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 例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2021-07-30赵喜颖刘添文张应杰张北平通讯作者
赵喜颖,刘添文,张应杰,张北平(通讯作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总院脾胃病科 广东 广州 510120)
结直肠息肉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是指突出于结直肠肠腔的隆起性病变,为黏膜局限性隆起,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腺瘤性息肉,93%的结直肠癌来源于腺瘤性结直肠息肉,腺瘤性结直肠息肉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目前诊断结直肠息肉较为可靠的手段是电子结肠镜检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结直肠癌的认识有所提高,电子肠镜已成为常规筛检的手段[1]。目前仍无有效的预防息肉发生、复发及癌变的方法。中医对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研究报道较少,且多集中于具体药方对临床疗效的观察,随着中医体质学的发展,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体质类型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本病得体质类型研究则鲜有报道。本研究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对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进行了调查,探讨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好发体质,以期通过对易患体质进行早期筛查、干预以降低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及复发率、癌变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经内镜下摘除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诊断标准: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健康组入选人员为门诊体检患者肠镜检查未见病变的健康人群。排除标准:(1)严重肺、心、肝、肾及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者;(2)既往肠道恶性肿瘤病史者;(3)因各种原因不能很好地理解、配合、勾选调查问卷内容者;(4)病理证实息肉已经发生癌变(不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非腺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化生型息肉等);(5)合并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合并家族性息肉病或其他遗传性息肉病患者。退出标准:调查对象未能按照要求勾选完成调查问卷或自动退出研究。
1.2 方法
问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本院专科医生及脾胃消化专科研究生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信息收集:息肉患者和正常体检人群的性别、出生年月、既往病史、家族史、个人史、用药情况等;(2)中医体质类型量表(CCMQ)及测评:采用中华中医药医学会批准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王琦[7]编写的中医体质学对调查对象进行体质类型测评,该量表将人体的体质类型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共有60 个条,9 个亚量表。(3)在环境的安静、光线充足情况下观察和填写调查对象的资料。将回收的问卷统一编码,中医体质类型的原始分数为各亚量表条目得分相加,将原始分数转化后录入我院体检中心中医体质辨识软件,经软件分析,导出体质类型辨识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1 582 份,其中10 份问卷出现填写不清楚的情况影响判定而被判定为无效,回收有效问卷1 572份。1 572 例调查对象中男697 例(44.3%),女875 例(55.7%),息肉组回收705 例,男385 例,女320 例,年龄(57.09±8.72)岁;健康组回收867 例,男312 例,女为555 例,年龄(56.47±9.55)岁。息肉组与健康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结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
2.2 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与健康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体质以痰湿质和湿热质居多,两类体质在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组中的发生率之和达到60%;与健康组相比,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组中平和质的较低,而痰湿质、湿热质这两种偏颇体质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组与健康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比较[n(%)]
3.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随着肠镜的广泛开展,结直肠息肉及肠癌的检出率亦大幅提高[2]。腺瘤性结直肠息肉被称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复发及癌变主要与其大小、形态及数量、组织学类型、异型增生程度有关,研究发现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癌变率最低,混合性腺瘤介于两者之间;腺瘤的异型增生程度越高,癌变的风险越大。临床上腺瘤性息肉起病非常隐匿,临床上常无特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某些消化道不适如腹泻、便秘、腹胀等,也常常因为症状轻微且不典型而被忽视[1]。从正常腺细胞发展到腺瘤再到腺癌约需10 ~15 年[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因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精神压力的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尽管电子肠镜发现大肠息肉后科采取镜下切除的方法进行有效治疗,但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复发率仍较高[4]。目前现代医学探索的化学预防对复发疗效有限,不良反应较大,因此,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常见病理体质,从而进行体质调护不失为一种预防该病复发的尝试方法。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5]。目前最常用的体质分类方法是匡调元的六分法[6]及王琦的九分法[7]。随着研究的进展,中医体质学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并于2009 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学判定标准。临床上,中医体质学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不同的体质可以表明机体对某些疾病或状态的存在易感或易患的可能[8-9],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相通,通过对患病个体的体质分布进行研究,可以从中医体质的角度了解某种疾病的对某些体质的倾向和疾病本身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从而对易患体质进行适当调护及辨证施治,及早预防疾病发生及复发。
本项目组通过对705 例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的调查,并与健康人群体质分布进行了对比,探讨了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及健康者的体质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偏颇体质发生率较高,以痰湿质和湿热质这两种体质为明显,较健康人群中的比率明显升高,其中痰湿质225 例,占31.91%;湿热质201 例,占28.51%,两类体质在腺瘤性结直肠息肉人群中的发生率总和达到60%以上。中医理论中,本病属中医“肠瘤”“肠覃”“便血”“积聚”“肠癖”“脏毒”“樱桃痔”“久痢”“泄泻”等范畴,以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黏液便、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本虚主要为脾虚、气虚,标实主要为湿、瘀致病[10-11]。中医基础理论和本次调查结果均提示,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可能倾向于痰湿质、湿热质为主,与“湿”、因“湿”致“瘀”关系密切,湿热、痰湿为致病关键,可兼夹转化,使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综上所述,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多见痰湿质、湿热质,其中以痰湿质最为多见。因此,在腺瘤性大肠息肉的防治中,重视患者体质分析,及早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可能更好地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发生和复发,为中医药预防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复发等提供研究方向。由于本研究调查人员年龄差距较大,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大小、数目等未进行分层,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层调查,为该病的中医体质学研究提供更为严谨的客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