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工作分析
2021-07-28党润芳
党润芳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德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化冲击、全球化激荡、网络化效应等,特别是在核心素养下,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资源,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新的范式。故此,从核心素养角度入手,进一步分析在此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的整合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传承;小学德育
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在核心素养下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形式,挖掘文化资源,对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
从内容上分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并衍生出六大要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我国小学德育面临机遇与挑战。同时,结合新课改要求,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纳入小学课程中已经成为必然。一方面,当前我国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对小学生带来了信息冲击,在德育中如何屏蔽与剔除,及时快速地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关键。另一方面,在核心素养教育中对德育提出新的教育要求,教师如何在旁敲侧击中做好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等是目前的重中之重。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德育的整合,更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二、核心素养下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整合路径
依据对新课改的解读可清楚地了解到德育的本质,并非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而是从学生的思想角度出发,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修养身心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做好文化继承与传承,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
1.加强小学文化教育制度建设工作
要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与继承,推动德育的有效发展,首要任务便是加强小学文化教育制度建设工作,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德育有效创新的重要载体。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文化传承与德育的现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文件,并将该文件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在各个学科教师上课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挖掘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工作。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范围,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选修课,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还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2.开展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德育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如开展“百善孝为先”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做关于感恩的手抄报,还可以聘请相关教授前往学校开展演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德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传统文化底蕴[3]。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能够对孝敬加以了解,并在日后学习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3.创设社会实践活动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凭借说教,其效果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很多小学生对其内容不甚理解,所以要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时候,不仅要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与爱国主义情怀相关的内容,还要通过实践深入贯彻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清明节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战役纪念馆敬献花圈,让学生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让学生与老人沟通,帮助老人做家务,为老人带去丰富多彩的节目,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当代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实现文化传承,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繁杂的社会背景下保持一颗平静之心,而且还能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1世纪不仅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也是文化竞争的时代,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全面成长,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于现代,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芽、开花,实现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文.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27.
[2]王風宸.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浅析[J].才智,2019(10):45.
[3]沈少珍.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