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量化评价

2021-07-30何芷璇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4期
关键词:经济区成渝变量

何芷璇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一、引言

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合作领先全国、成为学习典范之时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央继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于2007年决定设立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于2011年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涉及川渝两地,成为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快速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范围包括四川省15市(成都、德阳、绵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雅安)和重庆市全域。作为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级行政区界限、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成渝经济区发展对推动西部协同科技创新举足轻重。

综合目前学术界对科技创新评价问题的研究成果与成渝经济区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基于成渝经济区16市近5年政策文本,将政策计量工具与PMC指数模型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为科技创新政策的量化评价提供科学方法。就现实意义而言,进行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旨在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检验政策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正常运转,发挥科技创新引领西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形成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共商良好局面。

二、文献回顾

纵观国内外文献,现阶段的有关研究可归纳出以下特点:(1)现有文献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专家访谈、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DEA、定性比较分析、扎根理论等,定量与定性研究成果丰富,但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研究仍有待扩展补充。(2)科技创新政策的问题已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仍缺少对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深入研究,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对科技创新政策评价一般理论的探讨如政策内涵、框架和原则等。(3)对于科技创新政策评价主要为省级、市级层面研究,特色区域研究成果较少,目前有关成渝经济区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国内和定量研究[1],侧重于对成渝经济区整体或某类问题如产业经济、地理空间、资源开发等总结梳理,伴随区域战略地位的日益突显,有关成渝经济区公共管理领域的政策研究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

三、基于PMC指数模型的量化评价

本文拟对16市的科技创新政策相关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为保证政策样本选取的准确有效性,依据下述原则:一是政策样本时间跨度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二是剔除已失效、内容重复或与科技创新关联度不高的政策文本。

1.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文本共138篇。为保证所获取政策文件真实有效,政策样本均源于正规披露的公开信息,并使用Rost CM 6.0软件对全部政策文本进行分词与高频词提取,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成渝经济区16市所颁布科技创新政策的关注重点,如“项目”“资金”“技术”“企业”“人才”等(见图1)与科技创新相关度较大的词汇,以作为反选政策的依据。

图1 高频词共现网络情况

2.变量设置与参数识别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科技创新政策自身特点,本文选取10个一级变量和38个二级变量来创建科技创新政策PMC指数模型,同时设置每个二级变量权重相同,有记为1,无则记为0。设置的10个一级变量分别为:政策性质(X1)、政策视角(X2)、政策目标(X3)、激励方式(X4)、政策评价(X5)、作用层面(X6)、政策领域(X7)、政策重点(X8)、政策对象(X9)和文件引用(X10)。表1为科技创新政策量化评价变量设置。

表1 科技创新政策量化评价变量设置

由于 PMC 指数模型旨在尽可能不忽视任一变量的作用,尽可能全面考虑变量影响。规定参数的标准为:如果待评价的科技创新政策和相对应二级变量描述一致,则设定参数为1,若不一致则设定为0。

3.多投入产出表建立

根据以上对10个一级变量和38个二级变量的识别和选取,建立多投入产出表(见表2)。

表2 多投入产出表

4.指数计算与曲面构建

依据Ruiz的结论,PMC指数计算有四个步骤:一是将一级变量和二级变量放入多投入产出表;二是根据政策内容填入多投入产出表,并由公式(1)和公式(2)确定各政策各指标具体数值;三是根据公式(3)计算一级变量值;四是根据公式(4)计算各政策的PMC指数。

由于本研究所选取指标有10个,因此计算得到PMC指数取值在0~10,根据Ruiz的评价标准,将PMC指数计算的具体数值进行等级划分(见表3)。

表3 政策评分等级

PMC曲面是一个三维立体曲面,具体绘图通过MATLAB实现,通过曲面起伏以更直观对某项科技创新政策的各维度进行优劣判断,从而科学客观评价政策。

四、政策评价实证研究

1.评价对象选取

结合以上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价框架,基于高频主题词及其共现网络分析,本研究选取16项内容涵盖较为全面、代表性较强的科技创新政策作为评价对象(见表4)。

表4 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样本

续表

2.指数计算与曲面图绘制

设置16项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多投入产出表,再依据公式(4)分别计算PMC指数,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的PMC指数

根据公式(5)建立16项科技创新政策的PMC矩阵,在此基础上绘制16项科技创新政策的PMC曲面(例如见图2与图3)。

图2 P1的PMC曲面

图3 P2的PMC曲面

3.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PMC指数的计算结果,就成渝经济区内的两大核心城市成都市与重庆市而言,政策P1的PMC指数为7.06,等级为优秀,其中X6(作用层面)和X8(政策重点)低于均值,说明该政策在以上方面仍有待改善,重庆市政府部门借鉴已有的开发经验和实践成果逐步完善政策内容,可深入拓宽延展至企业创新的层面,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在产品开发、市场维护、科技研发等重点具体方面大力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从而有效提升高校院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排名第一的政策P2,PMC指数为7.20,这说明在制定政策时政府所考虑的各项指标较科学全面,从宏观到微观描述较充分,这不仅取决于成都市对加快建设具有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政策背景的深刻把握,也展现出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支持,通过鼓励支持西部研发平台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扩大其区域科技创新辐射能力[8]。

对于成渝经济区内的其他地级市,政策P5和P10的PMC指数分别为7.05和7.15,等级同属优秀,这说明在成渝经济区推动创新创业创造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内江市和宜宾市的政策从产品到产业,从经济、社会到制度领域,围绕优势培育、主体强化、技术缺乏等科技创新的焦点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激发地区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并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从而为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指明目标、清晰任务并细化考核。其余政策则均为可接受水平,资阳市政策P6、广安市政策P12、达州市政策P13和乐山市政策P15的PMC指数分别为6.02、6.95、6.60和6.55,分析可知该四项政策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财政金融支持与激励科技创新总体方面,仍存在政策的激励方式缺乏、作用对象较少且涉及领域较窄,而致使政策作用的发挥受限,因此可从以上指标入手加以完善。而分数更次之的德阳市政策P3、绵阳市政策P4、遂宁市政策P7、自贡市政策P8、泸州市政策P9、南充市政策P11、眉山市政策P14和雅安市政策P16的PMC指数分别为5.95、5.31、5.91、5.71、5.80、5.02、5.02和5.61,分析可知以上政策依据于中央和省科技政策,落脚于地方具体科创方面例如人才引进与队伍管理、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等,但在市场前景预测、政策制定视角、政策影响层面与领域,以及所作用的企业、个人、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对象方面出现目标较为模糊、举措存在空泛、激励力度仍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成渝经济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的背景下[9],可具体从围绕政策总体目标、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强化配套保障措施方面补充完善,宏观引领与微观落实齐头并进,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成渝样本与西部力量。

基于PMC指数模型建立的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量化评价体系,通过选取16项内容覆盖面较广、代表性较高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16项政策评分均处于可接受及以上,P1、P2、P5和P10为优秀,余下政策稍逊其后,为可接受水平。由上述分析可知,科创政策强调现实回应、具体落实与成果反馈,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在指标上不达标的情况说明区域政府应重视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通过两级指标数值和PMC指数明晰各项政策的具体优劣势,确定改进方面,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2015年至2019年我国成渝经济区较为典型的138项科技创新政策,采用文本分析提取关键词频,并综合参照已有学者对政策指标的设定进行修改,构建PMC指数模型的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关键词指标体系。研究发现:12项政策为可接受水平,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其余4项政策均为优秀水平。专项科创政策例如科技企业培育、科研人才管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涉及面较窄,PMC指数相对较低;而综合性政策尤其是涉及产业主题的,考虑内容较全面,政策内容的系统完备性凸显,因此PMC数值相对较高。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与综合分析,本研究对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的优化提出以下建议:(1)成渝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应重视科技人才与科技平台基地相结合,建立以人才为创新第一资源、以股权激励、资本投入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为核心的激励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激发创新活力;(2)在政策类型全面性、政策措施多样化方面,成渝经济区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先厘清不同主体实际需求,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并努力促进不同地区间经验交流、优势互补;(3)在创新驱动发展社会背景下,央地政府的科技创新理念不断增强,对于辐射影响日益扩大、战略地位不断凸显的成渝经济区,必须加强持续性的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与互动机制,从而形成高效服务、资源整合、服务深化的政策公共服务体制;(4)利用法律制度监管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政策反馈等关键环节,适当将政策红利上升为法制红利,推动贯彻落实国家和区域现行科创政策,加强政策培训与跟踪反馈,实现科技创新政策先行,为成渝经济带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猜你喜欢

经济区成渝变量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抓住不变量解题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