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对比
2021-07-28宋宾
宋 宾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白内障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晶状体的蛋白质变性、浑浊,致使视力下降的一种眼科疾病。老年人是此病的主要发病人群[1]。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视物模糊、眩光、单眼复视、近视度数增加等,严重者可发生失明。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虽然疗效较好,但存在切口较大、术后切口愈合慢、并发症多等问题[2]。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作为一种新型术式,近年来在白内障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本文主要是比较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我院2019 年5 月至2020 年8 月期间收治的80 例白内障患者纳入本研究。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第3 版眼科临床指南》[3]中关于白内障的诊断标准;进行眼底检查可见晶状体存在点状暗影;一般状况良好且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病历资料完整且对治疗的依从性良好。其本人(或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葡萄膜炎、青光眼、角膜营养不良或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合并有糖尿病且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眼压异常升高。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比对组,每组各有40 例患者。在比对组中,有男25 例,女15 例;其年龄为53 ~85 岁,平均年龄为(68.06±4.85)岁;其平均病程为(5.14±1.62)年;其中,晶状体核硬度分为Ⅱ级、Ⅲ级、Ⅳ级、Ⅴ级的患者分别有7 例、9 例、10 例、14 例。在治疗组中,有男26 例,女14 例;其年龄为55 ~84 岁,平均年龄为(67.90±4.62)岁;其平均病程为(5.02±1.55)年;其中,晶状体核硬度分为Ⅱ级、Ⅲ级、Ⅳ级、Ⅴ级的患者分别有7 例、8 例、9 例、16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术前3 d 持续为患者应用抗生素滴眼液,术前1 d 冲洗泪道和结膜囊,并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为其散瞳。术中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对其患眼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4]。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生产厂家: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352 ;规格:0.4 mL:2 mg/ 支)对其患眼进行表面麻醉。用开睑器为其开睑,沿角膜边缘剪开球结膜,钝性分离球结膜。在角膜缘后1.5 mm 处做一个6.0 mm 左右的反眉形切口,经皮下隧道进入透明角膜内1 mm 处。在角膜边缘做一个2.0 mm 左右的侧切口,采用水分离法分离皮质与囊膜、皮质与晶状体核[5]。游离并取出晶状体核,吸出囊袋内残留的皮质,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清除残余的皮质,在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溶液,对切口进行水密处理。采用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对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术前3 d 持续为患者应用抗生素滴眼液,术前1 d 冲洗泪道和结膜囊,并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为其散瞳。术中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用利多卡因(生产厂家: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209 ;规格:5 mL:0.1 g)对其进行眼周麻醉。麻醉成功后,在患眼正上方与角膜缘相距2 mm 处做一个反眉形切口,用撕囊镊持续进行环形撕囊,对前囊与皮质、皮质与晶状体核进行水分离。对晶状体进行超声乳化处理,吸出囊袋内残留的皮质。将黏弹剂注入前房与囊袋内,随后置入折叠型人工晶状体。吸净囊袋内残留的黏弹剂,在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溶液,对切口进行水密处理。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及角膜下部内皮细胞的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进行测量,每个部位均重复测量3 次,最终数值取3 次测量的平均值。术前及术后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及角膜下部内皮细胞的丢失率。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治疗前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治疗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治疗前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00%。术后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及角膜下部内皮细胞的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患者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及角膜下部内皮细胞的密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及角膜下部内皮细胞的密度均高于比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比较(个/mm2,± s )
表1 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比较(个/mm2,± s )
注:*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角膜上部 角膜中央区 角膜下部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比对组(n=40) 2722.96±368.21 2338.56±223.03* 2701.15±367.14 2371.45±221.09* 2711.25±366.01 2382.45±468.58*治疗组(n=40) 2732.56±358.77 2453.27±202.21* 2709.45±362.31 2467.83±206.21* 2723.12±367.21 2482.19±452.39*t 值 0.118 2.409 0.101 2.016 0.144 2.117 P 值 0.906 0.018 0.919 0.047 0.885 0.037
2.2 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比较
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及角膜下部内皮细胞的丢失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治疗组患者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及角膜下部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均低于比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比较( %,± s )
表2 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比较( %,± s )
组别 角膜上部 角膜中央区 角膜下部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治疗组(n=40) 17.25±9.12 14.31±5.01 15.78±7.45 13.46±2.36 13.45±9.46 12.47±11.69比对组(n=40) 18.56±9.45 16.22±3.11 17.32±6.87 15.32±3.21 16.33±9.88 14.22±11.02 t 值 0.630 2.048 0.961 2.952 1.930 2.364 P 值 0.530 0.043 0.339 0.004 0.057 0.020
2.3 术后3 个月两组患者视力的比较
术后3 个月,治疗组患者中视力>0.5 患者的占比高于比对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其中视力<0.1 患者的占比低于比对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术后3 个月两组患者视力的比较[例(%)]
3 讨论
白内障是一种由晶状体浑浊所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眼病。此病患者存在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混浊的情况,导致外界光线被混浊的晶状体阻扰而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进而可引起视物模糊等症状[6]。近年来,临床上采用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白内障患者进行该手术可通过角膜或巩膜的切口将晶状体和皮质击碎为乳糜状,并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吸出,然后植入人工晶体[7]。但该手术方案存在一些问题,如切口较大、术后切口愈合慢、术后的并发症多等。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对白内障患者进行该手术时其前房的稳定性较好,手术过程中无超声波辐射和震荡,可显著减轻角膜内皮的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可不断地将基质层中的水分排入前房,维持基质层的脱水状态,从而可保持角膜的正常厚度和透明度。角膜内皮细胞在发生损伤后不可再生,且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过低时可引起角膜水肿、大疱性角膜病变等问题,影响患者的视力。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后3 个月,治疗组患者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及角膜下部内皮细胞的密度均高于比对组患者,其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及角膜下部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均低于比对组患者,其中视力>0.5 患者的占比高于比对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视力<0.1 患者的占比低于比对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P<0.05。这与张政伟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与用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相比,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该病能降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避免其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过度减小,改善其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