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之洞与清末湖北留日教育的发展

2021-07-30侯恋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体西用张之洞游学

侯恋恋,郑 刚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甲午战后,举国哗然,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吾今自救之图,亦亟变法,亟派游学”[1]301。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察觉到留学教育对兴学育才、救国图强的重要作用,于是在湖北力倡留学教育。在他的领导下,鄂省留日教育蓬勃发展并达到高潮。此次留学成效显著,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新式人才。他们回国后学以致用,发挥所长,推动了湖北乃至全国的近代化历程。

一、晚清湖北留日教育的动因:天时、地利、人和

国内外形势以及清政府的支持为留学教育提供了合适契机,可谓“天时”;湖北新式学堂亟需人才的现状要求留学教育的发展,可谓“地利”;张之洞的留学思想为湖北留日教育的落实提供了指导方针,可谓“人和”。

(一)清末留学教育的兴起

继1872年幼童赴美和1877年福建船政学堂学生赴欧之后20年,国内留学事业转入低谷。直到甲午战后,留日教育兴起,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远胜前者。这一盛况离不开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推动。

1.国内推力一方面,以日为师理念日深。甲午战败以后,通过反思原因、吸取教训,康有为呼吁:“日本变法立学,确有成效。中华欲游学易成,必自日本始。”[1]250张之洞和杨枢等人也提倡通过留学日本培养新式人才以救国图强。在他们的共同倡议下,光绪帝于1898年发布上谕,准许将同文馆东文学生陆续派往。至此,留日教育上升到国策层面,国内留学风气大开,“疆吏以开中西之学为急务,总署亦以遣人出洋学习为要图”[2]75。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推动。1901年,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在教育领域采取兴学堂、奖游学、停科举的举措。新学堂亟需新式人才的现状呼吁留学教育的发展;奖励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激发了学子留学的热情;科举制的废除彻底阻断了学子的科考升迁之路,留学教育受到更多关注,成为学子们入仕做官的首选途径。这些改革举措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2.国外拉力甲午战后,日本出于战略考虑,多次派员与我国交涉。1897年,福岛安正和宇都宫太郎来华,劝诱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派遣学生赴日;1898年,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致函总理衙门,表示愿意承担中国学生留日的部分费用。此外,日本专为中国学生创设了预备学校、专门学校和留学生部(见表1),部分学校采取减少学费、调整课程设置和学习年限的举措。这些做法推动了留日教育的进程。

表1 日本为中国学生所办学校[3-4]

(二)湖北新式教育的发展

张之洞1889年到任湖广总督后,大力改革旧书院,提倡建立新学堂。经过破旧立新的改制,湖北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显著改善;各类新式学堂初步建立(见表2)。然而,随着学堂的兴办,师资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张之洞认为“求师之难……惟有赴外国游学一法,成效最确”,即游学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他极力推动留学教育的落实。

表2 晚清湖北创办专业学堂情况[5]187-202,219-229,[6-7]

(三)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

身处内忧外患背景中的张之洞发展留学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救国图强,从他的留学教育思想到实践无不渗透着“中体西用”的理念,旨在培养会通中西的人才以挽救清朝统治。

会通中西,人才兴国。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张之洞深刻反思后得出结论:“伊藤、山县、夏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分诣德、法、英诸国……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8]9737日本正是通过派人留学西方,这些新式人才回国后进行明治维新,最终使日本得以富强。因此,要想救国图强,必须派人出洋全面学习西政、西艺、西史,培养会通中西、道艺兼通的新式人才。这一认识扩大了西学的范围,成为他之后选择留学科目的依据。

留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在留学国别的选择上,起初,张之洞认为欧美为工艺最精之国,主张向英、法、德等国学习,后来才逐渐转向日本。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除了距离近、费用省、风俗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两国政治文化基础相似,日本明治维新后保留天皇的君主立宪政体与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内核十分契合。所以他将日本视为最佳的学习榜样。

综上所述,在国内外留学形势趋好、湖北地区需求日亟、张之洞极力倡导三方面因素推动下,湖北留日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在国内危机深重背景下应时而生的留学教育,其目的很明确——培养为清政府服务的“中体西用”式人才。

二、张之洞推动湖北留日教育的举措

张之洞吸取早期留学的经验教训,在留学生的选派、监管以及考核任用三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这些举措与其“中体西用”理念息息相关,其核心是“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旨在以西学维护中学。这是张之洞发展留学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

(一)严格选拔标准,规划留学专业

基于“中学为本”的理念,张之洞选拔留学生时强调中学基础,倾向于选择文理俱清、品学兼优的青年学生;为了达到“西学为用”的效果,他在分派留学专业时围绕国内需求展开。

在选拔官费留学生时,张之洞极为重视生源质量。在1895年的《吁请修备储才折》中,张之洞要求留学生既须粗通洋文,又须“理路较为明白、志气尚不鄙琐”。后来,基于留美幼童“浅学徒暄其新奇”,根底不牢、易被同化的教训,他在《劝学篇》中补充强调:“游学之益,幼童不如通人。”按照这样的标准,晚清时期湖北所派留学生多出自两湖、经心、江汉书院和武备学堂。这些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而且中学基础扎实。此外,他还强调对自费学生的出洋资格审核。1903年《奏定出洋游学自行酌办立案章程》的第三条明确规定:“各省自备资斧之出洋游学生……查明本生性质驯良、文理明顺者,准其申送该省学务处,详加考验,禀请督抚覆核。”[8]4279由此可见,张之洞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生出国留学。

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基于中体西用和按需派遣的理念,他在选择留学科目时表现出鲜明的应急性特征。当时的留日学生主要集中在师范、军事和实业领域。

第一,办学需人才,故派人习师范。为了解决新学堂“求师难”的问题,张之洞在1902年集中选派两湖、经心书院学生黄兴、张继煦、李书城等31人分三批赴日学习师范。1903年编订《学务纲要》时,他再次强调:“应速派人到外国学师范教授管理各法,分别学速成科师范若干人,学完全师范科若干人。”[9]242

第二,练兵需人才,则派人习陆军。1897年底,张之洞与陈宝箴议定“遣湘鄂子弟百人入日本陆军各学校学习”[10];次年初,张之洞派姚锡光、黎元洪等人赴日考察,旨在“相其学校阶级,陆军规制;学练兵兴革之由、训练之法”[11]52;同年,张之洞续派10人考察团参观日本陆军大操和20名学生赴日学习武备。[11]60这一工作在之后的1899年至1905年间持续进行。

第三,为改善“工无一技”的现状,张之洞兼顾其他实业。他将工艺专业视为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在1899年派遣王荣树、屈德泽、权量等人赴日学习实业,另派人学习农业。1903年,他在《覆商部》一折中明确提出:“多派学生数十人,入其商业学堂,分门学习……迅速选派明白切实人员出洋游历,专意考求商学……此尤为要著中之先著。”[8]10329以此为指导,此后两年,他又分批派遣学生赴日习商。

综上所述,无论是严格的出洋选拔标准,还是应时所需的专业分派,均是张之洞“中体西用”理念的反映,体现了他“会通中西”的人才培养标准。

(二)重视监督考察,规范留学管理

为了保证中体西用的人才培养标准,张之洞不仅设立留日监督,而且制定了比较系统的留学管理章程,以此保证留学生对清王朝的忠诚。

首先,重视监督考察。在留学初期,张之洞便派有驻日监督。清末十五年间,他先后派遣张斯栒、钱恂、卞綍昌等人充任湖北留日监督[8]4289,时常警醒学生“不忘君、不忘亲、不忘圣”。此外,他还不定期派人赴洋考察。1905年,他在《札金鼎前往日本、美、德、法、比等国考察湖北游学生品行学术优劣勤惰》中写到:“查有前湖北试用知府金鼎……前往日本及美德法比等国,将湖北游学生品行,学术详加察访,优劣、勤惰分别登记。遇有应行整顿之事,即会商原派驻洋监督,或就近禀商出使大臣,妥酌办理。”[12]由此可见,这些监督和考察人员十分重视留学生的学术和品行,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学业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中体西用的人才培养方向。

其次,规范留学管理。张之洞从制定管理章程和专设管理机构两方面入手。随着留日学生组织参与革命运动的情况频频发生,为强化管理,张之洞与日本使臣多次协商,决定制定专门政策来约束限制留学生。1903年10月,清廷批准他上奏的《约束游学章程》(10条)、《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10条)、《自行酌办立案章程》等。通过这一系列章程,张之洞软硬兼施、恩威并济,既奖励“安分用功”的学生以使“不安分”学生有艳羡之心,又赋予出使大臣和总监督查禁裁制“不安分”学生的权利。[8]1584此外,他还在湖北全省学务处下特设“游学科”统辖出洋游学游历事务,为日益繁杂的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13]

这些举措推动了留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进程,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为维护“中体西用”所做出的努力。他不仅时刻注意留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吸引更多留学生为清政府所用,这些均是“中体西用”理念的表征。

(三)制定考核机制,完善任用章程

对新式人才的考核任用是张之洞“中体西用”理念在留学活动中的最终落实,也是检验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为了吸纳更多留学生为清政府所用,张之洞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1)将留学教育与功名出身挂钩。张之洞在《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中规定:“在日本国家大学院五年毕业,得有博士文凭者,除给予翰林出身外,并予以翰林升阶。”[8]1581对留日学生给予功名出身的奖励,有利于将这些人才纳入封建官僚后备军行列,为之后顺利起用提供合理前提。(2)严格考核归国留学生。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十六日的《筹议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中,张之洞强调对于拟奖翰林出身并翰林升阶者“须由钦派大臣详加察核,按照所学科目切实考验,确与所得学堂文凭相符,始请给咨请奖”[8]1586,但是这一规定仅要求核对学生的文凭。直到1904年《考验出身毕业学生章程八条》、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五条》、1907年《考验游学毕业生计算分数简章》和1909年《修订考试游学毕业生章程》等章程相继出台,归国留学考核工作才得以进一步完善。(3)重视人才保护。在兴办留学的过程中,张之洞注意到一些原系湖北官费派遣的留学生回国后或经练兵处调用,或由他省差委,并未在鄂任职。因此,他在《自行酌办立案章程》中对任用留学生增加了限制条件:“凡各省选派官费学生出洋游学,毕业回国后……须在本省当差五年,以尽义务,五年期内他省亦不得遽请调往差委。”[8]1587由此可见,张之洞早期便敏锐察觉到人才流失问题,并出台了人才保护的规定。

综上所述,基于中体西用的理念,张之洞在兴办留学教育过程中采取了3方面举措:严格制定选拔标准、规范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考核任用机制。这些措施从起点到过程再到结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培养方向和留学效果。

三、张之洞发展湖北留学教育取得的成效

张之洞督鄂时期大力推进湖北留日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文教、军事、法政、实业等领域,在清末湖北社会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促进湖北文教事业的发展

张之洞在派遣留学生时侧重师范专业的学习。这部分学生归国后对湖北地区文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留日归国学生积极为地方教育实践服务。其中一部分人担任湖北地区中小学堂教职员,另一部分则自行创办学堂(见表3)。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人才紧缺的现状,而且他们所接受的新式教育思想为国内文教界带来了新风气。尤其是女子学堂的开设和特殊学堂的创办,丰富了学堂类型,在国内具有开创性意义。近代著名学者黄侃也是蕲春人。他受张之洞资助于1905年赴日留学,回国后相继担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教授,在音韵训诂、古汉语文字等方面独成一家,史称“章黄学派”,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4]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地方教育体系建设,例如张继煦、金华祝、缪纶藻、耿锡纶等人担任湖北省视学员,深入湖北学务一线,积极为湖北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表3 归国留学生参与地方教育事业情况[15]

其次,积极参与报刊传媒事业。留日归国学生通过开办阅报馆/室、书社以及发行报刊的方式(见表4),为湖北带来了新风气、新思想。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兴办文教事业、开阔人们眼界的同时,已经开始注意宣传革命思想,为之后的革命浪潮提供了温床。

表4 湖北留日生参与的报刊传媒活动[15-16]

(二)促进湖北军事法政的变革

1898年—1911年间,张之洞多次派遣留日士官生,他们分十一期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湖北政治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组织团体创办时间发起人励志会1900年万廷献、吴禄贞、傅慈祥拒俄义勇军1903年蓝天蔚军国民教育会1903年吴祐祯、敖正邦、蓝天蔚、龚光明、李书城华兴会1903年吴禄贞(筹办者之一)丈夫团1905年李书城、蒋作宾同盟会1905年李书城(发起人之一),蒋作宾后加入同盟会

一部分留日归国人员成为“改良者”。这部分人接受过新式教育,学识深厚,意图革新政治,以汤化龙、张国溶、刘庚藻、胡瑞霖等为代表。他们试图在保存清廷和防止革命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主张建立议会和责任内阁,走君主立宪之路。姚晋圻、余德元、张国淦等人组建了湖北宪政筹备会。在其引领下,湖北涌现出一批立宪团体。[17]但是皇族内阁的成立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幻想。立宪梦想破灭,立宪党人在反清和拥清之间最终走上“推倒政府”的道路,与革命党殊途同归。

一部分留日归国学生成为清政府的“革命者”。他们积极创办或加入各种革命团体(见表5)。这些早期的革命团体为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据记载,1905年夏,在孙中山筹组同盟会的筹备大会上,湖北有19人参加。[18]田桐、但焘在总部执行部工作,曹亚伯在评议部工作,时功玖、张防及陈振藩负湖北分会之责。1906年,湖北留日学生中有106人加入了同盟会。[5]240由此可以看出湖北留日学生在中国早期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简而言之,这些留日归国的湖北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建设、改良和革命活动,加速了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

(三)促进湖北实业的发展

在开展湖北近代留学事业的过程中,基于对农工商科目的重视和湖北地区实际情况,张之洞派出一部分学生学习农、工、商各科。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在农工商领域各司其职(见表6),促进了湖北地区实业的发展。

表6 湖北农工商专业归国人员活动概况[20]

农业领域成效显著。1905年,湖北第一批留日学农的王鹄等人回国后在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工作;1907年,黄毅侯、徐慎吾、程荫南三人留日归国后在农业学堂任教。他们积极参与农业学堂的建设,完善了农业学堂的课程体系(见表7)。

表7 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开设课程对比[22]

综上所述,张之洞督鄂时期为兴办留学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于保障留学质量发挥了一定作用。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发挥所长,推动了湖北乃至全国的近代化历程。时至今日,世界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发展、广度变革、深度调整的时代,教育领域日趋国际化,留学教育向纵深发展。仔细分析张之洞当时采取的留学举措,以古鉴今,对新时代留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如下借鉴:首先,对于留学专业,不仅要坚持按需派遣,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均衡发展。其次,在留学日趋普及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国应该严格出洋留学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留学生考察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再次,优化管理服务体系,面对留学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管理章程,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最后,对于归国留学生,一方面应该优化国内环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高高端人才回流率,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和完善对归国学生的考核任用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

猜你喜欢

中体西用张之洞游学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农村游学活动
靖边县武术协会到登封开展武术游学活动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浅论“中体西用”中的“实用理性”
张之洞被“教育”
论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中体西用”的现代价值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