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
2021-07-28郑玮
郑玮
摘 要: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困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此问题的存在不仅会降低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会阻碍学生的均衡发展,这对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目标极为不利。鉴于此,数学教师必须要正视学困生问题,尤其是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学困生问题的解决效率,才能为今后数学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保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与智力水平对其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从众多学困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能够对其学习效果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自身兴趣、教学方法和家庭影响。首先,对学困生来说,缺乏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兴趣缺失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当遇到学习问题或困难时,便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进入学困行列。[1]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学生产生学习差距之后,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很容易拉大学习差距,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满足学生整体的学习需求,而且还会加剧学困生兴趣缺失的问题,造成恶性循环。最后,从家庭影响的角度来看,家长的有效辅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而“放任不管”型家长只会使学生的学习问题越积越多,最终成为其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注重兴趣培养
从兴趣与动力的内在联系来看,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困难。从这一角度来说,兴趣培养工作是落实学困生转化教育要求的基本前提。鉴于此,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小学生的兴趣需求,将趣味教学法引入数学教学中,根据学困生的兴趣需求灵活运用趣味教学法,争取在解决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同时,也能促进数学教学体系的优化创新。[2]以“观察物体”教学为例,许多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无法对物体进行全方位的仔细观察。鉴于此,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让学困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物品,并带到课堂上,引导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物品多角度观察,以此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随着成就的不断丰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浓厚。
2.创新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学优生,这种只是一味追求教学进度的教學模式无法满足学困生的实际需要。为此,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层次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的优势,以便增强学困生的转化效益。一方面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学生整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分层,并开展层次化教学。[3]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互相帮扶”,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转化学困生。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对学困生进行帮扶。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根据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评分情况将其分为A、B、C三组,并制订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需要从三组中分别挑选小组成员,指定A组成员为小组长,让其根据层次性的教学计划分配合作任务,比如C组成员负责总结分数及加减法的基础知识,B组成员负责进行知识整合,A组成员负责调整学习进度,以便强化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3.实现家校共育
除了上述策略以外,数学教师还应积极争取学困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促使他们能够成为学困生转化教育的中坚力量,争取在扩大学困生转化教育范围的同时,实现家校共育的根本目标,为学困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即时分享给家长,并明确学困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家长在课余时间为学困生提供针对性、延伸性指导,从而切实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每个学困生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找出成因并进行快速转化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与关爱,立足学困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成因制订有效性的转化方案,争取在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问题的同时,也能清扫教学障碍,从而获得巨大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可.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与分析[J].祖国,2019,3(12):67-68.
[2]彭善梅.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策略[J].休闲,2019,5(4):77.
[3]马丽莉.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有效途径分析[J].新一代,2020,8(1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