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的临床治愈疗效观察
2021-07-28赵海东陈婷婷李艺芳苏惠珍林巧欣
赵海东,陈婷婷,李艺芳,苏惠珍,林巧欣
(福建省厦门长庚医院感染科,福建 厦门 361026)
我国是乙肝大国,据最新统计,目前有9 300万慢性HBV感染者,其中2 000万为慢性活动性乙肝,每年约有100万患者死于乙肝相关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癌[1]。慢性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2]。目前慢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NA)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两大类[3]。核苷类似物因其应用方便、安全性高,临床应用广泛,其中高效低耐药的核苷类似物尤以恩替卡韦居多[4]。虽然核苷类药物口服方便,能强效抑制HBV复制,可达到治疗的基本终点(即生化正常,HBV-DNA检测阴性),但因其对cccDNA作用有限,很难达到HBsAg血清转换,患者仍会发生肝硬化,甚至肝癌。干扰素因属生物制剂,有较高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各种细胞因子发挥功能[5-6],可提高细胞免疫反应,抑制体液免疫反应,从而增强CD8+T淋巴细胞的活性,清除细胞内HBV病毒。2015年我国慢乙肝指南首次提出临床治愈概念,即停止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现)、HBV DNA检测不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7]。故HBsAg消失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理想的临床转归,CHB应尽可能追求HBsAg清除以进一步获得降低发生肝癌的风险。因高水平HBsAg患者获得HBsAg清除不易发生,故为获取可及的CHB临床治愈的目标,本研究选取HBsAg<1 000 IU/mL的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在恩替卡韦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厦门长庚医院的CHB患者146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n=44)和恩替卡韦单药组(n=102)。纳入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3]”诊断标准;经恩替卡韦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肝功能无异常,治疗时间>12个月);HBeAg阴性、HBsAg<1 000 IU/mL。排除标准:同时感染其他类型肝炎病毒、HIV等;合并肝硬化、肝细胞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病;酗酒、吸毒、精神疾病史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联合治疗组在恩替卡韦0.5 mg(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31,0.5 mg)治疗基础上,给予Peg-IFNα-2b(厦门特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60001,180μg:0.5 mL×1支/盒)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至少24周。如24周HBsAg较基线升高,停用Peg-IFNα-2b,继续恩替卡韦治疗;如24周HBsAg较基线下降,继续Peg-IFNα-2b及恩替卡韦治疗至HBsAg阴转。如48周未达到HBsAg阴转,HBsAg下降≥1log患者继续PEG-IFNα-2b及恩替卡韦治疗至72周,HBsAg下降<1log患者停PEG-IFNα-2b继续恩替卡韦治疗。恩替卡韦单药组继续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72周时观察各项指标。
1.2.2 血清HBV标志物检测 采用罗氏E601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V标志物(HBsAg<0.05 IU/mL为阴性)。HBV-DNA检测采用罗氏Cobas全自动核酸分离纯化仪/全自动医用PCR分析系统(HBV DNA<20 IU/mL为阴性)。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入组前检测患者基线HBV-DNA、血清HBV标志物、肝功能。治疗期间,每12周检测血清HBV DNA、血清HBV标志物、肝肾功能、血常规和甲状腺功能;每4周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以HBsAg<0.05 U/mL为临床治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联合治疗组男37例,女7例;年龄29~48岁,平均(34.8±7.6)岁。NA抗HBV治疗时间1~6年,平均(3.1±2.8)年。恩替卡韦单药组男77例,女25例;年龄27~47岁,平均(35.6±7.2)岁。NA抗HBV治疗时间1~6年,平均(3.2±2.7)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效果
2.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治疗组有4例在24周时出现HBsAg滴度上升而终止PEG-IFNα-2b治疗,其他40例均联合治疗至少24周,24周时共8例HBsAg阴转,3例发生HBsAg血清转换;其他32例继续PEG-IFNα-2b及恩替卡韦治疗至48周,48周时累计12例HBsAg阴转,累计6例HB-sAg发生血清转换;23例HBsAg下降<1log停PEG-IFNα-2b继续恩替卡韦治疗;其中5例HBsAg下降≥1log继续PEGIFNα-2b及恩替卡韦治疗至72周,72周时累计15例HBsAg阴转(女4例,男11例),累计9例HBsAg发生血清转换,临床治愈率为34.1%,HBsAg血清转化率20.5%。恩替卡韦单药组治疗72周,仅1例HBsAg阴转,临床治愈率为0.9%。无HBsAg血清转换发生。两组临床治愈率、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愈及血清转化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e and seroconver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2 不同基线HBsAg滴度组治疗效果比较 HBsAg滴度基线<350 IU/mL组临床治愈率为54.5%(12/22),高于HB-sAg滴度基线>350 IU/mL组的13.6%(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2.2.3 联合治疗24周时HBsAg滴度下降情况分组后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治疗24周时HBsAg较基线下降≥1log组临床治愈率为78.9%(15/19),高于联合治疗24周时HBsAg较基线下降<1log组的0.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4 性别分组后治疗效果比较 男性组临床治愈率为29.7%(11/37),女性组临床治愈率为57.1%(4/7),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虽然核苷类药物口服方便,能强效抑制HBV复制,可达到基本终点(即生化正常,HBV-DNA检测阴性),但因其对cccDNA作用有限,很难达到HBsAg血清转换,患者仍会发生肝硬化,甚至肝癌。近年来无论是欧洲,或亚太地区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8-9],还是最新发布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理想的治疗终点标志是HB-sAg消失。虽然NA较Peg-IFNα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更强,但对cccDNA无直接作用,对HBsAg水平下降影响较弱。有研究者对5 409例CHB患者NA治疗随访6年,仅有110例达到HBsAg血清清除的标准(年清除率约0.33%)[10]。据估算NA治疗达到功能性治愈大约需要52.2年。所以大多数NA治疗的CHB患者需长期甚至是终生治疗,除经济负担外,还有随着患者的年龄变老,长期应用核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更需警惕。与NA比较,Peg-IFNα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且具有稳定的免疫控制和疗程相对较短等优势[11]。
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Peg-IFNα-2b治疗至少24周以上,至72周时累计15例HBsAg阴转,临床治愈率为34.1%,与NingQ等[12]的OSST研究结果相符。提示选择合适的患者,是可实现临床治愈的,同时HBsAg滴度基线<350 IU/mL,或联合治疗24周时HBsAg较基线下降≥1log的患者更易获得临床治愈,给这些患者增强治愈的信心,为实现WTO提出“2030年中国消除乙肝病毒”的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同时,本研究中女性比男性临床治愈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女性患者例数少有关系,是否女性比男性更易获得临床治愈,未来值得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肝患者联合Peg-IFNα-2b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实现乙肝临床治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同时,本研究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关于更多人群的乙肝临床治愈率及HBsAg清除后乙肝复发率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更大样本、更长时间随访的观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