε
,(模型1)
在模型1中,资产收益率(ROA
)作为因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
)作为自变量。借鉴学习Faccio等的研究,由于负债水平(Lev
)、公司成长性(Growth
)、股权集中度(First
)、公司的规模(Size
)等均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研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同时,我国的产权性质会作用于企业风险和内部控制质量,陈震等同样对公司产权性质(State
)进行了控制。此外,为了使实证结果更加准确,引入虚拟变量行业(Industry
)和年度(Year
),按照不同的行业和年度进行回归分析。为验证假设2的合理性,应用如下模型:
ROA
=α
+α
Ic
+α
Lev
+α
Growth
+α
First
+α
Size
+α
State
+∑Industry
+∑Year
+ε
,(模型2)
在模型2中,使用应收账款/
收入作为自变量,衡量公司经营风险。为验证假设3的合理性,应用如下模型:
Risk
=α
+α
IC
+α
Lev
+α
Growth
+α
First
+α
Size
+α
State
+∑Industry
+∑Year
+ε
,(模型3)
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的均值为6.269 0,中位数为6.494 7,按照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为依据计算,该数值的大小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较弱,其标准差为1.138 0,说明上市公司之间内部控制质量参差不齐。分析衡量经营风险水平(应收账款/
收入)的数据显示,其均值为0.267 1,中位数达到0.201 3,都高于15%,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偏高。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为0.040 7,中位数为0.038 1,最大值为0.211 9,最小值为-0.239 0,标准差为0.061 1,这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差异不大,且盈利能力总体偏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内部控制质量不高,经营风险较大,盈利能力较弱的弱势状态。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相关性分析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2。经营风险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161。内部控制质量与经营风险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7,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均得到了初步验证,还需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表3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3.3 回归结果分析
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假设1、假设2、假设3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在回归中对年度和行业分别进行了控制。表4中①、②、③列分别为假设1、假设2、假设3的回归结果。通过对假设1的回归结果可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008 0,在1%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假设1,说明内部控制质量可以提高企业绩效。研究的假设1实证结果与方红星等研究相同,在研究方法上,方红星等以2009年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而研究采集的数据则更加全面,采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规模越大、成长性越高、负债水平较低的公司,企业的绩效相对较好。较高的企业成长性(Growth
)表明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稳定,企业绩效收益性强;当负债水平(lev
)较高时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较低。负债率高容易遭致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严重阻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财务绩效降低,对企业绩效有抑制作用。表4中②列的回归结果证明了假设2,经营风险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042 4,经营风险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并且回归结果显著,这也验证了假设,说明较高的经营风险会降低企业绩效。通过对产权性质的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绩效较差,可能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类型的差异性导致的。对假设3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可以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水平,其系数-0.004 3,并且在1%的检验水平上显著。研究的假设3实证结果与高明华等一致,在研究变量的衡量指标上,高明华等用内控评估定性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然而研究是以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为依据的定量衡量内部控制质量。表4 假设1、假设2、假设3的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区分研究不同行业的差异,以下根据证监会2012年行业分类标准分别对制造业(C)、建筑业(E)、批发零售业(F)、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房地产业(K)等分组回归,试图从不同的行业进一步验证假设1、假设2、假设3。
分行业的假设1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以看出,制造业(C)样本的回归效果和全样本的回归效果几乎没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制造业样本占据全样本的67.2%,我国上市公司以制造业居多,这也是这里选取制造业的原因之一;建筑业(E)、批发零售业(F)、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的回归情况与全样本分别在不同的显著性下显著,均验证了假设1;但是表5的第5列数据,房地产业(K)的内部控制质量(IC
)的回归系数为0.003 9,不显著,表明在房地产业中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的绩效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联关系,主要原因可能是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业绩增长主要依赖房产销售,行业管理链条跳跃了内部控制的多个模块,所以在假设1的回归结果中,房地产业的回归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回归不显著。表5 分行业的假设1回归结果
分行业的假设2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中可以看出,建筑业(E)与制造业(C)验证了假设2,与全样本回归验证结果无本质区别,经营风险反向影响企业绩效。但是,批发零售业(F)、房地产业(K)自变量系数α
均为正数,相关关系不显著,与假设2的预期不一致,这表明该行业的经营风险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甚微。同时,行业的负债水平(Lev
)、成长性(Growth
)、股权集中度(First
)、公司规模(Size
)等控制变量均显著作用于企业绩效,这意味着管理者需要从企业的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作出决策,以实现企业绩效最优。表6 分行业的假设2回归结果
分行业的假设3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中可以看出,建筑业(E)与制造业(C)验证了假设2的猜想,其经营风险与内部控制质量负相关。建筑业和制造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经营风险更高,且内部控制要求及质量把控严格。通常为了降低经营风险,管理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极其重视,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研究发现,批发零售业(F)、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房地产业(K)的内部控制质量与经营风险均不存在相关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行业的经营风险的控制因素更多由外部环境决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依赖性较弱,且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日常管理约束力稳定,但是不足以应对经营风险。
表7 分行业的假设3回归结果
在假设1、假设3得到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部控制、经营风险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验证经营风险是否是内部控制和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即研究的假设4。
为了验证假设4,构建以下模型组:
ROA
=a
+c
IC
+α
Lev
+α
Growth
+α
First
+α
Size
+α
State
+∑Industry
+∑Year
+ε
,(模型4)
Risk
=b
+a
IC
+α
Lev
+α
Growth
+α
First
+α
Size
+α
State
+∑Industry
+∑Year
+ε
,(模型5)
ROA
=c
+c
IC
+b
Risk
+α
Lev
+α
Growth
+α
First
+α
Size
+α
State
+∑Industry
+∑Year
+ε
,(模型6)
模型6中,企业绩效(ROA
)为因变量,经营风险(Risk
)为中介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
)为自变量。回归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表8 假设4的回归分析结果
4 稳健性检验
为了避免变量的选择和取值对论证结论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内生性的问题,用资本密集度(总资产/
营业收入(Fixed
))和ROE
分别替代应收账款/
收入(Risk
)和ROA
,对假设1、假设2、假设3及假设4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结果分析,模型1中内部控制质量(IC
)的系数为0.016 4,在1%的水平上显著,进一步说明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模型2中经营风险(Fixed
)的系数为-0.011 5,在1%的水平上显著,由此看出经营风险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2;模型3中内部控制质量(IC
)的系数为-0.078 4,在1%的水平上显著,内部控制质量与经营风险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3;在模型1、模型3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模型4,内部控制质量(IC
)的系数为0.015 2,经营风险(Fixed
)的系数为-0.010 6,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论证了经营风险是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传递因子,三者之间存在传导作用,验证了假设4。以上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没有实质性变化,说明研究结果可靠。表9 假设1~假设4的回归分析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对于内部控制、经营风险与企业绩效三者的关系,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5~2019年间的数据作为实验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做好内部控制的工作是企业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房地产业中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举措来提升企业绩效的效果不佳;经营风险越低,企业绩效也越好,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经营风险,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但需要考虑各行业的差异性;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与经营风险负相关,内部控制质量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发生;经营风险是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传递因子,企业管理内部控制通过作用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绩效。
5.2 相关建议
(1)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加以重视,不同行业应根据行业特征进行内控管理。第一,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对策之一就是做好内部控制的管理。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举行相关考试,定期或者临时抽查各项业务流程,纠正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不理解、不配合等错误认识和倾向。第二,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降低经营风险来提高企业绩效。基础设施建立后,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各项规定流程,同时不仅风控部门还有其他部门都应该警觉风险,分别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测试,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管理层不可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但是必须给予决策者一定的权利,决策者在非常情况下应该根据实际做出必要的决策,及时抓紧机遇。
(2)风险水平必须实时关注,不同行业的企业应理性看待经营风险。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部分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经营风险来提高企业绩效。企业的董事会应当根据风险的大小评估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决策者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可借助有关专业机构的人才、技术与经验,也可建立专门的风险部门,识别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把控风险的规避程度,降低投资失败的可能,进而提高企业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