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普通高中的课程统整
2021-07-29康红兵
摘要:新时代普通高中应该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推进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思维、勇于实践创新的课程结构。结合学段的要求和特点,普通高中可将生命生活、概念主题、问题任务等作为统整中心,强化课程育人的综合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保证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组织实施课程统整,深化新时代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五育并举;普通高中;课程统整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A-0034-0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体系,确立了“五育并举”的发展路径和育人模式。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颁布,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贯彻和落实“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推进学校课程和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新时代学校课程应该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推进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思维、勇于实践创新的课程结构和实施方式。课程统整是将不同的知识、经验、方法、活动等进行整合、变革或重构,以促使学生对知识、问题及社会形成整体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性、社会性的意义认知和实践能力[1]。
一、普通高中课程统整的价值追求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赋予学校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任务。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课程改革是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要载体。在经验重建和意义生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与自己的记忆、经验和反应等发生着内部关系,也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必然的互动[2]。因此,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其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发展的学习情境,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的组织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养和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一)指向全面发展,确立综合育人的培养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的“和雅课程”是对新时代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试解。“和”既有合并、中和之意,又指向和谐;“雅”即对美好、高尚、正规、标准的事物的赞誉。《诗经注》上说:“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荀子》中有“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和雅”集“和”的智慧和“雅”的美好于一体,也体现了五育并举和课程统整“和”的过程和“雅”的追求。
“和雅课程”以“做大写的中国人”为课程目标,旨在以更为精准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增加学生自主发展的实效性,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和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社会担当”的健康、文明、自信、进取的“大写的中国人”。
(二)指向整体思维,促进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
课程统整通常会采用比较、演绎、归纳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去完成某一学习主题。但无论哪种方式,如果不能整体把握学习对象,很容易滑入以偏概全的误区。在学习的过程中,整体思维能帮助学生以全面和整合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不仅能使他们明晰认知对象的组织架构,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把握和看待某一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還能促使学生整体性地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整体和局部,获得对该问题的创造性理解。
在课程统整的整体思维下,课程结构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十多年来,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坚持以“和而不同,雅而有致”的课程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了以“一核三群多翼”为结构的,涵盖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课程体系(如图1)。“一核”即学校提出的育人目标“做大写的中国人”,“三群”是指“求真、存善、尚美”三大课程群,“多翼”是指围绕“三群”形成的众多校本课程。学校以课程群的方式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从而系统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知识。
(三)指向实践创新,推动育人模式的与时俱进
除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学习思维的整体性,课程统整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还是一个积极实践、充满探究体验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事实和知识的情况,还要关注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雅课程”基于学校的基础课程,通过三大课程群将研究性课程和拓展课程进行统整,以学生的实践创新为载体,将教材和书本知识具体应用到“做”和“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和重构,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
二、普通高中课程统整的实现路径
从国内外已有实践看,课程统整一般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比如日本的“基础理科”课程和我国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等。以解决问题的逻辑作为统整的中心也是课程统整的主要方式,比如以解决环境、和平等现实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观念、策略和方法等来组织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课程统整的基点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持续发展,依据的是课程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普通高中学段的要求和特点,可以将生命生活、概念主题、问题任务等作为中心,实现普通高中的课程统整。
(一)以生命生活为中心,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获得成长的平台和机会,学校课程应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程内容应该体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课程要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三观形成等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学生获得与社会、自然打交道的经验。如我校将劳动教育、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体艺社团等与生命、生活相关的课程纳入“尚美课程群”,在选择课程内容、安排实施计划和组织相关活动时统筹考虑。以生命教育为课程统整中心时,把学校的消防演练、防震演习、防疫课程、交通安全等相关内容进行统整,形成系列教育内容,让学生对自我防护和生命意义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二)以概念主题为中心,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用整体的视野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和世界的真实信息。课程统整能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为必要的知识体系,对相关概念和主题形成完整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持续积累。如我校主动对接社会课程资源,以“工业文明”为主题,利用大厂地区工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建构了“1+2+3+4”课程实施模式:即一个主题——“工业文明”,两个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工业文化体验区,三个中心——学校的课程资源研发中心、学生实践活动指导中心、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中心,四门基础课程——历史、政治、物理、化学。学校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学生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文化体验区等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了解“新型工业文明小镇”的建设和打造,让学生体验工业文明的变迁。
(三)以问题任务为中心,引导学生关照社会实际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在问题解决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上往往有所欠缺。课程统整的目的是让学生围绕社会实际,通过基于问题的多维思考和逻辑训练,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深度认知过程和社会化过程。我校每年都要举行学生辩论赛,学校学工处和团委首先从学生中广泛征集选题,根据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学校工作的重点确定论题,各班围绕论题召开主题班会,然后才确定各班的参赛选手,以辩论比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
三、普通高中课程统整的实施原则
普通高中课程统整要把基础课程、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进行意义整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增加情境的浸润和师生的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反馈,尊重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风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意义学习的主动探究。
(一)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育人的综合性
普通高中课程统整能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课程结构应该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和学科之间的融通,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实际获得和实践应用,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统整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高度重视学生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在课程统整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密切关注课程实施效果,要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统整应该基于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确定课程的实施策略和实施原则。如针对学生劳动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尚美课程群,整体设计学年的志愿者活动、将学校农场劳动、校园卫生值日、通用技术和劳动课等整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敦促着知识的关联与转化,也引导着学科的融合和课程的综合。五育并举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下,课程的综合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在推进高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同时,要强化道德教育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遵循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发展趋势。五育并举视域下课程育人的综合性还体现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协同性,普通高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因过度追求高考成绩迷失育人的方向。
(二)服务学生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課程统整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普通高中课程统整的实施,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思维习惯的影响,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作用。课程统整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采用“课程+课堂”双轮驱动的方式推进五育并举,实施全面育人。在夯实基础课程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统整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并将课程落实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效明显的课堂中去。教学不仅发生在教室里,还可以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活动中,发生在社会中。教师将学生带到实践基地、课程基地、创新实验室、博物馆、书店、高校、医院等场所,提供参与、体验、实践等沉浸学习的机会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能动性。
(三)聚焦情境体验,保证课程实施的实践性
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要求普通高中的课程不仅要密切五育之间的关系,而且要重视学校课程、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等的联系和协调,使课程实施的过程成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统一的过程。社会是教育的最大课程资源。学校要主动对接,让优质的社会课程资源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服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和机会。比如学校可以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项目活动,让学生走近高雅艺术,为他们创设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在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时,学校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防止商业行为或不健康思想等对学生思想的侵蚀,使校外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对学校教育的有益延伸。
五育并举视域下的高中课程是全方位育人、综合育人、整体育人的课程。课程统整为学校新时代更好地育人、育更好的人提供了机会。在课程统整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还要重视课程组织实施的策略路径和方式方法,重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以此促进高中课程和学生的高品质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康红兵.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统整策略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8.
[2]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4-145.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