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营商环境比较研究
2021-07-30于颖
于 颖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一、湾区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湾区是由多个相连的港湾和海岸组成的区域。旧金山湾区因位于旧金山湾的周围而得名,陆地面积18040平方公里,包括9个县、101个城镇,湾区分为北湾、东湾、南湾、半岛及旧金山市。其中:北湾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居民大多较为富有;南湾高科技企业云集,汇集基础科研、新能源、信息技术等多个产业,南湾也是全球经济的风向标;半岛则居住着富裕的中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湾区经济的发展;东湾气候宜人,拥有世界著名高校加州伯克利大学以及著名海港奥克兰港。湾区内主要城市有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三大城市各有分工、协调发展。旧金山市人口密集,金融、贸易、服务业发达;奥克兰以港口业务为主;圣何塞以硅谷为中心,其高新技术与电子产业高度发达。在各湾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基础上,旧金山湾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多,高学历人才聚集,就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格局为“9+2”形式,即由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等9市与香港、澳门共同组成,总面积55900平方公里,湾区经济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要推动力。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大都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南临中山与东莞,与香港和澳门一水相隔,是中国的南大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近年迅速发展的金融业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共同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2234亿元,占GDP总量的8.9%,服务业增加值18141亿元,GDP总量的72.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734亿元,GDP总量的10.9%。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南临香港、北接东莞与惠州、东临大亚湾、西濒珠江口,与珠海、澳门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经济特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形成以金融、高科技为支柱产业的全球经济中心城市之一,2020年GDP总量为27670.24亿元。其中: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0272.72亿元,占GDP总量的37.1%;金融产业增加值4189.6亿元,占GDP总量的15.1%。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将目光锁定在吸引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上,目前深交所上市公司2205家,总市值23.7万亿元,在打造高科技大都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深圳科技创新的定位目标。香港位于广州东南方,北接深圳、西临澳门、南与珠海相望,是中国内地与国际联系的桥梁,是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窗口,曾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拥有多家世界著名高校。澳门以旅游和博彩为主,近年澳门的科技创新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此外,东莞与佛山作为制造业中心,实现了高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湾区内另一个经济特区就是珠海市,珠海以环境优雅著称,是移居的典范。
香港目前受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影响经济有所回落,旅游业经济下滑严重,科技创新程度也落后于广州与深圳。此外,澳门2020年人均GDP为3万美元,同比下降62.5%。港澳对整个湾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减弱。
二、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从两湾区的GDP水平分析,旧金山湾区GDP在近10年总体处于稳步增长趋势,人均GDP超过10万美元;粤港澳大湾区的GDP呈现急速增长趋势,2019年总量11.62万亿元,尤其是2020年广东省一个省的GDP已经超越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增长速度已超过旧金山湾区。再从人均GDP分析,目前两湾区人均GDP分别为10万美元与16万元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因人口总量大,人均GDP低于旧金山湾区,因此需继续提高GDP总量使之与人口数量相匹配。
三、基础设施对比分析
大湾区营商环境的高度发展离不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发展,交通环境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
旧金山湾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建成7座跨海大桥,为湾区经济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环境。目前经过近百年的完善与发展,湾区已形成包括陆路、航空、港口等全方位、高度发达、十分健全的交通系统,其中海运是湾区早期主要交通方式,3个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8300万人次。便利的交通系统,一方面促进城市之间、城市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也方便了个人上下班交通,提高了人才聚集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早期以广州、深圳、香港的交通便利为引擎,发展较为迅速,但城市之间的交通受到一定的制约,近年,随着大湾区的定位与发展规划,交通系统正在逐步健全与完善。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并正式通车,极大缩短了珠三角与香港澳门之间的车程,2017年,广州与深圳之间的地铁工程“广深地铁22号”正式动工,建成后将实现广州30分钟直达深圳。此外,截至2020年年底,湾区内多条地铁、公路、轨道等项目在建,将实现广州与珠三角城市“一张票”城市新格局,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交通运输网,实现60分钟到达香港、澳门、珠海,90分钟到达省内其他城市。目前湾区内共有目前湾区共拥5个“亿吨级”世界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近8000万标箱,6个国际机场,机场吞吐量20161.76万人次。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
表1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类型及数量
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类型与数量已超越旧金山湾区,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旧金山相比仍有待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是2017年正式提出并创建,湾区规划与建设时间短,因此交通衔接整合度是后续营商环境发展的重点。
四、高校间的对比分析
旧金山湾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十分成熟,形成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联合发展的态势。目前旧金山湾区共有高校73所,其中教育质量位列全球100强的高校的3所,分别为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的旧金山分校与伯克利分校,其中斯坦福大学是全球著名的私立高校,2020年位列“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2名,学校科研人员多次获得诺贝尔奖与图灵奖等世界级高水平科研学术奖,多所高校与企业合作密切,注重基础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转化。粤港澳大湾区共有高校173所,其中顶级高校中山大学是国际知名综合型大学,有2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中山大学具有较高的医疗研究水平,拥有10家附属医院,科研成果转化率较高,其中中山眼科在专科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一。
由表2可以看出,两湾区之间高校质量差异较大,第一,高校数量上,旧金山湾区高质量大学数量明显多于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旧金山湾区有4所高校位列全球100强高校榜单。而粤港澳大湾区虽然高校总体数量明显多于旧金山湾区,但顶级高校数量少,只有中山大学位列世界100强榜单,而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4所高校曾入选世界高校100强榜单,但近两年均跌出榜单,目前2020年最新排名中只有中山大学位列第34名。第二,高校集群效应方面,因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世界顶级高校只有中山大学,因此高校集群效应弱,缺乏高校之间的科研带动力、促进力与竞争力。第三,高校科研实力方面,旧金山湾区几所高校的多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世界顶级科研奖项,科研成果转化率处于较高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内,虽然中山大学的科研转化率较高,但其他高校水平不一,因此总体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转化率均明显低于旧金山湾区。第四,人口数量方面,旧金山湾区总人口775万,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7264.92万,与拥有的高校数量相比较,前者教育资源充足,后者教育需求量大,但人均教育资源低,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缺乏培养高端人才的高水平大学。第五,粤港澳大湾区因香港和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制度,因此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融通障碍,教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有待提高。
表2 湾区间高校质量情况
五、企业间的对比分析
企业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是湾区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旧金山湾区凝聚了大量高薪技术企业,截至2019年年底拥有11家世界500强企业,包括苹果、谷歌等巨头企业,湾区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主要带动力,目前湾区以高科技企业为推动力,这些高科技企业在湾区内呈均匀分布态势。粤港澳大湾区拥有20家世界500强企业,也是高科技企业聚集地,主要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为引擎,凝聚了华为、中兴等世界级高科技企业,2019年湾区共有上市公司1800多家,高薪技术企业占比70%以上,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仅广东省就拥有5万家国家级高薪技术企业。总体来看,湾区高科技企业分布不均匀,以深圳与广州的高科技企业居多,其他城市的科技创新力存在一定差距。从均衡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力分布不均衡,产业凝聚力有待提高。
表3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数量
六、营商环境优化建议
第一,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定位合理,但香港近年经济发展受阻,由于受新冠疫情与国际因素影响,香港旅游业与零食业业绩下滑较大,但金融、贸易受到影响不大,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对接的窗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实现“金融、贸易中心”的定位目标。首先,在疫情已经控制的良好的环境下,削弱国际干扰因素的影响使香港经济尽快恢复发展;其次,坚持“一带一路”建设大方向,采用多种方式及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尤其对于国际大型龙头企业,吸引其在香港设立总部,以带动香港经济整体发展;再次,允许更多爱国者参与香港治理,保持政局稳定,从根本上保证香港经济发展。
第二,加强大湾区高校建设。首先,人均教育资源持有量低,应进一步加大高校数量或扩展办学规模;其次,在扩张的基础上应保证教育质量,尤其提升大湾区内一流大学的数量与质量,使教育资源与国际湾区相匹配。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大湾区大学等高校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引进和配备科研师资团队,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大湾区大学定位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拟开展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学历教育,加强了广深与港澳的学术合作。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湾区内其他城市,如中山、江门、佛山等城市与港澳之间的合作,促进一流大学在大湾区9市分校落地,根据大湾区内主要产业设立特色专业,培养适合大湾区发展的高技术人才,融合粤港澳三地优势资源,提升大湾区整体教育质量。
第三,目前广州与深圳经济发展与其他城市拉开较大差距,应重点发展大湾区内广州、深圳之外城市的企业创新能力,同时以广深的发展带动周边其他城市发展,以均衡湾区经济发展,加强各城市间贸易往来,以实现经济阶梯式整体提升。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改善城市间的“虹吸效应”,缩小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在GDP总量领先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人均GDP的提升,促进湾区整体协同发展。
第四,继续加强大湾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便利的交通是实现贸易发展的基础,目前湾区交通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珠海五市为中心,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以实现湾区交通“一张网”,以中心城市带动其他兄弟城市共同发展。首先,建立大湾区平等政府主体之间的横向磋商与利益协调机制。借助横向磋商与利益补偿机制,对于激励城市群交通协同中处于发展劣势的政府主体参与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城市群交通协同战略共识的达成。同时,利益补偿机制也是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约束,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可有效抑制地方政府寻求自身利益扩张的冲动,为协同发展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政府设定了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在此基础上,支持开展大湾区跨行政区交通合作探索,消除区域交通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其次,在大湾区城市群层面,建立与国家(省)层面规划、城市层面规划相衔接的大湾区交通规划编制体系,统筹落实国家战略意图,协调大湾区港口群、机场群、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战略资源在城市群的空间配置,并重点针对城际轨道、铁路、公交等城市交通层面的建设任务进行详细规划,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大湾区合作交流方面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