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不同药物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效果分析

2021-07-29韩露刘爱军张永林王志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1年13期
关键词:尿激酶内皮峰值

韩露,刘爱军,张永林,王志荣

(1.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221000;2.滨海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滨海224500;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徐州221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现代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一种高发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1]。该病确诊后应及早手术。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临床疗效较好,被广泛应用。急诊PCI 术中血栓负荷较重,单独使用急诊PCI 对于增强再灌注效果及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作用有限,需要配合抗血小板药物及抗栓药物以改善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 术后的预后[2-3]。相关药物常采用尿激酶,可有效溶栓及预防血栓形成,但其溶栓效果受给药剂量及时间窗影响较大[4-5]。本研究尝试采用急诊PCI 术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与急诊PCI 术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尿激酶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 例,均符合行急诊PCI 的手术指征。纳入标准:①心电图检查显示≥2 个邻近导联出现ST段抬高,且幅度在1 mV 以上;②年龄< 80 岁。排除标准:①存在急诊PCI 术禁忌证;②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③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按照急诊PCI 术时联合冠状动脉内用药的种类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急诊PCI 术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急诊PCI 术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尿激酶治疗。两组患者术前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PCI 术前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180 mg 替格瑞洛(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77)口服及3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嚼服。行PCI 术时,冠状动脉造影采用3 000 u 肝素钠注射液(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612),给药方式为桡动脉或肱动脉鞘内注射。对照组采用急诊PCI 术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尿激酶治疗,注射用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12020492)20 万u 经导管冠状动脉推注;研究组采用急诊PCI 术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欣维宁,远大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10 μg/kg 经导管冠状动脉推注[4]。所有患者PCI 术后给予90 mg 替格瑞洛(口服,2 次/d)至少12 个月、1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4 次/d)长期服用及4 100 u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2 次/d)5 d 以上等常规治疗。治疗全过程随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术后3 h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入-20℃冰箱冷冻保存,用于后续检验。

1.3.1 心肌再灌注指标①血清学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 峰值持续时间,应用化学取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 水平[6](NO 试剂盒购自北京拜尔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②TIMI 血流分期,包括0~3 级:0 级,未灌流;1 级,轻度灌流;2 级,中度灌流;3 级,完全灌流[7]。③ST 段回降情况依据百分比进行评估:无回降,< 30%;部分回降,30%~70%,完全回降,>70%[8]。

1.3.2 心功能指标术后30 d 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判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9-11]。

1.3.3 血管内皮指标采用ELISA 法测定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12-14]。(ELISA 试剂盒购自武汉赛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4 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术后30 d 进行监测,判断所有患者复发心梗、胸痛、脑梗死、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以等级表示,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再灌注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CK-MB 峰值、CK-MB 峰值时间、N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K-MB 峰值、CK-MB 峰值时间低于对照组,研究组NO 水平高于对照组(见表2)。两组患者TIMI 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137,P=0.00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两组患者ST段回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254,P=0.00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再灌注指标比较 (n=60,±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再灌注指标比较 (n=60,±s)

组别CK-MB峰值/(u/L)CK-MB峰值时间/h NO/(μmol/L)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191.18±34.27 270.06±72.13 4.743 0.020 10.09±1.58 12.43±3.54 3.035 0.027 4.28±0.62 4.01±0.57 2.847 0.032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 [n=60,例(%)]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ST段回降率比较 [n=60,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LVEF、LVEDV、LVESV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VEF、LVEDV、LVESV 均优于对照组。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n=60,±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n=60,±s)

组别LVEF/%LVEDV/ml LVESV/ml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65.54±7.92 70.13±7.47 4.378 0.022 147.92±8.78 152.01±8.54 4.529 0.021 50.13±8.87 46.57±7.03 3.941 0.02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sICAM-1、sVCAM-1、vWF、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内皮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指标比较 (n=60,±s)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指标比较 (n=60,±s)

组别sICAM-1/(μg/L)sVCAM-1/(μg/L)vWF/(u/L)hs-CRP/(mg/L)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33.57±2.63 23.52±1.91 6.025 0.000 39.16±2.74 24.85±2.39 7.138 0.000 689.25±155.32 597.46±156.47 6.548 0.000 8.64±3.68 7.37±2.85 8.436 0.000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MACE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MACE 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6,P=0.000),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 [n=60,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产生破裂后引发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引发的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16]。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较差,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与治疗,以尽可能改善其预后。临床治疗中常采用急诊PCI 术,疗效较好,对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细胞血液供应均起效明显[17]。目前,急诊PCI 术具有诸多局限性。一方面,急诊PCI 术的时限性要求较高,临床建议应在心梗发生后3 h 内进行,但在实际就诊过程中,从发现心肌梗死症状到最终就诊、从开始就诊到患者同意实施手术治疗往往均存在较大时间差,因此实际过程中较难在规定时限内实施急诊PCI 术[18];另一方面,单独实施急诊PCI 术常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会损伤本已十分薄弱的血管内皮,降低心肌灌注的效果[19]。针对高血小板水平的病情特点,在早期处理中建议及时采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并规避血管内皮进一步损伤的风险[20]。

传统治疗中常采用急诊PCI 术联合应用尿激酶。尿激酶抗血栓效应较好,原因在于其可通过降解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及纤维蛋白原等而发挥溶栓作用;此外,尿激酶可改善血管ADP 酶活性、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尿激酶的溶栓效应与给药剂量及时间窗有关,对于冠状动脉内注射尿激酶剂量的要求较高,往往无法满足迅速起效的需求,对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时间稍长的患者预后一般[21]。

近年来,徐州大学附属医院在急诊PCI 术中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有效规避尿激酶的劣势,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其优势如下:①替罗非班是非蛋白成分的可复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阻滞剂,可靶向联结血小板位点,阻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联合体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的联结效果,抑制血小板的联结效应,阻碍血小板的终末聚集途径,最终降低受累血管的血栓压力[22];②替罗非班可有效阻碍局部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可最大程度地增强血流循环通畅性,增加受累血管再流水平,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有效规避MACE 的发生[23]。因此,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较好,且其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

心脏灌注指标有很多,本研究选取CK-MB 峰值、CK-MB 峰值时间、NO 水平进行比较。急诊PCI 术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的稳定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NO 水平下降,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CK-MB 是心肌梗死诊断的“金标准”,于心肌梗死时可早期进入血液,一般16~24 h 达到峰值,4 d 后恢复常规值[24]。本研究比较急诊PCI 术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研究组患者与急诊PCI 术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尿激酶的对照组患者,结果表明,研究组CK-MB 峰值、CK-MB 峰值时间低于对照组,研究组NO 水平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还比较了两组的TIMI 血流分级及ST 段回降率。研究组TIMI 血流分级及ST 段回降率均优于对照组。相较于尿激酶,急诊PCI 术中联用替罗非班更有利于改善心肌梗死部位的血流供应,促进ST 段回降至正常水平。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急诊PCI 时血栓负荷较重时,可采用替罗非班与尿激酶联合作为冠状动脉内用药,以达到较好的抗血小板及抗栓效果[25]。

本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种血管内皮指标,研究组的sICAM-1、sVCAM-1、vWF、hs-CRP均低于对照组。各血管内皮指标一方面有利于调控细胞活性,加快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进程;另一方面可诱发机体免疫反应,损伤血管内皮。本研究结果表明急诊PCI 术中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降低血管炎症反应过程。

治疗后研究组LVEF、LVEDV、LVESV 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相较于尿激酶,急诊PCI 术中联用替罗非班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负荷,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发生及患者预后。

研究组的MACE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HADYANTO 等的研究结果[26]类似,提示在急诊PCI 术中应用替罗非班作为冠状动脉内用药,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恢复常规水平,复原心功能水平,降低MACE 发生。

综上所述,在急诊PCI 术中采用替罗非班作为冠状动脉内用药,更有利于改善心脏灌注效果,提升心功能评分并降低MACE 的发生率,其安全性与稳定性较好,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预后。

猜你喜欢

尿激酶内皮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宽占空比峰值电流型准PWM/PFM混合控制
基于峰值反馈的电流型PFM控制方法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