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1-07-28王丽萍
王丽萍
摘 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对他们多加鼓励,使其可以勇敢地提出问题,并借助这些问题,进一步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从问题意识的培养入手,帮助学生,使其可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学习的整体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建立数学学科思维、培养数学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满足于教一些基本的概念,更要使学生会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对逻辑思维进行培养,从而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架构,进行深度的数学学习,进而培养问题意识。
一、營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想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就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此同时,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这件事不再畏惧,从而主动学习知识。只有心情放松了,才可以主动进行思考。与此同时,也能养成敢于质疑的好习惯。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此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带有一定意向性地设置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疑点,提出问题,大胆假设,逐步提升问题的质量。首先,教师一定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对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都平等对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拉近距离。其次,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或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以此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敢于进行提问。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掷骰子的游戏,并借助这一游戏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提出类似于“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呢?”等问题。在此期间,对一些不敢提问,或不愿意提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突破自己,提出问题。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提问对数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相关的问题情境。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与学生的认知充分贴合,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一定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重现生活场景,或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阐述,以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乘法估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创设看电影的教学情境:“同学们都看过电影,而且学校也曾经组织大家去看过电影,下面,我们就与本节课知识相结合,试着分析看电影时付钱的问题。学校组织五年级99名学生去看电影,每张门票15元,带1500元够不够?限5秒内抢答。一部分学生,有可能会手忙脚乱,想要进行笔算,但是一部分学生马上通过估算,得到了相应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积极地思考一些比较抽象的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教师要发挥模范作用
在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学生学会提问,才可以展现数学学科教学的价值。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存在一定的模仿性,因此,教师务必要做好模范的作用,通过正确启发,让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倍的认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试着说出倍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直接说的话,势必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先举例子,让学生试着模仿,表达自己对倍数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育引导,可以保持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也可以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并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的重要性。然后,再以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教材中的内容为根本依据,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以此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探究数学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数学
能力。
参考文献:
汤国玉.培养问题意识,引领学生走向“深度”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学通讯,2017(16):61-62.