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07-30孔婷
孔 婷
(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四川 成都 610010)
乙型肝炎是一种临床常见肝病,主要发病原因表现为:感染乙肝病毒。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日益加重,最终威胁到其生命健康安全。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来说,临床需及早确定病情,再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具有抗体活动的动物蛋白,主要存在于机体以下几个部位:血浆之内、分泌液内、其他组织以及体液内等。乙型肝炎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之后肝细胞功能受损,继而导致机体内的抗原物质无法被有效清除,最终使得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病理学研究显示,血清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1]。本文将对其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乙型肝炎患者共68 例(其中有23 例急性肝炎患者作为A 组、20 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B 组、11 例肝硬化患者作为C 组、14 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作为D 组),再选取同期本院的31 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对照组均为健康人群;(2)A、B、C、D 组患者HBV-DNA 为阳性;(3)均知情且签署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者;(2)中途退出者;(3)重要器官组织病变者。A 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4、9 例,年龄(43.65±5.25)岁。B 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3、7 例,年龄(42.96±6.16)岁。C 组男、女患者分别为8、3 例,年龄(41.52±6.39)岁。D 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1、3 例,年龄(42.22±5.57)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1、10 例,年龄(40.86±5.34)岁。五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五组均在接受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之前保持清淡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在检验前1 d 叮嘱其空腹8 ~12 h,再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4 ~5 mL),离心处理后(频率:3 000 r/min;离心时间:10 min),将标本置于抗凝管中保存(保存条件:-20°C)。A、B、C、D 组患者在确诊后均接受针对性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使用BECKMAN IMMAGE800 分析仪分析IgG、IgM、IgA等)水平以及A、B、C、D 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五组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A、B、C、D 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 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A、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五组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s,g/L)
表1 五组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s,g/L)
组别 例数 IgG IgM IgA A 组① 23 13.25±2.47 1.65±0.66 2.99±1.02 B 组② 20 17.56±3.26 1.72±0.45 3.88±2.11 C 组③ 11 17.86±4.52 1.84±0.75 4.65±2.39 D 组④ 14 19.38±8.28 2.28±0.77 5.55±2.74对照组⑤ 31 11.49±2.12 1.33±0.22 2.12±1.05 t ①VS ⑤ 2.8115 2.5241 3.0472 P 0.0069 0.0147 0.0036 t ①VS ④ 3.3408 2.6441 4.0703 P 0.0020 0.0122 0.0003
2.2 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后A、B、C、D 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s,g/L)
表2 四组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s,g/L)
Ig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① 23 13.25±2.47 11.02±2.36 1.65±0.66 1.21±0.35 B 组② 20 17.56±3.26 14.23±3.02 1.72±0.45 1.39±0.33 C 组③ 11 17.86±4.52 14.15±3.11 1.84±0.75 1.31±0.22 D 组④ 14 19.38±8.28 14.02±1.69 2.28±0.77 1.18±0.79 t ① - 3.1305 - 2.8246 P- 0.0031 - 0.0071 t ② - 3.3511 - 2.6446 P- 0.0018 - 0.0118 t ③ - 2.2426 - 2.2489 P- 0.0364 - 0.0359 t ④ - 2.3732 - 2.7308 P- 0.0253 - 0.0009组别 例数IgG组别 例数 IgA治疗前 治疗后A 组① 23 2.99±1.02 2.05±1.14 B 组② 20 3.88±2.11 2.48±1.23 C 组③ 11 4.65±2.39 2.68±1.44 D 组④ 14 5.55±2.74 2.96±1.85 t ① - 2.9470 P-0.0051 t ② - 2.5635 P-0.0144 t ③ - 2.3416 P-0.0297 t ④ - 2.9312 P-0.0070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进步,临床检验技术也逐渐进步。临床检验技术的提高能够为疾病早期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继而使得临床医师能够更为快速且准确地制定出针对性治疗计划。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大约有6 500 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3 200 万左右的乙型肝炎患者,因此我国原卫生部始终将乙型肝炎的诊治作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肝脏是人体中的一项重要器官组织,主要发挥着代谢和解毒作用。机体一旦被乙肝病毒所感染,将显著影响肝脏组织的代谢和解毒功能。临床实践表明,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疾病症状不够典型,因此极易被患者所忽视,导致疾病恶化,最终威胁患者的生命。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乙型肝炎好发于青壮年人群,其中有少部分乙型肝炎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或者肝癌[3]。现阶段来看,多数学者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生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经过多个免疫反应,继而导致肝组织内部出现病理免疫损伤,并非是乙型肝炎病毒在机体内复制肝细胞,继而引发肝组织受损。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早期的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失眠多梦、体力不济、乏力、感冒等[4]。临床在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一般通过症状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确诊。有关资料显示,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也能够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病情进行确诊[5]。根据已有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破坏越大,那么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越快[6-7]。本文结果显示,A、B、C、D 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D 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A、B、C 组(P<0.05),治疗前后A、B、C、D 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结果论证以上观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IgA 水平的表达与肝硬化的进展密切相关,IgA 可作为肝硬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之一[8-9]。有关资料显示,IgG 可作为评估肝纤维化患者预后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10]。IgM 对早期感染患者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IgM 水平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阶段的作用不典型。
综上所述,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检验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