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晨诵为学生“编织”最美的成长历程
2021-07-29邓妙珊
邓妙珊
摘 要:晨诵是指在每天早晨,教师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的童诗童谣、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但是如何实现晨诵课程的教学目标呢?“编织”就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关键词:晨诵 “编织” 成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4.028
晨诵,是指在每天早晨,教师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的童诗童谣、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晨诵”不能仅仅理解为诵读。“晨诵”与一般诵读最大的区别在于“编织”,通过“编织”让诗歌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成长发生关系,让诗歌不再仅仅是一首诗歌,变为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编织”呢?“编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那么教师要如何对晨诵课程进行“编织”呢?
一、“编织”的层面
1.身体层面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6、7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用直觉而不是逻辑的思维方式”,“内心行为仍需要大声说出”。于是,我们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安排大量的童谣、童诗内容,并通过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的方式,通过身体运动直接感知诗歌的韵律与含义。
这就是在一、二年级的晨诵中最常见的“编织”—身体层面的“编织”,也是最浅显的一种“编织”。
老鼠搬鸡蛋
小老鼠,搬鸡蛋,鸡蛋太大怎么办?一只老鼠地上躺,紧紧抱住大鸡蛋,一只老鼠拉尾巴,拉呀拉呀拉回家。
以上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童谣《老鼠搬鸡蛋》的内容。根据诗歌与一年级孩子活泼爱动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诗歌明快的节奏,让诗歌中的动感与学生的身体勾连起来,给学生编排诵读动作,这样就实现了晨诵过程中身体层面的“编织”。而学生在这样的“编织”中,读懂了诗歌,舒展了身体,愉悦了精神。
2.语言层面
晨诵课上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抓住诗歌的特点,从语言的积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上进行“编织”。
不擦盘子的高招
如果你不得不去擦盘子(做那讨厌无聊的家务)
如果你不得不去擦盘子(而不是去商店购物)
如果你不得不去擦盘子 就故意掉一个在地上
也许他们就再不会 让你去把盘子擦亮
以上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不洗碗的高招》。在教学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引导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诵读诗歌,接着抛出问题:“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一些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不想做那么多的作业,可是又不得不去做。”“我不想上兴趣班,而想去公园玩,但是又不得不去。”“我不想吃青菜,可是妈妈非得逼着我吃。”……
通过结合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可以让他们对诗歌进行仿写。仿写既让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便是语言层面的“编织”。
3.情感层面
只有在晨诵中进行情感方面的“编织”,那么这首诗歌才能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振,诗歌感情与学生的感情连成一脉,诗歌也就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这是金子美铃的诗歌:
树叶宝宝
月亮说:“睡吧睡吧。”轻轻为它披上月光,轻轻地唱着催眠曲。
风说:“起床啦。”当东边天空发白的时候,轻轻把它摇醒。
白天照顾它的是小鸟。大伙儿唱唱歌,在树枝间钻进钻出。
小小的树叶宝宝,喝奶睡觉,睡着睡着就长大了。
这是一首清新温馨的儿歌,学生一下子就会明白—他们也是树叶宝宝,每天老师为他们的成长“钻进钻出”,辛勤工作。他们就在老师的关怀与教导下,一天一天慢慢长大!这就是情感层面的“编织”!
4.精神层面
“文以载道”。经典诗文是用诗的语言给予读者精神的滋养。在晨诵中,教师应该注重挖掘诗歌的内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进行精神层面的编织。在教学金子美铃的诗歌《紫云英叶子的歌》时,南明教育的教师进行了这样的“编织”:在看似平淡的诗歌里,藏着紫云英叶子渴望远行的心,因此它渴望有一只小手来把它摘下,让它随着风儿去旅行。
除了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之外,教师还要提出疑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紫云英叶子啊,你到底想不想离开自己生长的美丽地方呢?”然后引出学生已经读过的《青蛙弗洛格成长故事》之十二《弗洛格去旅行》及《丑小鸭》,让学生在熟悉的故事中感受到弗洛格喜欢探索、冒险的精神,为丑小鸭不甘平庸的勇气而动容。这样,所学诗歌与所读过的故事互相联系,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紫云英叶子向往远方的心—哪怕是一片叶子,也会不满足于安逸,有一个成为“快乐的旅人”的愿望。这些会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5.生命层面
在诗歌与学生的几种“编织”方式中,最高层次就是生命层面的编织。这样的“编织”能够融入学生的生命,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晨诵课上,我带着学生学习了张秋生的诗歌《我来了》。诗歌是这样写的:
我来了
春天,用第一个小嫩芽 说:我来了。
夏天,用第一个小花蕾 说:我来了。
秋天,用第一张飘落的叶 说:我来了。
冬天,用第一朵洁白的雪花 说:我来了。
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更感受到四季悄然来临的惊喜。
二、“编织”的形式
1.律动
“律动”的编织方式经常用于低年级。当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诵读的同时,要跟着诗歌的节奏拍手、摇摆,做出一些动作……在这样的律动中,学生在体会诗歌节奏的同时,更能体会诗歌的内容,诗歌与学生的身体通过“律动”进行了编织,而孩子天真好动的个性也得到了释放。
2.改编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在晨诵课程中,“改编”的编织方式是一种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诗歌的时候,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改编,这样的改编是语言层面的“编织”。如,在学习了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不洗盘子的高招》后,我让学生进行改编创作《 的高招》;在学习了谢尔·谢尔弗斯坦的《八个气球》后,有几个学生主动改编了这个作品,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学生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发挥了创造力,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3.融合
融合的编织方式是指诗歌与学生的成长融合一起,诗歌中有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里藏着诗歌。这样,诗歌与学生的成长就会融合在一起,学生才会勇敢地做出改变。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融合”,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并从中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与自信。
4.映衬
当诗歌只以文字的方式出现在纸页上,它与学生之间是缺乏联系的,学生也无法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如果找到诗歌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让诗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交集,那么学生就会心領神会、恍然大悟。
在学生对诗歌改编的过程中,诗歌原作与改编诗歌互相映衬,诗歌的画面与学生的成长画面互相映衬,学生一下子就拉近了同诗歌的距离,对诗歌的理解也会随之上升一个层次。
总之,晨诵是一种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教学方式。它是浪漫的,也是迷人的,而“编织”让诗歌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勾连,纵横交错地织入学生的生命肌理,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编织”是晨诵与平常早读之间最有辨识度的区别,也是晨诵课程应该追寻的目标,更是晨诵课程应该突破的难点。编织的层面以及方式不是唯一的,它们可以单独存在,更可以交融运用……这些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尝试与开创,一起追寻理想的晨诵课程,为学生“编织”出最美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韦照祥《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