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A-EWM-CCDM模型的经济与金融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为例
2021-07-30江明洪董金玲朱苗苗穆星如
江明洪 董金玲 朱苗苗 穆星如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一、导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1)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目前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当代经济不断焕发新活力,迈上新的历史台阶。金融对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重要,不同的金融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金融发展是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和金融产业的高度化过程带来金融效率的持续提高[1]。
研究表明,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鲜有学者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区域金融与经济情况。
(2)研究意义
通过对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间经济与金融耦合协调度的分析,可有效缩小淮海经济区与我国东部其他地区间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差距,对推进国家重大区域经济布局和战略规划实施都具有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
淮海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将会推动创新发展,在进一步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大运河文化高地建设和促进“黄河拥淮”串联对接等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这一行为将有利于区域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辐射、传递、溢出作用,更好地实现国家区域战略的纵深发展。
2.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研究最先由巴杰特提出。随后帕德里克(Patrick)1966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终得出金融最先拉动经济增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拉动金融增长。但由于早期的研究结果国家发展程度的差异性,即不同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金融基础也不同。所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发展理论,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现象,1973年他们研究得出适当的金融改革可以解除金融抑制,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Goldsmith为研究调查了35个国家1860年~1963年金融发展指标得出经济与金融同时发生。由于Goldsmith的实证先例,King和Levine针对研究不足,在严格把控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验得出金融发展体系先进的国家其经济增长也更快。
(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针对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联系研究相对较晚。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用国外的实证分析法结合国内目前的发展状况联合研究。
1999年学者宾国强运用OLS和Grange因果检验法对实际利率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最终证实了McKinnon的观点,得出结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有关。2001年韩延春运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出金融发展只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增长。2003年史永东研究得出金融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也可以推进金融发展。2007年袁云峰等人研究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时空特征[2]。
二、研究区域概况
1986年淮海经济区成立,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共计20个地级市、51个区和97个县,全区面积18.0984万平方公里。2017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确定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江苏省代表团把在全国两会上联名提出议案,将淮海经济区进一步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淮海经济区的重要性和前景尤其突出[3]。
三、研究方法
1.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个指标之间量纲并不统一,需要消除指标之间的影响,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各指标之间的取值均在[0,1]。采用正向和负向两种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其中xij表示第 个系统下的第j项指标的值。由于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会出现0值,为了不影响后期计算,对处理后的数据结果须进行整体平移:
2.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熵权法的权重确定
通过无量纲化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后,为尽量减少误差,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初步权重,再通过熵权法对该权重进行修正,二者相结合综合确定指标权重,设置步骤如下:
(1)主成分权重计算(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①本文运用SPSS 24.0对指标各个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4],得到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ej以及累积贡献率Ej。
③得出原始指标的综合得分yj,其中fij为每个指标的载荷系数,p为每个待评价样本指标数。
(2)熵权法权重计算(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EWM)
①计算第i个系统第j项指标的比重:
②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hj:
③根据熵值计算差异度的值,从而得出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
(3)综合权重计算
取主成分分析与熵权法下的指标权重平均值,作为综合的指标权重:
3.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建立(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CCDM)
(1)功效函数
(2)耦合关联度模型
为衡量经济与金融之间彼此影响、和谐一致的程度,本文借用物理学的耦合概念[5]构建耦合关联度模型:
耦合关联度C∈[0,1],C与系统耦合性呈正比。
(3)耦合协调度模型
为更好地反映整体功效及协同水平,进一步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6]:
上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两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反映两者间的整体协同水平,α和β均为待定系数。由于经济和金融子系统同等重要,故取α=β=0.5。
对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划分,学术界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在充分考虑本文所要研究对象的实际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7],对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阶段和等级的划分见(见表1)。
表1 耦合发展类型分级划分
四、实证分析
1.指标体系设计选取与数据来源
(1)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更好地对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其进行测度时需考虑多个维度。
兼顾数据的代表性、针对性、可获得性等原则,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8-10]以及实际情况,本文选取18项指标构建经济与金融发展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2)数据来源
基于研究目标及设计指标体系的角度来搜集数据,选取2015年~2019年作为样本区间,构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3省8市近5年的面板数据,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系统的指标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各个城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2016年~2020年),3省8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PS数据库。其中保险深度、保险密度、金融存贷比、金融相关比率均是通过对原始的数据计算得出。参照张芷若的做法[10],对于一小部分统计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或个别缺失数据,基于实际情况,论文采用插值法予以补齐。
2.耦合协调测算与分析
(1)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格局分析
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大城市的数据代入相关公式,可求得2015年~2019年各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见表3)。
表3 2015年~2019年城市综合发展指数
就时序变化方面,从2015年开始,随着年份的推移和增加,城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大致呈现出波动性上升的趋势,但是提升幅度并不大,综合发展指数最小值为0.0655,最大值为0.2977。以徐州为例,由2015年的0.2100上升至2019年的0.2977。
就空间格局方面来说,呈现非均衡的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特征。
由图2可得,徐州、济宁、商丘三个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呈稳步增长趋势,其余城市发展程度有所差距。宿迁于2015年~2016年发展有一定停滞现象,与之相似的还有连云港。宿州、枣庄前期发展较为缓慢,近几年有所起色。而淮北在后续发展中稍显逊色,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从2018年的0.1565跌到2019年的0.1242。反观徐州,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值排行最高,为0.2544。
图2 城市综合发展指数一览
整体而言,城市之间虽然发展未同步均衡提升,但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徐州、宿迁、连云港三个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平均数遥遥领先,是核心城市群体中的主要城市。
(2)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根据上述构建的耦合模型,将所得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得出2015年~2019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的经济功效函数值1u和金融功效函数值u2,可得到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耦合匹配度
①子系统测算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2019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经济和金融发展子系统功效值处于稳定增长阶段,但二者之间经济较金融发展程度相比稍显弱势。经济的发展不能跟上金融增长的步伐,对整体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更小。金融快速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经济环境的支持, 健康的经济体系也需要优质的金融发展与之配合,二者的完善和效率的提升是关键点。
②耦合匹配度分析。除此之外,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耦合度关联度C均为0.9以上,为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2015年的濒临失调(D=0.4812)过渡到2019年的中级协调阶段(D=0.7302),其原因与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 同年12月10市共同签署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密不可分。政策的实施促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应加强淮海经济区的建设,努力达到优质协调状态,因地制宜,探索深层次、多元化、宽领域的发展模式。
五、研究结论与相应对策
1.研究结论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域作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环,研究当地经济与金融间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心城市发展势态良好,但整体发展进程缓慢
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其经济、金融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是城市生命力所系。因此徐州的发展往往能带动其他城市进步,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凝聚力和辐射力,带动区域协同合作。
(2)协调水平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特征,区域城市协作度不强
城市之间发展呈现非均衡的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地理特征。为此,有必要促使各区域之间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打破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壁垒,促进资金、技术、信息等多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各个区域实现互补、共同繁荣。
(3)金融发挥先导性作用,经济活力有待加强
由于u1<u2,为区域经济增长滞后型,故政府应弱化内部阻碍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壁垒,降低要素资源流动成本,同时整合金融资源,带动各城市发挥区域自身优势,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2.相应对策
(1)提升徐州中心城市地位,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从实证研究中可得出,徐州在淮海核心城市群中发展势态中遥遥领先。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更大支持和政策倾斜下,徐州将增强集聚效应和辐射力度,带动淮海经济区整体城市的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合作的示范样本,实现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
(2)加快省际边缘地区协同发展改革,促质量协调发展
淮海经济区现如今为一体化建设进程的缓慢阶段,加快建设是必然的趋势。前期促进形成了由地方政府搭台开路,部门协调服务,行业间对口合作,企业自主联盟的广领域、全方位、开放式合作发展的新局面和创造性态势。后期应该合理地开展各个城市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并且更加重视提质增效,联动共赢。
(3)激活本地经济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
由于金融建设在质量发展中较为突出,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聚集更多金融资源,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要加强经济的建设,积极推动经济改革和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统筹推进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