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2021-07-28杨元魁
杨元魁
摘 要:小学高年级数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由于某些原因,目前我国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在学生思维的形成和知识的积淀方面都有待改善。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成因入手,就如何通过情境教学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成效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实践应用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受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高年级数学教学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且亟须改进的地方:其一,许多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太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方法习惯于自上而下进行灌输,课堂氛围沉闷,学习兴趣低下,知识理解困难,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其二,残酷的社会就业竞争,导致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要求过高,继而直接导致学生阶段性学习任务超负荷。加上数学知识相对抽象,理解和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三,统一教学节奏和单调的教学方式,无法同时适用于个体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群体,直接导致教学工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情境教学的概念及功能
从概念层次来诠释,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浸入式的情感体验中解读教学内容,理解知识要点,确保学生心理情感和智能技能等方面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情境教学,通过暗示启迪和体验陶冶两大功能,达到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核心目的。情境教学对于学生情感,就像一个过滤装置。在一次次浸入体验中,负面、消极的不良成分被筛选并剔除出去,充满活力的优秀成分得以保留并激发。学生在环境适应性、学习定向性、体验感染性、自我调节性、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得到质的提升和量的拓展。情境教学,通过对社会和生活的高度提炼与加工,以音乐欣赏、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寓教其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着暗示、启迪作用。
三、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根据知识节点,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以小学数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节点为核心,创设相应的情境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推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以角色扮演的戏剧方式来表达“数”的概念。一个学生扮演奇数,一个学生扮演偶数,一个学生扮演质数,一个学生扮演和数。给参加表演的学生设定争论主题,互动情节,让学生在创立的情境中就知识节点进行学习与讨论,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充分应用實体模型,加强数学知识诠释
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所学知识会涉及一些相对抽象的东西,单纯理论的讲解,不足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具象而全面地形成多维度认知。以正方体、长方体概念,立方体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图像图形转换,旋转的三大要素等为例,这些几何学知识点,学生一时难以从老师的讲解和书本的描述中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这时就可以把实体模型充分应用到教学中来,以具象代替抽象,以实体补充理论,学生会因此加深对知识节点掌握的深度与广度。
(三)参考学生个体情况,实施多层次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在受教程度和受教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层次也会有所不同。为了尽可能避免个体差异性给课堂教学带来消极影响,老师在授课时可实行多层次教学,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效教学活动中来。例如,以多媒体手段,通过三维图形的动画搭建,让学生从点的概念延伸到线,再从线延伸到面,继而从面延伸到三维立体。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知识点有着良好的帮助。
(四)合理设计作业,巩固知识要点
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考量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情境教学中,作业设计要贴合教材,却又不局限于教材。作业的难易程度、数量多少、完成形式,都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合理性调整。同时,作业设计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设计出针对性强的数学作业。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有助思维活跃的开放作业;基础差的学生,更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完善。
总之,情境教学是为解决旧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而做出的教学改革之一,它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有助于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胡珊.生活情境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0(21):66.
[2]黄丽珠.浅析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优化策略[J].考试周刊,2020(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