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对策研究
2021-07-30龚晨田贵超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文/龚晨 田贵超(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也蔓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的公共健康挑战,将对国际政治格局与经济科技的发展走向产生深刻影响。疫情的冲击与逆全球化思潮相互交织,导致全球供应链缩短甚至断裂,加之全球经济衰退与交通阻断、人员隔离等,给“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带来极大的不利因素。同时,疫情也使得国际社会对人类健康共同体理念有了进一步认识,合作抗疫和经济复苏的迫切需求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新的连接点,这又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展开了2000多个项目(中国政府网,2020),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不仅对公共健康领域带来严峻挑战,而且对世界科技、经济和政治格局的走向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也给“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防疫抗疫常态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合作,发挥科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值得深入思考。
一、“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实践概要
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水平的重要技术保障。自2017年《“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国家和各地方积极落实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地结合防疫抗疫形势,创新合作方式,更新合作议题,发挥科技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政府间科技创新联委会机制、科技伙伴计划等平台,积极落实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4项行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从倡议理念转化为了行动与成果。
一是科技人文交流。科技人文交流是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科技界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依托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国际合作项目平台,共支持800余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举办146个培训班,累计培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员2100余人(人民网,2019)。
二是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了“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创新资源集聚,有利于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业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联合研究中心、中国—印尼港口建设与灾害防治联合研究中心、中国—克罗地亚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先后启动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合作的亮眼名片。
三是科技园区合作。通过科技园区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分享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经验和模式,实现互惠共赢发展。目前,中国已与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蒙古、菲律宾、南非、泰国等国家先期启动或探讨建立国家级科技园区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创新园、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中心等方式,在农业、医疗健康、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科技园区合作。
四是国际技术转移。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技术转移平台,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目前,中国已分别与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等国共建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启动了南亚、东盟青年科学家创新中国行活动,广泛开展技术推介与产业对接,有力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二)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合作议题与方式创新
新冠疫情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地结合防疫形势需求,创新合作方式,突破疫情给合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是公共健康和信息技术成为重要合作议题。新冠疫情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的重大危机,中国坚定与世界携手,积极支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抗疫。在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中,合作抗疫也成为重要议题。例如,2020年8月16日,在广东药科大学大学城校园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主题为“聚焦COVID-19防控,深化中俄抗疫合作”的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议,助推中俄抗疫合作实现新进展。此次会议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广东药科大学主办,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支持,会议成果纳入当年12月举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央广网,2020)。
为了应对防疫措施与隔离要求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将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复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这也成为科技合作的重要议题。2020年1月,中国—东盟信息港云端智能创新产业研究院在广西南宁揭牌,发挥安全智能终端和机器人控制器技术专长,共同推进面向东盟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体系建设。7月,广西南宁举办“2020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云论坛”,论坛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研讨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人民网,2020)。2020年8月,江苏省与斯洛伐克签订科技合作备忘录,建立双边产业研发框架计划,通过斯洛伐克和江苏区块链企业的合作,促进双方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江苏省科技厅网站,2020)。同期,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国际技术贸易大会暨中日韩技术贸易论坛在青岛召开,聚焦大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通过论坛、路演、交易洽谈等形式,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促进技术贸易与服务跨境合作(中国科协网站,2020)。
二是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合作交流方式。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上交流逐渐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2020年5月,由浙江省科技厅主办的全球科技创新精准合作(日本、新加坡专场)“云对接”活动在杭州举行。活动中,来自日本与新加坡的创新项目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与浙江省企业、高校院所、创新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千余名代表展开了一次线上技术对接。海外项目代表在“云端”展示介绍各项目的技术特色与合作需求,活动全程以直播形式面向全省开放,并开展了实时留言互动(浙江科技新闻网,2020)。2020年9月15日,作为“中俄科技创新年”重点活动之一,“中俄科技合作圆桌会议”在上海举办,会议期间在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还同步开设有“中俄科技创新成果展区”,同时组织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主体与俄罗斯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展开“中俄创新项目对接会”,也成功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科技部网站,2020)。
二、新冠疫情对“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影响是双重性的。一方面,疫情的冲击与逆全球化思潮相互交织,导致全球供应链缩短甚至断裂,加之全球经济衰退与交通阻断、人员隔离等,给“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带来极大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疫情也使得国际社会对人类健康共同体理念有了进一步认识,合作抗疫和经济复苏的迫切需求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新的连接点,这又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一)“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对疫情的意识形态化导致“一带一路”合作氛围受到冲击。疫情下的国际社会合作机制变得更加脆弱,欧美一些国家刻意将疫情意识形态化,有意强化科技的垄断性与国界性,使之成为一些国家国内选举、党派竞争、政治斗争的手段,对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合作产生负面影响。境外一些媒体刻意放大或者歪曲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利影响,漠视甚至贬低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抗疫的积极努力,误导沿线国家民众及媒体对中国疫情及中国防疫成效的认知,损害对“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信任感和信心。
二是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减弱了部分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能力。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已经波及全球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医疗成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大封锁”造成2020年和2021年全球GDP的累计损失可能达到9万亿美元。在各国隔离防疫措施造成的停工停产、交通运输中断或减少、人员流动受限、供应链受损、投资贸易剧降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贫困率上升,甚至可能出现局部社会动荡,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形成巨大挑战。
三是隔离防疫措施影响合作项目正常运行。跨国合作项目由于其本身涉及的范围广泛,需要频繁沟通和高频率的人员交流与物流保障,而这与当前各国的防疫措施形成了冲突。“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居多,多数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治理水平较低,疫情防控难度大,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防疫措施,实施边境入境控制、取消或减少国际航班,相互限制和禁止人员入境、国际运输清关拖延等,才能有效抗击疫情。然而,隔离措施产生连锁的反应使得人员流动、供应链等接续受到抑制,进而影响跨境合作项目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导致合作的中断和倒退。
(二)新冠疫情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创造机遇
一是开拓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新领域。首先是国际抗疫合作方面的联合技术攻关。疫情发生后,中国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开展合作,第一时间与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全面参与疫苗研发等疫情防控科研合作,对其他国家无私提供物资和医疗援助,为全世界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佳实践,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多国提供科技援助,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典范,也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公共卫生和大健康领域的科技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是互联网、数字技术、自动化等新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新冠防疫措施对社会造成的最直接影响是改变了传统的集中工作方式,远程办公成为国外疫情较严重地区的常态。这使得全社会对信息化、自动化、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依赖进一步增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中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二是拓展了国际合作交流的新途径。当前新冠疫情的发展时有起伏,国际间的交通运输和人员交流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远程办公、在线会议等新技术已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为疫情常态化情境下保证国际合作交流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会议、云计算等已经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路径的拓展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为启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合作项目、突破国际合作交流空间限制创造了条件。未来的“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将向更大范围和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常态化防疫形势下加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建议
(一)加强“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共同体科技创新合作
以应对这次重大突发疫情为契机,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境外合作园区和中资企业较为集中地区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重大疾病防控、医学科研、医务人员培训、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发挥我国在医药科技、医药产业包括中医药等领域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开展重大疫情检测和防治、疫苗开发、新药研制、临床试验以及市场准入等的全方位合作,与沿线国家共同提高有效遏制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打造开放的合作平台,及时交流、分享数据和研究成果,持续加强跨区域科技合作体系建设。
(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由于疫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冲击,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将面临资金短缺,甚至面临产业化路径的断裂。为此需要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沿线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的意愿和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与资本机构的对接深度,开展面向不同投资阶段的投资基金的推介合作,加速产业化发展。提升民间投资机构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参与度,允许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投资机构资本出海,进行海外孵化,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成果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